政府資訊公開法淺析-回應《判決翻譯機:教育部課綱微調案》|來稿

鄧思文

2016-05-31發佈

2023-03-05更新

政府資訊公開法淺析-回應《判決翻譯機:教育部課綱微調案》|來稿

政府資訊公開法淺析-回應《判決翻譯機:教育部課綱微調案》|來稿
quotationmark image

人民申請政府資訊公開一事本身就帶有公益性,不論人民的動機與目的,就能依法請求公開。至於公益性的高低,與受人民監督的必要性高低有關。

quotationmark image

政府資訊公開法淺析-回應《判決翻譯機:教育部課綱微調案》|來稿

人民申請政府資訊公開一事本身就帶有公益性,不論人民的動機與目的,就能依法請求公開。至於公益性的高低,與受人民監督的必要性高低有關。

2016/04/e5b088e6ac84e6a899e9a18c-007.png

本文為投稿作品,文責由作者負責,投稿須知請見此

作者:鄧思文律師(眾宥法律事務所)

感謝鄧律師對本站之文章提出批評與指教,投稿「政府資訊公開法淺析」 原作者為求文章好懂確有不甚精確之處。本站也針對律師所題出之疑問與批評,對原文做適當的修正。

感謝大家對敝站的支持,給予我們更多的批評指教,督促我們以更臻善美的方式表述法律概念。 未來也歡迎大家以後能投稿法律白話埕,與我們交流

近日最高行政法院將2015年課綱微調政府資訊公開案(課審會部分)的判決廢棄,發回重審,且今年4 月底,課綱微調資訊公開案另一部分(工作圈報告、檢核小組、公聽會及課發會部分)的判決也出爐,若有人想瞭解判決的論理,就必須對政府資訊公開法(以下簡稱本法)的精神與相關規定有初步理解。

貴站2015年5月19日<判決翻譯機:教育部課綱微調案>一文,其力求簡白、通俗的分析,對於使公眾瞭解課綱微調政府資訊公開案(課審會部分),甚有價值,也是理解本法的入門磚。但,該文有兩處對於本法的說明,或有造成誤解的可能,本文希望能透過以下的文字,讓大家更精準掌握該文分析,也能對政府資訊公開有進一步的理解。

首先,該文分析完判決內容後提出了一個判斷政府資訊能否公開的公式:「不公開對於公益的影響>公開造成的不公正➙要公開」。這個公式中正確的部分是,行政機關於特定案件中判斷政府資訊有無本法第18條第1項各款「豁免公開」的情形時,確實要進行「利益」的比較衡量,而且照最高行政法院的說法,是「必須」進行利益衡量。

在這裡要先說明一下,人民申請政府資訊公開一事本身就帶有公益性,不論人民的動機與目的,就能依法請求公開。至於公益性的高低,與受人民監督的必要性高低有關。

所以可以知道,要比較的利益是「不公開所維護的利益」與「公開所獲致的公益」,公式中所說的「不公開對公益的影響」與「公開造成的不公正」有那麼一些不精確之處。最高行政法院還說,當「有實證」能證明不公開所維護的利益高於公開帶來的公益時,才能拒絕公開。

進一步而言,行政機關並非只有在判斷有無本法第18條第1項各款「豁免公開事由」時才要進行利益衡量,於決定提供的方式時,例如給予複製品、閱覽、抄錄、攝影,或於單一文件中遮蔽部分而公開其他時,也須進行利益衡量。

第二個該釐清的地方是,該文提出公式並加以說明時,提到本法第18條第1項某些款次有「得公開或提供之」的文字,並再就學理所謂的裁量權收縮加以分析,這或許會造成一種誤導,也就資訊是否公開,繫於行政機關的意念。且本法第18條第1項一開始的文字是這樣:「政府資訊屬於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應限制公開或不予提供」。又是「應」又是「得」,到底該怎麼理解呢?最高行政法院最近判決的意旨是這麼說的,為了貫徹盡量公開的原則,且參照檔案法第18條的規定,本法第18條第1項開始的文字應解釋為「得不公開」。至於判斷「得」或「不得」的標準就是前面說到的利益衡量。

透過以上的簡單釐清,應該也能清楚瞭解到,本法的精神就是「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例外事由必須從嚴解釋,且政府機關受理人民申請公開的時候,應進行利益的比較衡量。政府資訊公開法可不是提供法律依據給政府機關迴避人民監督的。透明才能追蹤權力的痕跡,陽光才能驅走腐敗,這就是政府資訊公開法的目的。

眾宥法律事務所  鄧思文律師

mutitudelawfirm@gmail.com

本專欄「娛樂文創與IP的距離」:是由威律法律事務所的周律師及魯律師組成。兩位深耕智財領域,從過去服務影視、音樂、動畫、遊戲、設計、出版、媒體行銷、演藝、體育、授權、藝術、數位內容等娛樂及文創產業的經驗,體認並倡導IP議題的實用性與重要性。

【知識新聞的力量】

我們堅持為所有人免費提供內容,因為我們深知,閱讀新聞的機會,不應有任何門檻,尤其是當人權議題備受矚目的時候,這常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然而,如果您有能力,《法律白話文運動》提供高品質的解釋報導,是推廣法律及人權思想的重要力量,每個月不到100元,我們就能在「官網」、「Facebook」、「Instagram」、「Twitter」、「Line Voom」、「Podcast」、「Reels」、「TikToks」、「實體活動」上發佈,沒有比這個更划算的選擇了。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vertical logo

專注打造台灣法律文化的垂直媒體。

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社群媒體

文章投稿,請洽

editor@plainlaw.me

授權與商業合作,請洽

business@plainlaw.me

聯絡客服,請洽

support@plainlaw.me

未經同意,不得擅自利用本站內容。

Copyright © 2024 Plain Law Move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