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騷行為是一個「性別問題」——被父權社會宰制的男女|人文思想

歐栩韶

2019-11-05發佈

2024-02-12更新

跟騷行為是一個「性別問題」——被父權社會宰制的男女|人文思想

跟騷行為是一個「性別問題」——被父權社會宰制的男女|人文思想
quotationmark image

2018年4月,行政院通過《糾纏行為防制法》草案,使得糾纏、跟騷行為的討論再度回到眾人面前。而受害者性別的顯著差異,也與社會中根深蒂固的父權結構息息相關。

quotationmark image

歐栩韶|跟騷行為是一個「性別問題」——被父權社會宰制的男女

2018年4月,行政院通過《糾纏行為防制法》草案,使得糾纏、跟騷行為的討論再度回到眾人面前。現代婦女基金會透過美國學者研發的「跟蹤騷擾安全管理評估工具」(Stalking Harassment and Risk Profile,簡稱SHARP),發現九成跟騷的被害者為女性。1

仔細分析SHARP所蒐集及建構的資料,我們無法不注意到糾纏、跟騷等現象,實為「性別議題」(gender issues)。若要經由《糾纏行為防制法》來防範糾纏、跟騷等行為,就不得不深入探究跟蹤騷擾的發生原因。而受害者性別的顯著差異,也與社會中根深蒂固的父權結構息息相關。

父權社會結構下的性別宰制

性別打結》一書探討父權社會結構對男性及女性的壓迫,即男女間因性別差異而產生的宰制及支配關係。研究父權社會結構,並不是要譴責男性——其對所有人(無論男女)皆產生負面影響——而是以性別角度切入,來剖析現代社會。

父權社會的一大特色,在於其對陰陽性特質做區分的偏執:陽剛特質應該出現在男性身上,陰性特質應該出現在女性身上。理性、強壯、勇敢、反抗、領袖特質是陽剛的;溫柔、善感、感性、脆弱、順從則是屬於陰性的特質。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有疑惑:為什麼「負面」的形容詞全被歸在陰性特質?但回過頭來仔細思考,我們為什麼會認為這些特質是負面的?是我們主觀上給它們負面的形象,還是這些特質對我們來說只會出現負面的效果?

父權社會在將人格特質分為陰陽性的同時,順勢給予較常出現在女性身上的特質負面意義。父權社會所肯定的陽性特質,大多因教育或社會化的關係,較常在男性身上發展,男性自然而然就成了社會上較被推崇、被賦予權力的性別。甚至,在男性社會化的過程中,他們也背負著需要對女性及環境具掌控權的壓力。

控制與權力:跟騷行為帶給行為人的滿足

日本第一位獲得世界四大選美比賽之一「國際小姐」頭銜的吉松育美,是第一位公開表示自己被跟騷過程的公眾人物。

某次攝影棚結束錄影後,一位陌生男子走進攝影棚,表示他是吉松的新經紀人,要吉松跟他走。過程中,陌生男子還喊出自己老闆的名字表明來頭,而他的老闆是一位鼎鼎大名、在娛樂圈進行組織犯罪的頭頭。

回想起當天的情況,吉松說,當他盡速走往梳化間迴避時,那位男子很快追上,並且抓住吉松的手臂,試圖將他拽走。雖然那位男子很快就被保全帶走,但接下來的11個月裡,吉松不斷發現自己被跟蹤、恐嚇、騷擾,甚至事業也受到阻撓。

吉松的家人當時也曾接到恐嚇信及電話,說道若吉松繼續拒絕他,恐怕會和另一位拒絕他的女人有同樣的下場——死亡。吉松的案例不是個案,每位被跟騷的受害者情況雖有所不同,但行為人幾乎都有相同的心態,那就是享受擁有控制受害者的權力所帶來的滿足感。

男性,被忽略的受壓迫對象

若我們將上述例子放到父權社會結構的論述下,會發現男性最主要的壓迫來源,無非是來自其他男性。他們以控制及權力等方式壓迫彼此,進而使得父權體制得以在透過男性對體制的回應,繼續被驅動。

男性之間的相互比較與嘲弄,導致男性對自己的權勢地位非常敏感:我是否是一家之主,還是只會聽從妻子意見、怕老婆的男人?我在公司是否受人敬重,還是一輩子做人小弟?

男性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下,有的別無選擇,只好轉向控制女性,以取得心靈上的滿足;或是以壓迫及控制女性,為自己的恐懼尋找出口。2

性別議題,不分性別

當性別議題被提出來討論時,許多人往往在聽到「性別」時就已將它與「女性議題」(women’s issues)畫上等號,進而主張這是女性的議題。「父權」更不是仇男的代名詞,亦非僅只跟男性有關。

在父權社會結構下,每個人背負著不同的社會期待,面對著不同卻又相同的壓迫。父權社會結構的討論之所以是女性主義的一環,除了是因為其對女性所造成的危害無法被忽視,事實上更是因為它危害著生活在此制度下的所有人,無論男女。

面對性別議題,沒有人應該閃躲。正視父權社會結構在自己身上所產生的影響,試著理解他人的處境,社會才會有改變的一線生機,跟騷行為也才有機會被預防、遏止。

參考資料

  1. 平雨晨:〈跟蹤騷擾行為裡的性別政治探究〉,《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系社會科學學報》,民國107,26期,頁91-108。

本專欄「娛樂文創與IP的距離」:是由威律法律事務所的周律師及魯律師組成。兩位深耕智財領域,從過去服務影視、音樂、動畫、遊戲、設計、出版、媒體行銷、演藝、體育、授權、藝術、數位內容等娛樂及文創產業的經驗,體認並倡導IP議題的實用性與重要性。

【知識新聞的力量】

我們堅持為所有人免費提供內容,因為我們深知,閱讀新聞的機會,不應有任何門檻,尤其是當人權議題備受矚目的時候,這常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然而,如果您有能力,《法律白話文運動》提供高品質的解釋報導,是推廣法律及人權思想的重要力量,每個月不到100元,我們就能在「官網」、「Facebook」、「Instagram」、「Twitter」、「Line Voom」、「Podcast」、「Reels」、「TikToks」、「實體活動」上發佈,沒有比這個更划算的選擇了。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vertical logo

專注打造台灣法律文化的垂直媒體。

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社群媒體

文章投稿,請洽

editor@plainlaw.me

授權與商業合作,請洽

business@plainlaw.me

聯絡客服,請洽

support@plainlaw.me

未經同意,不得擅自利用本站內容。

Copyright © 2024 Plain Law Move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