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百的言論自由不是虛假訊息的遮羞布|王鼎棫

王鼎棫

2022-09-25發佈

2023-02-15更新

百分百的言論自由不是虛假訊息的遮羞布|王鼎棫

百分百的言論自由不是虛假訊息的遮羞布|王鼎棫
quotationmark image

本文作者:王鼎棫。法律白話文運動網站主編,東吳及靜宜大學法律學系兼任講師,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博士班候選人(專攻高 …

quotationmark image

百分百的言論自由不是虛假訊息的遮羞布|王鼎棫

本文作者:王鼎棫。法律白話文運動網站主編,東吳及靜宜大學法律學系兼任講師,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博士班候選人(專攻高齡社會法制)暨社會學系碩士生。喜歡微醺下的寫作與閱讀。曾在國定古蹟裡擔任大法官助理,看見許多憲法時刻的創造發微。幻想一個就算沒有政府,人人也都能互享資源、互相尊重的世界。

 

你是否有這種經驗:才跟朋友討論想買什麼東西,結果回家一打開網路,就跳出來類似廣告?

這是因為,人們購物時,往往會在搜尋引擎查找心儀商品;如果反覆多次,平台業者就可趁勢蒐集,並搭配使用者的性別、年齡、地域等參數,綜合研判這個人的喜愛。

如此一來,便能精準針對不同族群行銷,讓生產與銷售更有效率,這就是「監控資本主義」的時代背景。而這樣的行銷,自然也可用在選舉等其他政治議題之上。演算法可利用過往數據自我學習,預料我們喜歡接收的資訊,誘使我們支持特定陣營。

因此,雖然我們都會認為自己認知的世界是正確的,但我們所親見親聞的,恐怕都是社群平台願意給我們看到的樣子;一旦這個世界的真實運作,跟網路世界的發展不同,無形中也讓台灣社會,在各項討論的對立愈發嚴重。

當代言論自由的問題,並非不讓你說,而是蒙蔽資訊來源,讓你說出違心之論。

像是網路上的虛假訊息,它所衍生的蒙蔽,就有可能侵蝕我們的民主;而這樣的內容,還可以主張百分百的言論自由嗎?

資訊蒙蔽對於民主的侵蝕

關於這樣的問題,早在1989年,鄭南榕先生在《為言論自由之役奮戰到底》這篇文章就提到:「有限的新聞自由,對外不足以客觀報導,對內不足以捍衛自保;旣無以取得人民的充分信賴,又無以抵禦政治勢力的侵犯,這就是台灣新聞媒體的莫大悲哀…人民對於他們有『知』的權利尚未全面覺醒,甚至人民對於其基本人權遭到剝奪與限制都不痛不癢的時候,言論自由的真正實現無異高調。但那些不希望二二八事件重演、不希望獨裁統治巨靈復出噬人的新聞鬥士,仍將繼續為言論自由之役奮戰到底。」

如此描述,充分呈現威權時代下,各家媒體只能噤若寒蟬,無法充分監督政府,粉飾太平是家常便飯的光景。但無法好好表達想說的話,跟獨裁統治巨靈復出有什麼關係?

這可從民主制度的基本規則─「一人一票」還有「多數決」的作法談起。我們會預設取得多數意見的人,站上落實國策的制高點;但這些美好想像,碰到了虛假訊息充斥的現代政治,猶如高速撞上山壁的火車,只能支離破碎。

就像近幾年的公投,在各項倡議方有意無意、不斷製造誤導下,也讓許多選民在連題目都弄不清或不知利弊得失的前提下,一次對眾多提案作出重大決定。

而若廉價且無深謀遠慮的選擇反覆幾次之後,不可否認地,社會各部門間的信任將蕩然無存,也不再會期待政策是否達標;虛假訊息將成為未來選舉經費的支出大宗,更可能主宰了之後選舉的每次結果——我們將看到更多擅長嘴上功夫,但權力薰心的候選人登上大位。

歷史學家提摩西.史奈德( Timothy Snyder )就提過:「民主是改變統治者的過程,人民不再相信選舉機制時,民主就死了。問題不在是否舉行選舉,而在選舉是否自由公平。」

虛假訊息為何能蒙蔽人心?

過往,人們獲取資訊的主要管道,或許是各式新聞媒體,而隨著科技演化,人們即可透過數位平台自行取用,並搭配演算法的投放,讓自己在吸收想法的同時,沒有注意自己早已被有心人士所牽引。這邊我們要來談網路虛假訊息的魅惑所在。

  1. 「資訊超載」(information overload)的概念

一個人每天要接觸的訊息不知凡幾,如果針對某個重大議題又被刻意塞入大量觀點,就更難綜觀全局,無法輕易做出決定。久而久之,我們便不經意把各種資訊混同,放任感官讓資訊超載,陷入被風向牽著鼻子走的境地。

那該如何翻轉?在《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過濾氣泡、假新聞與說謊媒體──我們如何避免被操弄?」》這本書就從生活提起:我們可以限制自己每日使用媒體的時間,並問問自己─我們是否非得觀看某人的電玩實況直播、是否非得要把某部影集一口氣全部看完;偶爾讓心靈休息一下、偶爾什麼也不做,這或許有助資訊降載。

  1. 回聲室效應(echo chamber)的問題

數位平台既然會根據用戶特徵,如購物喜好,不斷把搜尋結果、建議好友與最新消息推到用戶眼前,這將促使人們「隔離自我,只靠近想法類似的團體取暖」,形成所謂「回聲室效應」,人們也就更難接觸「與自身相左的看法」,於是各方意見也就慢慢相互對立。

前述《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也提到:這呼應社會學的經典洞察,一個人如果有交錯的社會連結(crosscutting social tie),也就是經常和不同種族、宗教和政治立場的人來往,觀點通常比較溫和。因為這些人會承受「交錯壓力」(cross-pressure);他們的同事也許大幅傾向某個立場,而他們的教友又傾向另一個立場。但如果有益的交錯壓力消失,人們就會被困在擁有共同信念、恐懼和仇恨,但比較狹隘的世界裡。

這樣的氛圍讓人想起,鄭南榕先生筆戰被軍方掌控的媒體時,那樣壓抑的世界。1987年的《取銷軍方的傳播工具》說:「台灣蔣家軍人控制傳播媒體的態度,比起北京政權之下中國軍人的『解放軍報』卻無不同,根本上都已淪落為軍人從事政治鬥爭的工具,沒有軍人必須政治中立的立場。尤其近年來,台灣人民在收回主權的路上快速行進,蔣政權也逐漸認同台灣人民的主張,慢慢地調整其政權的結構和政策的取向。但是台灣的軍人在一心一意維護其既得利益的焦慮之下,不斷發動其屬下的傳播媒體,對一切改革的言論和行動橫加污蔑,出言恫嚇,嚴重的踰越軍人政治中立的本份。此種的行為若不加以節制,最後將對全島住民構成莫大的威脅。」

百分百的言論自由,並非毫無限制,而是避免政治扼殺

鄭南榕先生曾倡議「百分百的言論自由」,是否就意味著,就算虛假訊息流竄在社群平台,我們也都不能做任何限制?也就是說,當言論與公益之間發生衝突,我們只能用二擇一的零和模式解決?還是可以應照具體狀況,個案來做利益衡量呢?

回顧鄭的《槍口之下,我們依然爭取100%的言論自由》一文,其提到:「爭取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這是一個民主社會的『充分且必要』條件,也是歷年來黨外人士奮鬪的一個目標…言論自由絕不可以用政治尺度來束縛。面對像蔣家這種沒有尺度、謀殺、刑求、監禁,無所不為,把人民當作敵人的統治者,任何一個有尊嚴的人都不應該同他們妥協。更不可以搖尾乞憐向他們討求一個拿來束縛自己的『準繩』。我們要的是徹頭徹尾、不折不扣的自由。」

細讀脈絡,鄭南榕先生提到「百分百的言論自由」,是希望讀者保有戰鬥意識,燃起捍衛言論的氣魄,這都是為了把威權對於自由「毫無尺度」的扼殺,一股腦地掃進歷史的灰燼,並非堅決認定言論自由可以無限上綱。

這可以對比司法院釋字第623號,大法官便提到:言論自由雖受憲法保障,但那並非絕對不受任何管制,立法者在符合憲法第23條比例原則的前提下,就可經由法律明確規定,給予適當限制。

像是為防制、消弭兒少性交易的事件發生,法律就相關廣告言論所為的隔絕措施,就是一種為了兒少身心發展等重大公益,所採取的必要手段。精準來說,這樣權衡公/私益的觀察角度,正是運用了所謂「比例原則」的概念。

其蘊含的思考步驟就是:先思考限制手段的目的是否正當,是否蘊含一定公益,緊接思考限制手段是否能達成限制目的,再來觀察所有能達成目的的限制手段之中,我們是否選擇了侵害最小的那一個,最後要注意因限制所增進的公益,是否確實優先於所限制的私益,避免輕重失衡。

因此,如果為了捍衛民主機制的健全,法律要求社群平台在一定條件下,移除某些言論內容、刪除其帳號等其他處置,以防止「違法」言論的擴散;在臺灣的的法律脈絡之下,就必須考量言論自由與公共利益間的權衡。

於是,當攸關公共議題的虛假訊息,來自熟識的社群成員,容易引發對內容的信賴,進一步改變閱聽者對政治人物的認同,最終扭轉政局的走向;所以當資訊內容不再可靠,此種散佈方式對民主政治的正常運作,不免有所疑慮。

換句話說,不實甚或煽動的虛假訊息,若在網路上散佈,將視其言論內容、傳播速度、衍生規模與急迫危險性,在個案中審慎認定有無「明顯立即危害」的可能,決定有無立即防堵的餘地。

請假設看看,若有人藉著言論自由之名,散佈虛假訊息,傷害政敵名譽,扭曲投票意志,那這樣的言論,可能就不是我們真正要徹底保障的內容。就有用法律制度加以規範與管制的必要。

這也意味著,網路使用者,就是我們,必須要先對這種「剝削」有意識,趁機看清整個監控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並團結起來,設想有無任何規範能適當限制,有人借用數位平台從我們的個人生活中獲取違法利益,並留心政府是否趁機偷偷擴大對於言論的約束。

最後,必須要提醒大家:在台灣,網路治理的相關制度真的非常欠缺,希望我們能好好持續共同討論出一部合理的規範;除了確實保障言論自由的基礎,也不要讓法令的正當目的失焦,被拿去當作虛假訊息的遮羞布。

而為了讓保障言論自由的精神,能夠接力傳承下去,鄭南榕基金會發起「自由紋理|探索在地Nylon足跡|鄭南榕基金會年度巡展募資計畫」,想透過這場募資,把當年鄭南榕的倡議精神,傳到台灣的每個角落。

在那些縣市,將分別與深耕的地方夥伴共同討論,以鄭南榕切身相關的主題發想,搭配在地歷史、藝術創作、議題論述等內容,聯合呈現獨具本土元素的展覽。

如果順利,募資達到目標 200 萬,除會新增多個巡展縣市外,基金會也將啟動網站翻新計畫,重新整理鄭南榕基金會網站上的歷史照片與文章等資料,強化使用者體驗。運用網路的力量,讓鄭南榕的自由思想,擴散到更多人的心中。

如果你覺得鄭的故事值得述說,現在就可以點開連結,看看你想要如何參與這場募資活動,那邊有許多選項可供支持;從 407 元開始,只要省下一天吃飯、喝飲料的錢,就可以讓鄭南榕的精神,投射地更高更遠。

本專欄「娛樂文創與IP的距離」:是由威律法律事務所的周律師及魯律師組成。兩位深耕智財領域,從過去服務影視、音樂、動畫、遊戲、設計、出版、媒體行銷、演藝、體育、授權、藝術、數位內容等娛樂及文創產業的經驗,體認並倡導IP議題的實用性與重要性。

【知識新聞的力量】

我們堅持為所有人免費提供內容,因為我們深知,閱讀新聞的機會,不應有任何門檻,尤其是當人權議題備受矚目的時候,這常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然而,如果您有能力,《法律白話文運動》提供高品質的解釋報導,是推廣法律及人權思想的重要力量,每個月不到100元,我們就能在「官網」、「Facebook」、「Instagram」、「Twitter」、「Line Voom」、「Podcast」、「Reels」、「TikToks」、「實體活動」上發佈,沒有比這個更划算的選擇了。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vertical logo

專注打造台灣法律文化的垂直媒體。

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社群媒體

文章投稿,請洽

editor@plainlaw.me

授權與商業合作,請洽

business@plainlaw.me

聯絡客服,請洽

support@plainlaw.me

未經同意,不得擅自利用本站內容。

Copyright © 2024 Plain Law Move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