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智
1989-06-04發佈
2022-12-13更新
測試

test
快速跳轉目錄
測試文章
《危機最前線》有如林佳龍的畢業紀念冊,逐一盤點其交通部長任內的重要政績,這類書籍,通常只是羅列政治人物任內花錢蓋了那些建設、實施那些政策,再用華而不實的統計數據報表妝點,通常報喜不報憂,內容乏善可陳。
不過這本書卻不一樣,如同封面的標語:「林佳龍如何帶領交通部跨越難關」,這本並未盤點「重大建設」,而是逆向操作,選擇八個「危機事件」,說明林佳龍在各項危機中所採取的思維及策略,藉此帶領交通部度過難關。
因此與其說《危機最前線》是畢業紀念冊,不如說《危機最前線》是將林佳龍執政時的思維理路留下白紙黑字,進而交付公民檢驗的執政筆記本。 在「小黃計程車 vs. Uber」一章中,首先回顧 Uber 進軍台灣對計程車市場,提供類似計程車的服務,卻不用遵守相對應的法規、負擔靠行費、車隊會費等成本,讓計程車業者生存困難,引發抗議;然而當時台灣已有一萬多名Uber司機,如果Uber全面退出台灣,也會引發社會問題。 對此,林佳龍提出「三角形思考法」,認為如果只思考Uber跟計程車,兩者呈現對立廝殺狀態,將兩敗俱傷,然如果將乘客的利益納入考量,Uber跟計程車可以一同做出改變,進而謀求共好。在這樣的思考下,將法規適度鬆綁,使得台灣成為Uber少數願意落地「計程車化」的國家,同時協助傳統計程車數位化,以面對Uber的挑戰。 在「華航罷工 vs 長榮罷工」一章中,則可看到在2019年發生的華航機師及長榮空服員罷工,前者因交通部對華航有直接的掌控權,從罷工發生前夕,林佳龍對於相關訊息即密切掌握,並親自坐鎮指揮,但後者是民營企業,長榮公司更明確向林佳龍透露,希望交通部不要介入協調,而林佳龍也認為,面對純民營企業,政府不宜太早介入協調,只能站在交通部的立場,協助運輸調度以確保旅客權益。 然而華航機師罷工僅 7 天即告落幕,長榮空服員罷工進行到第 7 天,雙方仍未開啟談判,社會大眾對於罷工造成的困擾及不便,包容度越來越低,相關輿論壓力開始燒向政府;到了第 16 天,林佳龍改採強烈態度,向媒體表示,如果航空公司有較高罷工風險且處置不妥,未來航權航線會予以檢討,終於使長榮公司態度軟化,隔日勞資達成協議,結束罷工。以馬後炮的態度來看,如果交通部早一點介入,說不定長榮罷工可以提早落幕。 這本書就林佳龍擔任部長期間的決策思維及相關事實,整理相當完整,雖然比較可惜的是,本書就相關事件評析,缺乏不同立場的思辨,然如想要理解林佳龍,不妨以本書為基礎出發,再結合其他資訊,必定能呈現更立體的輪廓。
測試換行
測試換行
測試換行
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