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團憂 AI 助寫裁判書風險 司法院:未取代法官審判權限

法白作者

2023-10-23發佈

2023-10-24更新

民團憂 AI 助寫裁判書風險 司法院:未取代法官審判權限

民團憂 AI 助寫裁判書風險 司法院:未取代法官審判權限
quotationmark image

司法院開發 AI 生成系統,協助法官擬出裁判書草稿,原訂於今年試辦。 但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認為司法院尚未充分揭露系統建置及訓練等資訊,也未說明清楚因應風險的策略,呼籲先建立標準再放行。

quotationmark image

司法院開發 AI 寫判決草稿引擔憂

今年 8 月,司法院宣布「不能安全駕駛、幫助詐欺」等 2 類犯罪的 AI 生成系統已開發完成,原定於複驗、討論奉核並選擇幾間法院試辦後,再來才會全面上線。

同時,有關毒品罪的裁判草稿生成系統也正在開發中。司法院另規劃於 2024 年開始「民事交通損害賠償」與「消債更生、清算」等事件的裁定草稿生成系統開發。

這些有關「智慧化裁判書例稿生成系統」的開發案,源自 2021 年司法院「司法 e 化推動委員會」的決議,用意在減輕法官的案件負擔。

司法院統計顯示,2022 年地方法院刑事第一審案件共終結近 16.6 萬件,其中,光是不能安全駕駛罪的案件量就高達近 3.7 萬件,詐欺罪也有近 1.4 萬件。

據司法院向媒體透露的操作步驟,未來承審這幾類案件的法官在裁判書系統上,只要依案件情形選擇「有罪或無罪」、「自白或否認」、「適用法條」等選項,就能生成簡易的判決書草稿。

不過,這項發展趨勢也引起民間團體的擔憂。

民團踩剎車,呼籲充分揭露資訊及風險評估

9 月 26 日,開放文化基金會、台灣人權促進會、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及數個律師公會發布聯合聲明,要求司法院充分揭露資訊、加強風險評估及社會溝通。

聲明表示,司法院應充分說明 AI 生成系統建置及訓練的方式,也應揭露委外廠商如何建置資料庫、保存資料、如何避面資料不足或偏差等資訊。

聲明還指出,司法院的系統已經超出單純「證據整理」的範圍,能進一步「協助法官判斷」,如何因應 AI 判斷錯誤及複製系統偏誤的風險,司法院必須有具體策略。

國外已有文獻表示,AI 有「人工智慧幻覺」的情形,也就是可能會產出看似有說服力、實際上為虛假或具誤導性的內容,在正確率不足時,使用者可能無法察覺系統錯誤。

另一方面,美國法院近年廣泛運用商業 AI 系統,協助法官評估被告再犯風險,並以此作為量刑標準,但該系統也被認為複製了過去司法系統中既存的偏見及歧視。

民間團體呼籲司法院先召開公聽會、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 AI 使用規範後,再開放法官使用生成系統。

司法院:不是讓 AI 寫完整判決

司法院發出新聞稿回應民團意見,表示系統開發的主要目的,是協助法官減少不必要的勞力時間成本,並非要以生成式 AI 技術製作完整的判決書,取代法官核心審判權限。

司法院秘書長吳三龍向媒體表示,書寫裁判書花費法官許多時間,可能 1 千字的判決中便有 600、700 字是須重複書寫的基本架構,目前系統提供的例稿用意在節省這些時間。

「目前經費有限,其實都是很淺層的一個初步的例稿而已,有關有罪、無罪這個一定都是法官來綜合判斷。⋯⋯這個距離所謂生成還有很遙遠的距離。」

司法院說明,系統將起訴書記載的犯罪事實及證據名稱引用進裁判書草稿,這部分沒有使用到任何生成式 AI 技術。

此外,因為系統不會分析卷證資料,所以法官仍必須自行認定事實。如果法官審酌完卷證後認定被告有罪,系統則會提供法律適用的例稿給法官參考。

在使用生成式 AI 的部分,為避免出錯,會在生成內容後結合「規則法(Rule-based)」技術,提高內容準確性,應不會像 ChatGPT 一樣,出現對象或事實顯然錯誤的情況。

司法院也表示,已經參考「行政院及所屬機關(構)使用生成式 AI 參考指引」,進行「司法院使用生成式 AI 參考指引」的研擬,等指引完成,會再審慎評估試辦上限的期程。

法律白話文運動|白廷奕、楊貴智編譯

法律白話文運動希望透過多元的形式,幫助人們打開通往理解法律的第一扇門,透過各種可能,一同思辨與關懷,並塑造台灣的法律文化。

【知識新聞的力量】

我們堅持為所有人免費提供內容,因為我們深知,閱讀新聞的機會,不應有任何門檻,尤其是當人權議題備受矚目的時候,這常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然而,如果您有能力,《法律白話文運動》提供高品質的解釋報導,是推廣法律及人權思想的重要力量,每個月不到100元,我們就能在「官網」、「Facebook」、「Instagram」、「Twitter」、「Line Voom」、「Podcast」、「Reels」、「TikToks」、「實體活動」上發佈,沒有比這個更划算的選擇了。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vertical logo

專注打造台灣法律文化的垂直媒體。

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社群媒體

文章投稿,請洽

editor@plainlaw.me

授權與商業合作,請洽

business@plainlaw.me

聯絡客服,請洽

support@plainlaw.me

未經同意,不得擅自利用本站內容。

Copyright © 2024 Plain Law Move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