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 AI 的法律迷霧:ChatGPT 好方便,但相關風險你知道嗎?|智財科技

陳冠瑋

2023-12-12發佈

生成式 AI 的法律迷霧:ChatGPT 好方便,但相關風險你知道嗎?|智財科技

生成式 AI 的法律迷霧:ChatGPT 好方便,但相關風險你知道嗎?|智財科技
quotationmark image

好用歸好用,歐盟近期開始思考對 AI 工具的管制。如此方便的科技,為何也需要法律的枷鎖?

quotationmark image

延續著 2022 年人們對於 ChatGPT 的狂熱,請機器人產生文件、讓 AI 幫你生成圖片,成為了越來越多人的日常經驗。但一向走在 AI 科技監管領頭羊地位的歐盟,也開始思考對於這些 AI 工具的管制。

等等,如此方便的科技,為何也需要法律的枷鎖?

科技在走,談法律太早嗎?

2022 年起,生成式AI(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從,站在了科技發展的聚光燈下,群眾為之喝采。

人們稱讚著 OpenAI 的聊天機器人 ChatGPT 多麽聰明,能回答各式各樣的問題、甚至某程度取代許多文字工作者,並且驚艷於使用 DALL-E 2 或 Stable Diffusion 等工具所獲得的圖像。

生成式 AI 指的是,它能經由既有的資料訓練後,自行創建和合成資料;也就是說,它有所「生成」,而不只是進行分析判斷。生成式 AI 可使用圖像、聲音、文字或 Code 為基礎,輸出圖、文、甚至藝術作品。而其應用領域持續拓展中,除了能產出一些較為簡易的法律文書、充當初級的工程師,更在教育、醫療、行銷、金融、通信、遊戲等各種領域,有著持續發展的潛力。

例如醫療方面,使用病人的疾病史和其他指標,即可客製化個人的治療方案;金融方面,也能用來檢測異常和詐欺交易等行為。相關的應用發展可以說是欣欣向榮。

正當那些應用激起了人們的讚嘆與熱情,「要監管」的聲音也不絕於耳,聽起來是多麼令人掃興──法律又要染指、扼殺科技進步了嗎?

但就像所有的科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生成式 AI 工具可以在幾秒之內產生人們需要的文本與圖像,省下大量勞力、促進特定產業與公益,使人們生活更加便利,卻也可以快速創造虛假訊息、仇恨性言論,或是產生詐騙用的「深度偽造(Deep Fake)」圖像。

數據也同樣指出,2022 年世界上的網路攻擊增加了 38%,在生成式 AI 越來越普遍的前提下,可能呈現指數成長。

甚至,誠如各種機器學習所面對的偏見問題,生成式 AI 的應用也不例外。像是大型企業在招聘員工的流程中,運用特定模型已經相當常見,但如瑞士 Algorithm Watch 的調查報導表示鮮少大公司願意說明他們聘用流程使用的演算法──但他們確實使用了演算法做出某些判斷,那怎麼知道自己的結論,是不是被「有偏見」的模型給過濾掉了呢?

創新需要自由的空間,但常常出了問題,以後才發現無法可管、求助無門;隨著科技進步,法律風險的評估,實為重要任務。

生成式 AI 可能產生何種法律爭議?

首先,最直觀也最常見的,是智慧財產權糾紛。舉例而言,著名的 Stable Diffusion 是根據文本產生圖像的生成模型,只要輸入文字就可以產生相應的圖片。

然而在 2023 年 1 月,許多藝術家串連對 Stability Al、DeviantArt 和 Midjourney 提起訴訟,認為 Stable Diffusion 這樣的繪畫 AI 是「21世紀的大型拼貼工具」,侵害了藝術家們的權利。

儘管 Stable Diffusion 被指認為大型拼貼工具的說法馬上就被網友反駁,認為這對科技有所誤解、違反根本的事實,但關於藝術家的同意與授權、或補償機制的爭議,也實在不得不面對。

有人是這樣形容的:生成式 AI 將打開潘朵拉的訴訟盒子,如果機制無法面對餵給模型的資料從何而來、模型產出對原始資料持有者之間,將有何連結又會有什麼回饋等問題,這類型的爭議將持續發生。

確實,也已經有人對 OpenAI、Microsoft 和 Github 提起集體訴訟,認為 Github 的 Code 生成器 Copilot 侵犯了智慧財產權,因為它立基的資料庫,經過了全世界無數人的編寫與調整──儘管這些編寫者認同開源的理念,Copilot 所生成的 Code 卻很可能運用於商業營利,但原作者群卻沒有任何相應的承認或補償機制。

此外,問題也不止步於創作者們。學校裡使用 ChatGPT 生成報告與論文的問題,也讓教育機構感到擔憂,這樣是抄襲嗎?或者違反了什麼學術倫理?

而生成式 AI 輸出內容究竟怎麼樣算「合法使用」?除了智慧財產權的問題,這些輸出內容本身也可能是虛假訊息、深度偽造、詐騙郵件、釣魚式攻擊等。如何杜絕惡意用戶?需要怎樣的規則?這都不是容易的挑戰(註一)。

歐盟的監管計畫是什麼?

確實,在初步的盤點下,已經發現生成式 AI 可能帶來的眾多問題。但法律該如何緩解?

誠如大家所知,歐盟在立法監管科技方面,一直走在非常前端(例如涉及個人資料保護的 GDPR),近年也不斷推出與 AI 與數位科技相關的法律草案,如《歐盟人工智慧法》便預計要在 2023 年上路。

這部法律對全世界的 AI 監管將有重要影響,而其中也計劃對生成式 AI 加以規範。歐盟稱呼生成式 AI 為「通用目的 AI(general-purpose AI)」,因為它們可以被用以生成各式內容。

歐盟預計監管的重點放在「透明」。AI 公司對於他們使用的模型通常保密到家,但《歐盟人工智慧法》將要求公司們,對於這些模型多加說明。如果公司想在歐盟銷售或使用 AI 產品,但不遵守這些透明化的義務,可能就會面臨最高全球總營業額 6% 的罰款。

儘管法案尚未定案,關於具體監管的方式、甚至監管的公司範圍也都還在激烈爭辯中(註二),但這種監管機構對於透明度以及可問責性的追求,被認為可以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一個科技更加負責而尊重個人權利的時代。

狂歡與警覺之間,仍沒有答案

在搜尋引擎隨意輸入有關「生成式 AI」的關鍵字,可以發現人們對此狂熱正在「穩定擴散」,範圍擴及各種產業;但也有警鐘響起,因為相關科技已經被應用於網路詐騙、散播偽造照片等惡意行為。

然而,可以對應的法律救濟管道或是監管制度,仍然在一片迷霧之中,尚待走出一片天。可以肯定的是,如何調和科技的持續進步,為人們帶來更好的生活,並同時防範隨之而來的風險,是享受便利之虞,需要持續思考的問題——或許這是一個詢問 ChatGPT 也會得到的答案。

那麼,讀者們又怎麼能肯定,這篇文章不是由生成式 AI 所撰寫的呢?

【本文作者】

陳冠瑋

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律系博士生,台大法律系學碩士。曾任日本東京大學特別研究員。

【本文核稿】

網站主編,王鼎棫

註一:另一個爭議是關於生成式 AI 可能產生的「取代」問題。以法律工作而言,如果詢問 ChatGPT 是否可以進行法律諮詢工作,他目前會回答,機器人的主要功能在於協助、簡化特定任務,但難以取代律師的工作。儘管如此,哪些權限需要由人類完成,哪些可以交給機器?責任如何分配?而客戶面對自身法律風險時,能對 AI 律師有多少「信任」而將賭注交由機器,也是需要考慮的重點。深入討論,請參法白文章《聊天機器人ChatGPT 可以取代律師嗎?》。

註二:就有報導指出,人們對於歐盟即將制定的《歐盟人工智慧法(EU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可能扼殺產業新創與歐盟市場的競爭力越來越感到悲觀。

*本頻道「智財科技」,分享江湖在走,科技要懂,法律在這裡扮演什麼角色?

【知識新聞的力量】

我們堅持為所有人免費提供內容,因為我們深知,閱讀新聞的機會,不應有任何門檻,尤其是當人權議題備受矚目的時候,這常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然而,如果您有能力,《法律白話文運動》提供高品質的解釋報導,是推廣法律及人權思想的重要力量,每個月不到100元,我們就能在「官網」、「Facebook」、「Instagram」、「Twitter」、「Line Voom」、「Podcast」、「Reels」、「TikToks」、「實體活動」上發佈,沒有比這個更划算的選擇了。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vertical logo

專注打造台灣法律文化的垂直媒體。

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社群媒體

文章投稿,請洽

editor@plainlaw.me

授權與商業合作,請洽

business@plainlaw.me

聯絡客服,請洽

support@plainlaw.me

未經同意,不得擅自利用本站內容。

Copyright © 2024 Plain Law Move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