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分證改名鮭魚可以,原住民族單列族名不行?|司法動態

林承慶

2023-11-14發佈

2023-11-13更新

身分證改名鮭魚可以,原住民族單列族名不行?|司法動態

身分證改名鮭魚可以,原住民族單列族名不行?|司法動態
quotationmark image

過往,身分證上可否單獨呈現原住民族名,屢屢產生爭議。那麼,命名權為何會被限制?法院又是用什麼理由打破呢?

quotationmark image

收聽 Podcast

快速跳轉目錄

    前年,知名連鎖迴轉壽司店推出促銷活動──姓名含有「鮭魚」兩字,或發音相同的人,即可享有打折或免費的招待,引發許多消費者趨之若鶩,更改自己的姓名以便取得優惠。

    在那次風潮中,內政部選擇站在一個尊重命名權的角度,在臉書發文表示:依據大法官釋字跟《姓名條例》的規定,大家能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名字;還不吝嗇地提醒一個人原則上有三次改名的機會,請大家慎思愛護自己的好名字,並珍惜使用戶政資源,並最後以「實至名鮭」諧音梗圖作結。

    相對於此,內政部對於原住民族的命名權利,就沒那麼友善了。針對「原住民族在身分證上,可否不要並列漢字而單列族名」一事,像是時任內政部次長花敬群就曾表示:「原住民族文字尚非各界所熟悉,驟然改變將可能面臨溝通識別困難,及衍生誤判風險等情勢。」

    這樣大小眼的差別對待,也讓原住民青年陣線聯盟在臉書網站發表聲明抗議:「鮭魚都可以,為何族語名字不行」,也讓本文作者與其他夥伴組成「以我的族名呼喚我」行動小組,透過訴願與訴訟的法律手段進行抗爭,要求法院與內政部能正視原住民族單列族名的訴求。

    今(2023)年11月初,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下稱北高行)判定勝訴,開創判決首例,肯認原住民族可以在身分證的「姓名欄」單獨以「族語拼音系統」登記自己的名字,不再需被迫並列漢字中文音譯族名或個人漢名。

    那麼,原住民族的命名權為何會被限制,法院後來又是用什麼理由打破?

    現行制度為何強制「漢字綁族名」?

    關於族名登記的法律規範,主要寫在《姓名條例》裡。其他細節規定,,還有《國民身分證及戶口名簿格式內容製發相片影像檔建置管理辦法》、《臺灣原住民回復傳統姓名及更正姓名作業要點》等法令。

    整理現行規定,目前身分證族名登記的方式總共三種:

    1. 漢名並列族語拼音

    如「李品涵與 Savungaz Valincinan」。

    1. 單列漢字音譯族名

    如「撒丰安.瓦林及那」。

    1. 漢字譯音族名並列族語拼音

    如「撒丰安.瓦林及那與 Savungaz Valincinan」。

    但無論如何,都不能單列族語拼音(比如 Savungaz Valincinan)。

    這是因為,內政部為首的實務見解認為,《姓名條例》既然規定「辦理戶籍登記應取用中文姓名」,而中文姓名的形式,就只能是「個人漢名」或「漢字譯音族名」。因此,臺灣原住民就算要用羅馬拼音,標註傳統族名,也只能並列登記。這就是前述強制「漢字綁族名」作法由來。

    北高行是怎麼說的?

    為了回應內政部的法律攻防,法院即先透過《憲法》和國際公約相關條文,推導出原住民族有自我決定命名的權利。

    這樣的權利,是由三個支柱所共同建構:

    1. 人格權:依照司法院解釋,每個人的姓名,是個人人格的表現,因此如何命名是人民的自由,姓名權受到憲法保障。

    2. 隱私權:依照《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相關解釋,姓名的拼寫,同樣受到隱私權的保障。

    3. 文化權:依《憲法增修條文》的規定,並對比大法官過往的解釋,選擇對於是否要依照傳統文化生活權利,這樣的狀態應受到國家的尊重與保障,每一個原住民都該能夠主張這樣的基本權利。

    換句話說,為了保障人格的自由發展,並尊重自我文化認同的隱私,所以應該讓原住民族有充分自我命名的權利。

    否則如法院在判決,以「原告之名」中舉例:若只是用無法正確呈現關聯的中文「寶杜巴燕」表彰原告名字,並無助身分認同,甚至還會落入主流社會的諧音字文化中──因為在漢字中,「寶」為珍貴物品之意,卻與原住民族文化中期許「像先人一樣踏實勤勞」的認同,毫無關連。

    再來,雖然原住民族享有命名權,但如何打破實務對於《姓名條例》的銅牆鐵壁,原告律師與肯認此見解的北高行也是煞費苦心。

    簡單來說,對此,北高行指出:既然實務依據《姓名條例》非常強調大家在身分證上的命名,應「取用中文姓名」,那這裡的中文不妨就擴張解釋為「取用國語姓名」。

    這樣強調「中文與國語」的差別,其用意在於:因為 2017 年通過了《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隨後在 2019 年也通過了《國家語言發展法》,都強調「國家語言一律平等,國民使用國家語言應不受歧視或限制」,讓原住民族語獲得與漢字同樣的對待

    同一時間,原住民族欲使用的語言書寫系統,就是「羅馬拼音」,則原住民族請求單獨以羅馬拼音登記其傳統名字,自然就與《姓名條例》沒有衝突了。

    請以我的族名呼喚我

    「以我的族名呼喚我」行動小組,目前雖已在北高行取得首樁勝訴判決,但仍有另一件共同訴訟正在併案審理中,還請關心原民議題的大家,繼續聲援與關注。

    我們肯定北高行判決認識到原住民族的命名文化,也意識到國家曾透過名字作為同化原住民族的治理手段,並於判決中回顧原住民族爭取傳統族名的抗爭歷史。

    像是判決清楚指出,現今原住民族之命名管制,源自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早期先以片假名拼音紀錄原住民各族之族名,迄日本殖民統治後期推行皇民化教育,乃強迫鼓勵勸誘包含原住民之臺灣人改歸日本姓氏。

    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臺灣行政長官公署,規定原住民族皆需回復中文姓名,讓許多原住民因此被迫隨意分配漢人姓名,傳統命名法則也遭破壞。綜觀許多歷史軌跡,都是統治者無視原住民文化價值,為便於統治管理硬性實施同化政策,這些都是主流社會比較沒有時間關注之歷史傷害。

    況且,把原民傳統名字漢譯,不僅難以正確表現其讀音、語意,亦容易使非原住民的朋友望文生義,容易產生錯誤理解,更讓原住民族於日常生活中,隨時面臨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的壓力。

    比如,當事人Bawtu Payen 曾抱怨自己名字音似台語「腹肚」(發音為 pak-tóo,中文「肚子」之意),而被對方開玩笑。

    於是,這波抗爭最重要的是,利用司法途徑,透過北高行作出判決,重新建構原住民族決定名字的權利,告訴社會大眾,原住民族單列族名的登記行動不僅是爭取族名,也同時是個人身分的認同,更是族群文化的追求。

    【本文作者】

    林承慶

    電子郵件:kacan@jrf.org.tw

    就讀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基礎法學組,碩士論文題目為:「配音諧擬的原住民族轉型正義——一個戰後原運法律史的考察與批判」(通過口試)。現為「以我的族名呼喚我」行動小組成員,並於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服務,從事司法改革倡議工作。

    【本文核稿】

    網站主編,王鼎棫

    *本頻道「司法動態」,有什麼重大案件,想知道有什麼法律問題,看過來就對了!

    【知識新聞的力量】

    我們堅持為所有人免費提供內容,因為我們深知,閱讀新聞的機會,不應有任何門檻,尤其是當人權議題備受矚目的時候,這常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然而,如果您有能力,《法律白話文運動》提供高品質的解釋報導,是推廣法律及人權思想的重要力量,每個月不到100元,我們就能在「官網」、「Facebook」、「Instagram」、「Twitter」、「Line Voom」、「Podcast」、「Reels」、「TikToks」、「實體活動」上發佈,沒有比這個更划算的選擇了。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vertical logo

    專注打造台灣法律文化的垂直媒體。

    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社群媒體

    文章投稿,請洽

    editor@plainlaw.me

    授權與商業合作,請洽

    business@plainlaw.me

    聯絡客服,請洽

    support@plainlaw.me

    未經同意,不得擅自利用本站內容。

    Copyright © 2024 Plain Law Move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