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原民服裝成為校園演出的道具?你眼裡的「文化展示」,是對我傷口的踩踏|人文思想

Nikal

2023-07-12發佈

2024-01-28更新

當原民服裝成為校園演出的道具?你眼裡的「文化展示」,是對我傷口的踩踏|人文思想

當原民服裝成為校園演出的道具?你眼裡的「文化展示」,是對我傷口的踩踏|人文思想
quotationmark image

「 學校 Multicultural Night 演出,需要着台灣原住民服裝,請問媽媽們有女童原住民服裝可出借嗎?謝謝哦!」身為原住民公費海外留學生,同時也是育有兩名幼兒的母親,我在海外臺灣人的「媽媽臉書群組」裡面,看到這則貼文,心中立刻警鈴大作!看到這裡,如果是你,心中浮現的選擇會是什麼?

quotationmark image

「(代Po,朋友不會寫中文) 學校 Multicultural Night 演出,需要着台灣原住民服裝,請問媽媽們有女童原住民服裝可出借嗎?謝謝哦!」

身為原住民公費海外留學生(註一),同時也是育有兩名幼兒的母親,我在海外臺灣人的「媽媽臉書群組」裡面,看到這則貼文,心中立刻警鈴大作!

手機持續往下滑,一樓留言:「不知道本身是原住民嗎?建議想想看如果不是原住民適合穿原住民的服裝嗎??」、二樓也回應:「cultural appropriation 也是滿需要注意的議題,不過如果有正確的說明應該是還好。」、三樓卻說:「以協助展示的概念和想法去面對,應該就比較沒有文化盜用的議題。」

我則是接著回覆兩則留言:「建議您可以和朋友說,要先清楚瞭解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再著衣,否則文化挪用的問題是非常不妥的!我自己是臺灣原住民,且目前就是在研究相關議題的博士生,誠心建議您!」、「臺灣由非常多元的族群組成,若並非特別與臺灣原住民族有淵源,建議您的朋友尋找自己有文化聯繫的臺灣文化來展示」。

前面三樓則又回覆我:「尊重原住民的文化獨特確實是非常重要的議題,但正因為,在這樣的角度上,考慮到文化的相關聯性,例如同島,協助做推廣分享,從文化保留和教育觀點,建議可以寬容一些。不然考慮到族群的數量和文化推廣的不易,會很擔心文化都還來不及保留分享,就真的消逝了。」

看到這裡,如果是你,心中浮現的選擇會是什麼?

服飾也能傳達文化意涵

對話到此,我們可從另一個國際競賽的實例看起。

去(2022)年十月底,國際先生競賽(Mister International) 落幕,其中一個比賽項目是請參賽者穿著「國家服飾」(national costume) 應賽(註二);來自臺灣的代表,由徐強尼設計師操刀,藉「歌仔戲」元素為基礎創作,讓參賽者蕭郁軒上場展現。

那麼,我們可以進一步去思考:什麼樣的服飾可以代表臺灣?

在嘗試回答之前,先瀏覽一下「大家都穿什麼?」可能會是一個途徑。從國際先生競賽的國家服飾相簿中,可以看到不少穿著具有傳統文化底蘊的服飾,或「看一眼就大概能猜出是哪個國家」的衣著呈現。在此之中,也有不少穿搭,與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風格有關,例如代表印尼、巴西、馬來西亞等參賽者。

徐強尼設計師在社群媒體上,曾公開表示其設計理念是配合:「台灣傳統戲曲『歌仔戲』的元素去做設計,並融合水鑽、水晶、合金、鏈條等一些當代媒材去做搭配,希望在傳統的基礎上再融合現代的美學去做變化。」

「為什麼不是原住民服飾?因為上一屆就是穿原民服飾,各國參賽者每年都在求新求變,讓參賽者能夠從中脫穎而出。所以這屆的設計理念,為創新不一樣又具有台灣戲曲文化的風格而設計。」其更提到「台灣本身就是個民族文化的大熔爐」。

原民傳統文化經常面臨被誤用的困境

當服飾也能傳達文化意涵,那該如何避免誤用?

尤其臺灣的原住民族,相較當前以漢文化為主的不同文化表現,在國際舞臺上經常被用來表現「臺灣形象」,其例子不勝枚舉;然而,因無心或無力了解原住民族文化而導致的錯誤(例如:多族服飾混穿、穿戴方式有誤等),而讓原住民族社群出現反彈聲浪的情形,也時有所聞。

舉例而言,就在去年夏天於駐舊金山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Taiwan in San Francisco)的僑務活動上,由幾位小朋友們登場的「活力小排灣」,就是典型事例:該展演所穿著的服飾,明顯與臺灣的排灣族服飾大相徑庭;照片在粉專公開後,立刻遭到族人反應不妥而下架(註三)。

臺灣的教育、外交、文化等相關單位,固然從充滿善意的「推廣文化之美」出發,進行各種跨國的文化交流活動,但卻不幸傷害原住民族的文化與情感,遺憾這並非單一事件。

200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之「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United Nations 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 UNDRIP),直接明文肯認──原住民族享有保存、掌管、保護和發展其文化遺產、傳統知識,以及傳統文化表達的權利(註四)。目前臺灣雖既非聯合國的成員,但在UNDRIP 所明確指出的原民傳統文化表達權,其相關內容也被臺灣《原住民族基本法》採納,也與《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有所連結(註五)。

特別是,原創條例所創設的「智慧創作專用權」,將使原本會被視為落入「公共領域」(public domain) ,而未能受一般智慧財產法律保護的傳統文化,能藉由原創條例受到法律保護。

具體來說,原創條例的施行,的確影響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一般大眾使用文化素材的權利,因舉凡祭儀、音樂、舞蹈、歌曲、雕塑、編織、圖案、服飾、民俗技藝或其他文化成果表達等,都是智慧創作保護的客體;且原創條例賦予原民針對被保護的傳統文化,可以主張排除侵害與損害賠償等救濟方式(註六)。

因此,回到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表達被誤用的問題,除了大眾應該學會尊重不同文化、對於傳統文化應先做好功課再使用;當原住民族傳統的服飾文化被誤用的時候,原創條例與其智慧專用權,便是請求誤用以及停止誤傳的法律機制(註七)。

穿出自信,穿出自我認同

假設,我們讓錯誤的文化表現,傳遞給想要認識臺灣文化的受眾;那我們消逝的文化(註八),又該如何妥善「推廣分享,並從文化保留和教育觀點」來加以實踐呢?

近尾聲,我想回到本文一開始的提問:什麼樣的服飾是代表臺灣?且一開始舉例的「媽媽群組」發文者於稍晚回覆我的留言,她說:「妳的建議很好。不過我想大家花時間選擇參加學校Multiculture Night 無非是想要協助展示台灣的多元化──無論是服裝,食物,音樂等等,這是珍貴的初衷。

我深深為這些台灣人第一代,第二代,甚至是第三代,亦或者混血小孩,所有願意花時間站 booth 感到感謝與感動──即使他們身上僅存一些多與不多跟台灣的『連結』,仍然希望藉由這次機會去學習瞭解。Pround of TW heritage,很難得!我們這一代可以做的,就是妳現在推動的講座,謝謝妳為台灣文化的付出。」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在國際競賽舞臺上所謂的「國家服飾」,其實會很容易與「對這個國家的刻板印象」有所連結;而在所謂「多元文化」之夜(Multicultural Night)裡,想要讓移民美國二、三代的台裔子女在學校中「展現臺灣多元文化」,也非常值得肯認。

但筆者誠心認為,能展現臺灣精神、臺灣文化的方式應是擁有非常多種選擇的,究其實際,代表出賽的就是參賽者本身、代表臺灣文化的台裔子女本身,在多元族群共同生活的臺灣,其源自哪些文化社群與血緣背景、在什麼樣的時空環境下成長與生活是相當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是怎麼去看待自我認同──所以,能自信地穿出的服飾(不管是不是臺灣原住民族的服飾),或許便是最好的答案。

【本文作者】

Nikal

筆者為臺灣原住民,目前於美國西岸海外留學中,研究聚焦於原住民族法律、教育與自決;與女兒們一起學習族語與文化。

【本文核稿】

網站主編,王鼎棫

註腳

註一:我自身即是臺灣原住民族、客家、本省、外省等多元背景家族組成,在雙北地區成長並生活了三十多年,而現於海外留學中,並以原住民族的發展為研究主題。

註二:行筆至此,該如何翻譯「national costume」?又如何以臺灣的脈絡來詮釋?其實沉思已久,甚至還想過以「民族服飾」甚或「國族服飾」來譯。然放在國際競賽去理解,似是希望由各國展現其特色,故暫以「國家服飾」稱之。

註三:此外,還有許多例子,歡迎參考「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粉專,有非常多精美的圖文整理,幫大家梳理議題脈絡。

註四:國際發展另可參照:國際組織「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其為目前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PRs) 之各項服務、政策、資訊與合作的世界性論壇。WIPO 認定原住民族的文化遺產與知識體系,應受到完整的肯認與保護,自2009年起,開啟原住民族的計畫(計畫名稱:WIPO and the Indigenous Fellowship Program, IFP),促使世界各角落的原住民族人及部落、原住民族社區代表等,可實際在 WIPO 下轄之「傳統知識司」 (Traditional Knowledge Division) 主動且有效從事與原住民族文化、法律等議題及權利正相關的專業工作。

註五:我曾於 2016 年 5 月參與「聯合國原住民族議題常設論壇」 (United Nation Permanent Forum on Indigenous Issues, UNPFII),其中的一場平行會議是關於 WIPO 與原住民族的觀點(會議名稱:Indigenous Perspectives on the Negotiations Underway at the WIPO),會議由 WIPO 主辦,即是其實踐為使在談判中,提出有效保護原住民族的傳統知識、傳統文化表達等觀點的例子。該會並邀集來自不同國家研究原住民族智慧財產權、人權等法律學者與專家擔任主講,確實地提供了關於遺傳資源、傳統知識與傳統文化表達能給予的原住民族觀點。

註六:此專用權的正當性基礎,學者提出有二:「一、建構多元文化的知識體系,重現原住民族文化主體性;二、促使原住民族累積其文化資本,且擴大文化外溢所產生的正外部性,提供主流社會接近、瞭解及尊重原住民族文化之機會,並藉此增加原住民族文化之累積性。」(林三元,2013

註七:臺灣的原創條例之主管機關為原住民族委員會,其網路平臺「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資訊網」有大量的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相關資訊,其中針對已獲得專用權的項目,更有詳細的相關文化脈絡、正確使用方式等介紹,且載明聯繫窗口,便於若想以相關傳統文化元素進而創作或使用時,可以聯繫或進一步談論授權事宜等。現在也已經有多項專用權被商業使用且目前形象正面,舉例而言,麒麟啤酒的「KIRIN Bar BEER 太挺原民了Bar!」,藉由專用權,於2022年與阿美族梧繞部落、鄒族、達悟族、邵族、太魯閣族及撒奇萊雅族等六款「Bar原民傳智設計罐」於全臺灣販售。

註八:臺灣原住民族在千年之前,便生活於臺灣島上,而後在 16 世紀末尾,開始有來自歐洲的民族進駐,以臺灣作為經商貿易據點;接著是清朝時期,部分漢人從中國前來開墾、部分留下來定居或更與原住民族通婚,再來,日本帝國殖民臺灣直至二戰後,現由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實施政權至今。在這些交替外來政權的管理與控制之下,臺灣原住民族受到各種程度的影響,而文化的傳承亦多有破碎、斷裂的傷口。舉例以日本殖民時期,一開始臺灣原住民族甚至被視作「非人」(被視作野蠻,不適格當「人」)。爾後,因為日本帝國對於殖民地不同的政策取向,臺灣原住民族又被洗腦成效忠日本天皇的「高砂義勇隊」,為天皇貢獻生命於戰場。在這之間,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一下被以「野蠻、不文明」為由而屏棄,一下又為了展現日本殖民國家的「文化多元性」而被用作展演、展覽之用途,從日治時期就是這樣被以當權者的需求拿來操作的。

*本頻道「人文思想」,開展社會現象背後,那些需要被人了解的脈絡與思考。

【知識新聞的力量】

我們堅持為所有人免費提供內容,因為我們深知,閱讀新聞的機會,不應有任何門檻,尤其是當人權議題備受矚目的時候,這常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然而,如果您有能力,《法律白話文運動》提供高品質的解釋報導,是推廣法律及人權思想的重要力量,每個月不到100元,我們就能在「官網」、「Facebook」、「Instagram」、「Twitter」、「Line Voom」、「Podcast」、「Reels」、「TikToks」、「實體活動」上發佈,沒有比這個更划算的選擇了。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vertical logo

專注打造台灣法律文化的垂直媒體。

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社群媒體

文章投稿,請洽

editor@plainlaw.me

授權與商業合作,請洽

business@plainlaw.me

聯絡客服,請洽

support@plainlaw.me

未經同意,不得擅自利用本站內容。

Copyright © 2024 Plain Law Move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