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社會,學》如何面對網路言論監控與隱私外洩?|話鹿讀冊

左岸文化

2021-01-05發佈

2023-03-07更新

《南方的社會,學》如何面對網路言論監控與隱私外洩?|話鹿讀冊

《南方的社會,學》如何面對網路言論監控與隱私外洩?|話鹿讀冊
quotationmark image

本文作者:陳舜伶(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副研究員) 原文篇名:《「自由」的百科全書:從維基百科看網路社群自治及網 …

quotationmark image

《南方的社會,學》如何面對網路言論監控與隱私外洩?|話鹿讀冊

本文作者:陳舜伶(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副研究員)

原文篇名:《「自由」的百科全書:從維基百科看網路社群自治及網路言論審查1

讀者隱私權與國家監控

二○一三年夏天,史諾登(Edward Snowdon)揭發美國國安單位大規模監控國內外民眾的網路通訊與行為,舉世嘩然。此外,網路服務業者與網站營運者也經常收到執法單位對於使用者資料的請求。相較於臉書、谷歌等大型商業網站,WMF所收到的使用者資料請求數量非常少(Wikimedia Foundation b)。由於不刊登廣告,WMF不像其他網站業者因為行銷需要而記錄使用者各種行為,WMF對於登入之使用者的紀錄有限,且除極少數例外情況,網站的編輯紀錄皆可公開查詢,因此WMF所收到的資料請求數量少,並不令人意外。 

維基社群及WMF向來重視編輯者的隱私權,史諾登事件後更意識到讀者可能因為擔心國家監控而避免在網路上搜尋敏感主題,也進一步思考如何提高讀者隱私權的保障。一個立即且相對有效的做法是將網站連線預設加密。WMF所轄網域的協作網頁自二○一一年起便支援https(Lane 2011),史諾登事件後不久,在保障編輯者隱私的一貫做法下,WMF宣布使用者在登入時都會被轉到使用https 的加密網頁,使第三人難以得知使用者端與WMF伺服器之間傳送的資訊,藉以確保其帳號和密碼的安全性,並避免他人監看其編輯或瀏覽的內容。二○一五年,為能進一步保障讀者隱私,不分地域、不論使用者登入與否,維基百科網域全面採用https。此一全面加密的決定有各種成本,包括技術上採用https可能影響瀏覽速度,在基礎建設未臻完善的國家或地區會造成使用者額外的負擔(Welinder et at 2015),但爭議性更高的則是此舉在不允許https的國家(如中國及伊朗)所可能帶來的影響,因為當地政府在網站未採取https加密的情況之下,可以看到使用者所在的網域及其子網域,因此可以針對特定內容加以審查、選擇性地封鎖在該國較為敏感的頁面。如中國雖曾不時在敏感時刻封鎖維基百科,原則上仍允許中國網民造訪,但選擇性地針對特定條目進行審查,如台灣、六四、圖博等。一般中國使用者只要不查詢此類條目,並不會感覺到中國政府對維基百科的言論審查。當網站一律採用https之後,意圖監控的政府雖能知道使用者造訪維基百科,但無法確知使用者瀏覽哪些子頁,便也無法像之前那樣只針對敏感性條目採取選擇性的封鎖,因此全面性採用https反而可能造成維基百科被全面封鎖的後果,而這些地區的使用者可能寧願網站沒有加密,以受監控的風險來換取較多資訊的取得。

另一方面,相較於只針對敏感議題的封鎖,全面封鎖將使政府言論審查的行為浮上檯面,也有可能讓政府在政治、輿論壓力下採取全面解禁的做法。因此,維基百科全面採取加密措施的決定,不啻為維基百科社群與WMF在面對不同國家與政情的一場賭局。其結果,伊朗和中國全面封鎖了維基百科,但相反地,俄羅斯發現無法像過去一樣選擇性的封鎖特定條目,或許是擔心全面封鎖該網站可能造成的批評,反而解除了過去在維基百科上的言論審查(Toor 2015)。

國家監控、翻牆、平台治理成本

對中國的使用者而言,在二○一五年維基百科全面被封鎖後,要瀏覽或編輯只能透過如VPN或Tor等途徑「翻牆」,前者是經由虛擬私人網路連結外國網路,後者則是透過為數眾多的節點組成的覆蓋網路,以達到隱藏個別使用者IP位置的效果。有學者指出,中國式的言論審查很少採用全面禁止特定言論的做法,反而是用一種多孔的(porous)言論審查,以增加使用者成本的方式來阻礙資訊流通,使用者只要有心並肯花力氣,仍可取得這些資訊,而非高壓全面禁止,以避免導致對政府的批評,或激起對特定資訊的好奇與興趣(Streisand effects),產生欲蓋彌彰的效果(Roberts 2018)。不過,搭配此種多孔言論審查的,可能是更全面的網路監控,一方面排除與政府配合度低的外商而扶持國內競爭者,除了可以相當程度地滿足國內使用者需求,也可以順利要求業者配合審查或從業者處取得使用者資訊;另一方面加強對孔道的管制,尤其是二○一七年中國《新網路安全法》規定VPN服務必須獲得政府批准,要求 iPhone、安卓等手機應用程式商店將未經核准的VPN下架。一旦VPN業者與政府之間的配合度高,其安全性的疑慮也隨之增加(Bloomberg 2018)。

弔詭的是,雖然過去一、兩年來中國全面封禁維基百科,同時加強網際網路管制,中國使用者對維基百科的參與度理應會降低,但實際發展似乎並非如此。過去中國維基使用者有成立用戶組,但二○一七年起有中國使用者認為該用戶組參與者多在海外活動,欠缺代表性,另外組織中國大陸用戶組,並且開始進行固定編輯聚會。由於聚會目的在於使用者交流並一起編輯維基百科,勢必涉及使用者一起翻牆編輯的活動,若非使用政府核准的VPN,則活動本身可能違法,而使用政府核准的VPN若有隱私與安全疑慮的話,是否表示此類聚會某種程度是在當局的默許甚至授意下進行,反而加強中國對於境內編輯者的監控?

尤有甚者,二○一八年七月的一次聚會公告中,提到參與者必須事先報名並提供帳號及身分證號碼,且不得為參與此一活動另外註冊新帳號,現場並將查核身分(維基百科e)。為參加實體聚會而需犧牲匿名性,對編輯者的隱私影響不可謂不大。活動還要求參與者將主題限制為地理與科技,不得編輯政治類條目,一來地理或科技未必沒有政治性,再者這種限制也與維基百科社群強調言論自由的精神有所違背。此外,二○一七年九月有中國用戶查核員違反規則,公開張貼了用戶查核結果,造成使用者隱私外洩,數個月後,WMF除了永久封禁違規的用戶查核員,更以安全顧慮為由解除了所有中文維基百科用戶查核員的權限,當中文維基百科有需要確認傀儡帳號時,由全球社群的用戶查核員代為調查。雖然WMF並未公開說明具體情況,但此一決定代表中文維基社群使用者隱私受侵害的嚴重性之高,可能已非前述用戶查核員互相牽制的一般機制足以處理,也無法交由中文維基社群內部解決。簡而言之,過去中國有百度百科作為國內的替代資訊,對於中文維基百科的介入並不明顯,而今不論是由上層默許、授意,或由部分編輯者主動配合,有可能讓更多中國維基編輯者處於多孔言論審查同時全面監控升級的情境之下,WMF及全球維基社群可能需要重新檢討使用者隱私的相關政策。

*   *   *

維基百科創辦宗旨是讓世人可以自由地分享所有人類知識的集合(the sum of all human knowledge),參與者也承繼啟蒙時代哲學家對於百科這類工具書可以將人類知識廣傳於公眾與後世的理念,而在編輯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個自治社群。作為一個強調開放平台的知識協作社群,維基百科挑戰了過去自詡為知識守門員的專家與出版社,雖然在最初受到很多質疑與批評,但其社群自治模式的成功,反映在世人如今對其協作成果的倚賴,維基百科不但是許多人日常取得資訊的去處,也是Echo、Siri等智慧助理在回答使用者提問時重要的資訊來源。維基百科社群不但破除了百科全書僅能由專家編寫的傳統壁壘,更刺激大眾思考誰可以編輯百科、何謂值得百科收錄的資訊、如何評價資訊品質等問題。維基社群也是極少數成功地讓平台最初的營利事業承認平台價值的核心在於社群、讓社群在面對問題的過程中自主發展治理模式與規範,甚至將平台轉交由非營利組織營運的例子。WMF一方面作為社群與制度性規範之間的緩衝,另一方面也因應特定地區與子社群的情況加以調整或採取必要手段。

WMF負擔各種營運者的法律義務與責任,社群內部意見多樣,但WMF是社群的一部分而非凌駕於社群的政府。各種規範的形成與執行過程,也反映了這個社群如何思考各種密切相關,時而相互支持、時而相互衝突的價值,這些矛盾在維基社群內如何化解,當無法化解時如何做成決定,都在反映這個知識社群的治理模式與價值選擇。

維基百科社群或許出於現實與成本的考量,針對何謂有效知識、誰能參與有效知識生產等更根本的問題上,並未太過挑戰既有知識生產體系的階序。但隨著社群成長,來自少數族裔、女性、口傳文化等,傳統上在社會中位處邊緣族群的編輯者也在增加。維基百科社群除了鼓勵擴大參與及相關條目編撰之外,在過去被邊緣化社群的相關條目編輯標準上也可能放寬。如何拿捏才能兼顧開放性與資訊品質,有賴社群繼續在實踐中摸索。但社群自治的自由百科,仍是人類重要的集體貢獻,也反映出我們時代的共筆、協作特色。

註1:本文來自《南方的社會,學(套書)》本套書分為上下兩冊,從社會學、人類學、文化研究、人口學,到文學評論、哲學與法律,24篇文章、26位南方學者,這是一本為99%人民寫的,社會學讀本。

上冊主題為「她者亦是共同體」,從「台味的原、漢、新」到「愛情與人生」,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新用「她者」來涵蓋所有次人的、污名的,與邊緣的他者概念,搭建了一座展演台灣生命的舞台。

下冊則提倡「行動作為倫理」,積極追求與差異同在,肯認來自南方基層社會抗爭者的日常實踐及串連行動的重要性。我們從台灣擴延到馬來亞、中緬泰邊境、印度、越南、南美洲,乃至全球;思考南方文學作為一種抵抗,思考跨境經濟亦是倫理的抉擇,並重新認識到,只有橫跨異己之間的社會信任,才使得任何高空的意識型態或美好理想的築實,成為可能。2021/01/圖片-1.jpg

 

本專欄「娛樂文創與IP的距離」:是由威律法律事務所的周律師及魯律師組成。兩位深耕智財領域,從過去服務影視、音樂、動畫、遊戲、設計、出版、媒體行銷、演藝、體育、授權、藝術、數位內容等娛樂及文創產業的經驗,體認並倡導IP議題的實用性與重要性。

【知識新聞的力量】

我們堅持為所有人免費提供內容,因為我們深知,閱讀新聞的機會,不應有任何門檻,尤其是當人權議題備受矚目的時候,這常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然而,如果您有能力,《法律白話文運動》提供高品質的解釋報導,是推廣法律及人權思想的重要力量,每個月不到100元,我們就能在「官網」、「Facebook」、「Instagram」、「Twitter」、「Line Voom」、「Podcast」、「Reels」、「TikToks」、「實體活動」上發佈,沒有比這個更划算的選擇了。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富都青年1
vertical logo

專注打造台灣法律文化的垂直媒體。

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社群媒體

文章投稿,請洽

editor@plainlaw.me

授權與商業合作,請洽

business@plainlaw.me

聯絡客服,請洽

support@plainlaw.me

未經同意,不得擅自利用本站內容。

Copyright © 2024 Plain Law Move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