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操弄的真實:演算法中隱藏的政治與權力》揭開臉書餵養資訊的真相|話鹿讀冊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21-03-23發佈

2023-03-07更新

《被操弄的真實:演算法中隱藏的政治與權力》揭開臉書餵養資訊的真相|話鹿讀冊

《被操弄的真實:演算法中隱藏的政治與權力》揭開臉書餵養資訊的真相|話鹿讀冊
quotationmark image

原文摘自:「動態消息」(該書第146-152頁)   動態消息於二○○六年上線,這是臉書最主要,也是最成功的功 …

quotationmark image

《被操弄的真實:演算法中隱藏的政治與權力》揭開臉書餵養資訊的真相|話鹿讀冊

原文摘自:「動態消息」(該書第146-152頁)

 

動態消息於二○○六年上線,這是臉書最主要,也是最成功的功能。動態消息就放在用戶首頁的正中央,會連續播出眾人的更新狀態,讓用戶看到他們的朋友在做什麼。從一開始,動態消息就常常改變設計和功能,次數多到他們在二○一三年八月,發表了一系列部落格文章,名為「動態消息新知」(News Feed FYI),讓大家可以更容易地追蹤、掌握最重要的改變。

存在了十五年,動態消息已經從原本單純地將眾人更新動態,按照時間先後順序排列,變成了現在完全由機器學習演算法編輯和控制。在一個二○○九年的舊版本裡,動態消息分成兩類,有容易識別的標籤,讓用戶可以選擇要看「即時動態」(live feed)或是「頭條動態」(top news)。動態消息在二○一一年秋天改造為一串由演算法管理的內容後,臉書開始在「即時狀態」(Ticker)裡面顯示即時更新,設置在首頁的右欄。臉書儘管一直在變化,但是從那時候起,經過過濾的動態消息在中間、即時狀態在右邊的格局幾乎一直延續了下來。

因為本章所用的實證材料,大多來自二○一一年四月至八月間,在我自己的臉書個人檔案所收集的資料,所以要先確定當時動態消息的狀態和設計。當時,動態消息區分為兩個不同的版本,預設的「頭條動態」和「最新動態」(most recent)。根據臉書使用說明(Help Center),這兩者的差異在於「頭條動態聚集了你的朋友所分享的訊息中,最有趣的內容;而最新動態則過濾出你的朋友即時從事的活動」(Facebook, 2011)。快轉到二○一五年的使用說明,動態消息有了不同的說明。動態消息不再區分即時消息與「頭條動態」。聚集和過濾等會明確顯示出軟體動過手腳的字眼,也都被拿掉了。二○一八年一月起,臉書表示:你在動態消息裡看到的文章,都是為了要讓你和你在乎的人事物保持聯繫,就從你的朋友和家人開始。

你在臉書上的連結和活動會影響到哪些文章會「搶先看」(see first)。一篇文章得到的讚數、回應和留言數還有文章的種類(如:照片、影片、動態更新),也會影響文章在動態消息裡的序位。(Facebook, 2018

我們所見到的是演算法明顯地消失了,似乎被用戶與網路的能動性給取代了。稍微回想一下二○一三年年底,臉書使用說明如何描述動態消息的邏輯:「動態消息演算法運用許多因素來決定熱門消息,包括留言的數量、誰發表了這則更新,以及這則更新的種類」(Facebook, 2013)。臉書在二○一四年夏天進行了廣為人知的情緒實驗,在這場實驗過程中,臉書的使用說明就已經順手把提到演算法的部分,都改成了以人為本的因素。二○一四年當時使用說明裡,關於動態消息的描述做了這些改變,其中或多或少還延續到了今日。現在動態消息的能見度似乎被「你的連結或活動」,以及「一則更新收到的留言數與讚數」所決定。如果用戶覺得動態消息「經過操作」,自己成為了實驗對象,這些描述的更動可以說是臉書試圖將一部分的控制—與責任—歸還給用戶,就算只是形諸於文字。但我們並未做好任何準備。

讓我很快地回顧動態消息與演算邏輯的重要變革與發展,為我的主張提供脈絡。臉書有許多最重要的功能都是在二○○九至二○一一年間推出,包括「讚」的按鈕、開放內容協議、即時通和時間軸。對用戶來說,不斷改變的動態消息,一直都是熱議和苦惱的重點,尤其是預設設定、隱私設定、透明度和平台可用性等。

早些年,標示不同消息版本的標籤,有很明顯不同的視覺元素,因此,讓用戶很好控制,或看起來很容易控制。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動態消息分為「最新動態」和「熱門動態」,只是代表一邊經過過濾、一邊沒有,臉書在十年的歷史內不斷讓我們看到,每件事都未必是我們想的那樣。

在二○一一年二月臉書改變了「最新動態」的設定和選項。臉書推出了兩項基本設定,一個看起來好像沒有經過過濾,會顯示出「所有朋友和專頁」的更新,另一個經過過濾,只會列出「你最常互動的朋友與專頁」。這不只是臉書又改變了動態消息的功能,讓大眾抗議而已,臉書將「最新動態」的預設設定,更改為只列出「你最常互動的朋友與專頁」。多數用戶都以為動態消息,代表每位朋友即時分享的每一則更新,其實,動態消息已經經過了編輯,就像「熱門動態」一樣。最引起爭議的是臉書完全沒有通知用戶就更改了預設設定。如果要手動更改,必須找出下拉式選單,捲到最下方,那個選項無法引起注意。不過,注意到這項變化的用戶很快就開始警告其他用戶,指出這些改變代表大眾不會看到他們應該看到的所有資訊(Hull, 2011)。

揭露「最新動態」經過過濾,只是臉書平台功能這些年來傳出的爭議之一,這間公司一直在面對這些爭議。除了隱私設定不可靠,也很惹議之外,動態消息經過過濾的爭議顯然指出了用戶期望與現實脫節。我們在下一章會更詳細討論用戶對於科技如何運作,或應該如何運作的期待與觀感,和那項科技實際的運作,同樣都可能會影響到用戶的媒體實踐。

除了剛才的例子裡,用戶發現他們沒有看到他們應該看到的所有資訊,臉書的情緒實驗也顯示出,要求臉書這樣的軟體公司承擔責任有多麼重要。在二○一四年六月下旬,新聞爆出臉書對用戶的情緒「動手」,全球超過五十萬名隨機挑選的用戶,在動態消息裡看到的正面與負面動態數量都被更改過(Goel, 2014)。臉書研究員在學術報告中發表了實驗結果。這項實驗在二○一二年一月進行了約一週,過了一年半才在大眾媒體上看到用戶的怒吼。儘管效果渺小,這樣實驗掀起了關於演算法、人體試驗與相關規範的龐大爭議(Meyer, 2014)。這波學術刊物所引起的媒體熱潮中,最讓人驚訝的不是文章裡所描述的實驗,而是公開之後大眾普遍都感到很詫異。就像大眾認為「最新動態」應該要呈現什麼,臉書的情緒實驗顯示出,眾人對於科技如何運作與科技應該如何運作,還是有很多頑強的看法。如葛拉斯彼(Gillespie, 2014)在部落格文章指出:

顯然有很多很多臉書用戶還不知道他們接收到的資訊,都是經過篩選整理過的朋友更新的子集合,儘管這件事實已經被證明是真的,也持續「公開」了好一陣子。但不僅如此。很多用戶知道他們會看到朋友的更新,卻不懂背後的準則。很多人知道,可是他們在特定時刻使用臉書的時候,卻不會想到。很多人知道,也覺得他們理解這些準則,但他們其實誤解了。我們和臉書演算法一起生活,不代表我們完全理解臉書演算法。

確實,我們才正要開始搞懂生活在一個逐漸由演算法仲裁和治理的社會,有著什麼樣的意涵。雖然臉書運用演算法來選擇哪些更新會出現在動態消息的頂端,已經「公開」了一陣子,但我們也不能忘記這個時間的間隔其實很短。不但如此,這項資訊究竟會產生什麼結果也有很大的差異。我們可能永遠無法清楚地知道臉書的科技—軟體和演算法—的運作細節,但仍有足夠的方式讓我們可以知道其運作原則和邏輯。

如我在前一章所主張,演算法永遠沒有黑到,或隱匿到不讓人檢視它們的功能、假設和內涵價值。模控學的提示沒有要求我們揭露箱子裡實際的內容物,而是利用其輸入和輸出來實驗。接下來,我會帶領你看臉書演算法中最重要的準則,可以讓大家在動態消息上看到「最有趣」內容。

白皮書、資工會議報告、臉書申請文件和臉書工程師的演說影音裡,都曾揭露或討論到關於動態消息的技術細節,而我將從這些資料裡,解析臉書演算法的運作邏輯。不僅如此,我使用的資料還包括了許多新聞報導、科技媒體的部落格文章,如《連線》、《大西洋》雜誌、Techcrunch 網站、Mashable 平台、《紐約時報》和《衛報》。這些文件都已經經被動態消息的技術機制,讀取和編碼過了。專利申請書內的技術細節包含了許多重要資訊,說明系統如何運作,以及發明者的想像。和所有論述一樣,專利說明書也必須仔細閱讀,理解它們如何被製作出來,作為特定商業脈絡下的表意裝置。為了測試這些文件裡所描述的運作邏輯,我也會提出我自己利用動態消息所做的技術誌。那麼,臉書演算法編輯動態消息的原則和邏輯是什麼呢?

 

本書作者: 泰娜 ‧ 布策  (Taina Bucher)

挪威奧斯陸大學(University of Oslo)傳播媒體學系副教授。她的研究聚焦在演算法與社會、政治關懷之間的關係和牽連,以及用戶如何體驗、理解演算法中的權力與政治,並關心臉書的數位架構與平台影響力、社會技術觀點下的演算法等議題。

 

2021/03/圖片-1-1.jpg

本專欄「娛樂文創與IP的距離」:是由威律法律事務所的周律師及魯律師組成。兩位深耕智財領域,從過去服務影視、音樂、動畫、遊戲、設計、出版、媒體行銷、演藝、體育、授權、藝術、數位內容等娛樂及文創產業的經驗,體認並倡導IP議題的實用性與重要性。

【知識新聞的力量】

我們堅持為所有人免費提供內容,因為我們深知,閱讀新聞的機會,不應有任何門檻,尤其是當人權議題備受矚目的時候,這常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然而,如果您有能力,《法律白話文運動》提供高品質的解釋報導,是推廣法律及人權思想的重要力量,每個月不到100元,我們就能在「官網」、「Facebook」、「Instagram」、「Twitter」、「Line Voom」、「Podcast」、「Reels」、「TikToks」、「實體活動」上發佈,沒有比這個更划算的選擇了。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vertical logo

專注打造台灣法律文化的垂直媒體。

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社群媒體

文章投稿,請洽

editor@plainlaw.me

授權與商業合作,請洽

business@plainlaw.me

聯絡客服,請洽

support@plainlaw.me

未經同意,不得擅自利用本站內容。

Copyright © 2024 Plain Law Move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