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適任——兒童不應因走入校園而失去人權》戳破校園和樂假象?|話鹿讀冊

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2021-09-28發佈

2023-03-06更新

《不適任——兒童不應因走入校園而失去人權》戳破校園和樂假象?|話鹿讀冊

《不適任——兒童不應因走入校園而失去人權》戳破校園和樂假象?|話鹿讀冊
quotationmark image

本文引自《前言―這是促進社會健康的公共衛生工程》 作者:黃俐雅/雞婆的力量作者 看『不適任』一書裡所寫的案子, …

quotationmark image

《不適任——兒童不應因走入校園而失去人權》戳破校園和樂假象?|話鹿讀冊

本文引自《前言―這是促進社會健康的公共衛生工程》

作者:黃俐雅/雞婆的力量作者

看『不適任』一書裡所寫的案子,我生氣、難過、不忍的心情不禁浮上。我自問傷害人的老師、容許傷害的行政體系,到底怎麼了?

在學校的老師,有因個人、家庭、同事、學生家長、學生們而來的工作與人際關係,一但失控,像夫妻間積聚的壓力,出口可能就是學生,因為學生是相對的弱勢。大人們又常站在失控的老師那邊。在處理校園申訴案20年後,我發現那是多數人未必察覺到的擴權。甚麼擴權呢,就是負擔相當角色責任義務的人,譬如老師,在執行他的角色任務時,不合比例地擴張了權力,造成了傷害。

很多對學生罰寫、罰跑、羞辱、痛毆的老師會說「我是爲學生好」、『我是因為很認真』,這其實就是擴權。身為一個老師是應該要為學生好啊,但不可以用這個當成藉口傷害學生。那些學校考績會,用「過度關心、認真負責」的說法,不處理傷害學生的老師,這其實也是擴權。當法官用「栽培ㄧ個老師不容易」為由,而不維護學生人權與教育品質,這也是自以為善意的擴權。

這些擴權的人(或體系),眼中將權力看得重,將學生看得輕。

常常有人說,人本不給老師生路,沒公權力的人本哪能讓老師沒生路?是人本在學生權利上不讓步,使得擴權與包庇的人有壓力。處理校園申訴的人,像張萍、宜昕、郁璇、、還有全國秘書處同仁,他們支持受害者,使學生不孤獨,並看到不一樣的大人;她們誠實指出擴權者的言行,刺激社會思辯。也許當下要不到公道,持續與累積的蘊釀,弱勢者權益會逐漸被確認的。

所以,處理校園申訴是件促進社會健康的公共衛生工程。

張萍過去處理的性侵案中,有幾起是發生在校車上。有學生跟張萍說他跑去告訴隨車老師,老師頭也不回的叫他回去坐好。這個「頭也不回」,到底是什麼意含?「不回頭」就可以擺脫無助感?真不可思議。我曾經試著假裝自己是那位隨車老師,來推想。如果我像他一樣,曾起身制止,曾寫在隨車紀錄,曾跟主任反應,但紀錄只被蓋章,主任只回他知道了,沒有其他效應。那麼,幾次後我還會寫、還會反應嗎?說不定,我也會變成頭也不回。但,難道沒有其他可能?一開始隨車老師是會站起來制止的,有沒有什麼方式,他可以維持『初衷』,不要被主任的不回應給影響,而能繼續做點什麼。譬如,繼續寫紀錄或關心主任的困難,或向外求助?如果,他可以將學生看得比權力體系重;如果,他可以更看重、相信自己的力量,就比較不會只是卡在行政的裝聾作啞與孩子的痛苦無助間。那麼,也就能產生斷鍊點,斷掉惡的循環,並讓許多生命有所轉折。

原來阿,人雖然常是渺小的,但卻是重要的渺小 !所有的平衡狀態只要ㄧ根小螺絲位移,縱使不倒也會震盪搖晃。權力體系也是。此刻,讓這本書的孩子們的痛與施暴者的惡被更多人知道,你我就解構了擴權者的自以為是。渺小的人,還是可以動搖封閉體系。更何況,不是只有一個人。

本文出自人本教育基金會《不適任——兒童不應因走入校園而失去人權

(本書以電子書形式出版)

本書作者:人本教育基金會

人本教育基金會在民間致力教育改革工作已長達三十年,透過創辦森林小學、出版「人本札記」與 書籍,開辦父母成長班與諮詢專線、青少年輔導以及無數的演講、座談。將愛與尊重的教育 理念散播出去。並且透過國會遊說,社會運動,推動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包括社區公民大 學)、推動教育現代化。

2021/09/不適任.jpg

本專欄「娛樂文創與IP的距離」:是由威律法律事務所的周律師及魯律師組成。兩位深耕智財領域,從過去服務影視、音樂、動畫、遊戲、設計、出版、媒體行銷、演藝、體育、授權、藝術、數位內容等娛樂及文創產業的經驗,體認並倡導IP議題的實用性與重要性。

【知識新聞的力量】

我們堅持為所有人免費提供內容,因為我們深知,閱讀新聞的機會,不應有任何門檻,尤其是當人權議題備受矚目的時候,這常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然而,如果您有能力,《法律白話文運動》提供高品質的解釋報導,是推廣法律及人權思想的重要力量,每個月不到100元,我們就能在「官網」、「Facebook」、「Instagram」、「Twitter」、「Line Voom」、「Podcast」、「Reels」、「TikToks」、「實體活動」上發佈,沒有比這個更划算的選擇了。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vertical logo

專注打造台灣法律文化的垂直媒體。

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社群媒體

文章投稿,請洽

editor@plainlaw.me

授權與商業合作,請洽

business@plainlaw.me

聯絡客服,請洽

support@plainlaw.me

未經同意,不得擅自利用本站內容。

Copyright © 2024 Plain Law Move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