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韋聿
2018-10-09發佈
2023-03-04更新
中國動蕩不安的 1949 年,就此改變了海峽對岸的臺灣命運|林韋聿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佈投降,中國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也終於結束,國共兩黨分別搶著接手日軍撤隊的 …
中國動蕩不安的 1949 年,就此改變了海峽對岸的臺灣命運|林韋聿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佈投降,中國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也終於結束,國共兩黨分別搶著接手日軍撤隊的地區,雙方衝突加劇,為此蔣介石電邀毛澤東前往重慶商討國內的和平問題。8 月 28 日,毛澤東與周恩來等人在美國大使陪同下飛至重慶,和中國國民黨代表展開和談。
經過四十多天的談判以後,蔣介石和毛澤東在 10 月 10 日共同發表了「雙十協定」。雖然雙十協定並未解決任何問題,但是它宣告了國共兩黨試圖以和平方式共同建設新中國的意向,也預告了日後政治協商會議之召開。
美國介入國共政治協商會議
美國總統安排了特使馬歇爾前來中國調停國共內戰,期待能夠有一個強大、統一而民主的中國盟友。馬歇爾在 1945 年 12 月中旬抵達中國後開始進行調停,國共雙方各自提出停戰方案,在馬歇爾居中斡旋的情況下,國共雙方在 1946 年 1 月 10 日簽署「停戰令」,準備由之後的政治協商會議來解決雙方的歧見與爭端。
政治協商會議在 1 月 10 日至 31 日間召開,共 38 人參與:分別為中國國民黨代表 8 人,中國共產黨代表 7 人,中國民主同盟 9 人,中國青年黨 5 人,無黨代表 9 人。由於會議進度緩慢,後來 便分成五個小組委員會分別針對:政府組織、施政綱領、軍事、國民大會、憲法草案五項子題進行討論,待各小組協商後再提交大會。
在會議召開後的兩週,因為這五個問題都無法達成任何協議,因此大會又被迫延長會期。1 月 25 日時,在軍事問題及制憲問題上率先突破瓶頸達成共識;又費了一段時間後,其他議題也先後形成協議,在最後的 1 月 31 日,五項議題終於全數達成協議。在政治協商會議的閉幕式上,國民黨代表蔣介石、共產黨代表周恩來、民主同盟代表張君勱、青年黨代表曾琦、無黨代表莫德惠先後上台致詞。
在政治協商會議順利落幕後,馬歇爾對會議成果相當滿意,和平建設新中國之路彷彿出現了一絲曙光。
接在政治協商會議後,馬歇爾又在 2 月 25 日達成了將國共雙方軍隊整併成一支國家軍隊的協定。基於這項協定,一年內國民黨的軍隊會裁減到 90 個師,而共產黨的軍隊則相應裁到 18 個師。在那之後的 6 個月,雙方將要持續減少軍隊數量,國民黨將裁到剩下 50 個師,共產黨則是 10 個師,雙方保持 5:1 的比例。
乍看之下的成功,使馬歇爾很快就卸下戰戰競競的心情,他帶著政治協定和軍隊整編的成果回到美國向杜魯門稟告,並希望能夠為這個成長中的國家爭取更多經濟和財政上的援助。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在馬歇爾回到美國的這段期間,原先簽訂的協定都成了廢紙,化為烏有。
馬歇爾使華調停終告失敗
雖然表面上國共兩黨都向馬歇爾妥協,但那是基於其個人聲望以及美國的背景,國共兩黨本質上是互不信任的,而中間的鴻溝並非馬歇爾的調停所能填補的。兩邊都認為馬歇爾的介入阻礙了各自的勝利。
在馬歇爾離開中國的期間,國共雙方因東北問題爆發零星衝突,國民黨認為雙方的停火協議中並未約束中央政府對東北軍隊調動的權力,共產黨則認為停戰協議早已限制了雙方的軍事行動,因此雙方爭相將軍隊調往東北,起初的零星衝突逐漸擴展,甚至升級成大規模戰鬥。
在蘇聯完全撤出東北以後,國共雙方分別搶佔權力真空的東北,而也連帶產生了許多衝突。原先許多的協議,幾乎成了廢紙。
1946 年 4 月 18 日,共產黨軍隊佔領了東北的戰略重鎮長春,而國民黨軍隊則以對長春鐵路沿線發動全面進攻作為還擊。繼佔領長春之後,共軍又緊接著占領了哈爾濱和齊齊哈爾,北滿已經完全落入共軍的控制之中,雙方衝突愈演愈烈。
在 1 月政治協商會議之後,根據大會決議,在國民大會還沒舉行前,國民黨應修改《國民政府組織法》,要在國民政府內部容納其他黨派的代表和非國民黨的成員。民政府委員會由 40 名成員組成,其中 20 名為國民黨籍,另外 20 名則由各黨及社會賢達組成。不過,在另外的 20 席次上,眾黨派尚未達成共識。
國民黨認為共產黨和民主同盟如果掌握 了 14 個席次,將會使他們擁有否決權,在政府內會擁有過大的破壞力;而共產黨則認為,如果共產黨和民主同盟加總不到 14 席的話,將無法避免政府權力失衡的情況。針對席次問題,雙方遲遲無法達成共識,共產黨因而拒絕在改組政府以前提交國大名單,因此國民黨不得不宣布原來定於 5 月 5 日的國民大會延期。
回到中國,發現事情一發不可收拾的馬歇爾雖然連忙又針對國共雙方提出調停上的建議,但都不被兩方所接受。直到 5 月 13 日,已無力停止國共在東北衝突的馬歇爾只能黯然離開東北,努力維持華北的局勢,並試圖阻止國共內戰從東北蔓延開來。
經過一個月的戰鬥,國民黨的軍隊反攻成功,重新佔據了東北的戰略要地四平街,並進入長春。戰局出現轉機,在馬歇爾再次斡旋之下, 6 月時國共再次達成了停火協議,並展開談判;然而,一直到停火期限結束時,雙方仍未達成共識,因此雙方的衝突並未停止。
制憲國民大會:參或不參?
由於後來在東北戰局上已取得些許成功,加上之前和談破局以及停火期間共產黨仍持續對山東發動攻擊等等事件,國民黨對和談一事並不抱太大信心,也對於和談效果感到懷疑。在年初的和談中,國民黨自認已對共產黨讓步,但卻沒有獲得善意的結果,因此國民黨對於和談並不特別積極,只想設法維持住優勢的現狀。
1946 年 7 月 4 日,局勢稍占上風的國民黨宣布將在 11 月 12 日召開國民大會,消息一出,共產黨和中國民主同盟都宣告將要抵制這個非法大會。馬歇爾以及後來也協助調停的美國駐華大使試圖組織特別小組來進行協商,但並沒有任何進展,國共雙方仍無法達成任何協議。
國共雙方持續僵持著,在 9 月底,基於兩項理由, 國民黨進軍張家口,認為若失去戰略要地張家口,蘇聯或許會迫使中國共產黨進行談判、而國民黨若能夠掌握張家口,將可以限制共產黨下一步的行動。
不過,由於馬歇爾施加的壓力,因此蔣介石同意暫時停火;然而隨著雙方交涉破裂,停火期限一過,10 月 11 日國民黨分別拿下了張家口與共產黨在熱河的最後據點──赤峰。同一天國民黨正式公告將在 11 月 12 日召開國民大會的消息。
馬歇爾調停未果的情況,讓中國國內的第三勢力的青年黨和民主同盟也嘗試要為國共兩黨調停,尋找共同合作的可能性,只是,這些第三勢力的嘗試終究也以失敗告終。
由於共產黨擔心被孤立,周恩來開始爭取第三勢力的黨派不要參加國民大會,青年黨經過黨內討論,最後決定參加國大;而中國民主同盟則出現了分裂,中國民主社會黨的張君勱等人決定參加國大;而民盟的其他人則選擇抵制國大。
國民黨為了爭取中共參加國民大會,仍然持續釋放善意。11 月 8 日單方面頒布了「無條件且無限期」的停戰令,以示政府和平忍讓之意。同時蔣介石也發表了一則聲明,解釋國民大會本該在 5 月 5 日召開,現在已經不能再拖延了,雖然共產黨及民主同盟仍表示將會抵制,但還是會保留共產黨及其他黨派在國民大會應出席代表之名額,並希望他們隨時參加制憲。
為等待參與的各黨派提交國民大會名單,國民大會又延後 3 天召開。最後在 11 月 15 日,職權為制憲的國民大會正式召開,主要參與的政黨是國民黨、青年黨及民主社會黨。
國民大會中共 1700 多名代表,在 12 月 25 日通過了包含 14 章節共 175 條的新憲法,並在 1947 年 1 月 1 日頒布。雖然共產黨不斷指稱這是非法的憲法,不過 1947 年 11 月所選出的國民大會代表,還是在 1948 年年中選出了正副總統蔣介石和李宗仁。
1947 年,共軍逆轉的起點
在推動國民大會的同時,國民黨在戰場上也掌握了較多的優勢,國民黨在國共內戰中的巔峰是 1947 年 3 月,國民黨的軍隊攻入共產黨長年以來的根據地──延安。
可惜好景不長,1947 年年中以後,國民黨在戰場的態勢卻是每況愈下,而共產黨軍隊「鄉村包圍城市」的策略以及游擊戰騷擾國民黨軍隊反而得到相當的成效,加上共產黨推動土地改革,因而得到廣大無產階級的支持,使其軍隊的規模持續成長。
1948 年 9 月到 1949 年年初,三大戰役的失利,更是預告了國民黨軍隊將在國共內戰中一敗塗地的窘境。
事實上,早在 1947 年 12 月,林彪在東北發起戰役就已取得勝利,將東北的國民黨軍隊壓縮包圍在長春、瀋陽和錦州等幾個無法相互支持的據點當中。1948 年 9 月 12 日林彪、羅榮桓指揮東北人民解放軍向錦州的國民黨軍隊發起進攻,而增援錦州的軍團都在途中受到共軍阻撓,無法馳援。
面對解放軍大軍壓境的錦州,第二天便淪陷了,錦州被共軍佔領後,也讓東北國民黨軍從陸路撤回關內的道路 被切斷了,東北國民黨軍因此沒有後路可退。面對長達五個多月的圍城作戰,長春城內嚴重缺糧,最後守軍決定向共產黨投降,而國民黨最後的東北據點瀋陽,也在 11 月 2 日被共軍攻陷。
「遼瀋會戰」的結束,不僅宣告國民黨東北全面淪陷,收編了國民黨降軍的解放軍兵力也超過了國民黨尚存的部隊數量。
至於關內的部分,在 1948 年 9 月 26 日,陳毅率領野戰軍解放了濟南,下一個目標就是津埔線和隴海線的交會徐州了。1948 年 11 月 6 日,解放軍發動了「徐蚌會戰」。過了數天,黃百韜的兵團被解放軍圍困在徐州附近的碾莊,蔣介石連忙下令附近的邱清泉、李彌和黃維兵團解圍,但是因為援救的過程都受到共軍的騷擾,因此延誤了救援的時機。
11 月 22 日黃百韜兵團被殲滅後,而徐州也陷入險境之中。為了可以在戰況吃緊的時候將李彌兵團和杜聿明兵團從徐州往蚌埠撤退,蔣介石下令原本位於蚌埠的黃維兵團北上,收復被共軍攻下的宿縣以串連徐州與蚌埠,然而,黃維兵團北進的過程當中卻在雙堆集遭遇共軍。
結果,同樣的窘境又再次發生,從徐州前去營救黃維兵團的杜聿明、李彌、邱清泉兵團被共軍阻撓在陳官莊,而從蚌埠開拔的援軍劉汝明、李延年兵團也一樣被共軍阻斷了。
1948 年 12 月 6 日,共軍對黃維兵團發動總攻擊,黃維兵團慘遭殲滅,而面對受困在陳官莊的三個兵團,共軍並沒有急著發動進攻,一面圍困,一面重整部隊。1949 年的 1 月 6 日,這才下令進攻陳官莊的國民黨部隊,並順利殲滅了國民黨的三個兵團,徐蚌會戰中,共軍再次取得碩大的戰果。
在徐蚌會戰後期,為避免國民黨將華北部隊投入會戰,共軍在華北也發動了「平津會戰」,牽制了華北的國民黨軍隊不敢南下。
1949 年,從此改變了「臺灣」
因為東北全境解放,林彪的軍隊得以自東北戰場南下,和華北軍團一起向平津地區發動進攻。12 月初,共軍先包圍了西邊的張家口和新保安,限制了國民黨軍隊向西撤退的選擇,接著切斷了北平和天津的連結。隨後,攻下了張家口和新保安,隔年 1 月,又先後攻下了天津和塘沽。北平面臨孤立無援的處境。
面對不斷失利的戰局以及國民黨內部的壓力,蔣介石在 1949 年 1 月 21 日宣布下野,由副總統李宗仁代行職權。而在蔣介石下野沒幾天,華北地區剿匪總司令傅作義和共軍達成「和平解放北平」的協議,時局至此,華北也完全淪陷了。
從 1948 年 9 月到 1949 年 1 月,國民黨兵敗如山倒,不僅失去了東北及華北的統治,也失去了大量的精銳部隊。
徐州向來都是南京的門戶,徐蚌會戰的失利也讓位在南京的中央政府開始思考要如何進行搬遷了。2 月 5 日行政院遷至廣州辦公,南京只留下了代總統辦公室。
在蔣介石下野後,上任的李宗仁雖然試圖和毛澤東展開和談,但是談判過程並不順利,終究宣告破裂。談判破裂以後,毛澤東下令共軍 渡江,4 月 23 日南京失守,接著華中各地一一淪陷,杭州、武漢、上海、南昌全被共軍占領。共軍持續向前推進,8 月時湖南、江西、福建也都落入共軍手中。
1949 年 8 月,美國發布「中美關係白皮書」。該文件指出中華民國在國共內戰的失敗應該歸咎於國民黨本身,與美國無關。在隨後的九月十月,綏遠、寧夏、新疆也相繼淪陷。
1949 年 10 月 1 日,毛澤東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正式成立。在共軍節節進逼下,中央政府又從廣州遷往重慶、成都,最後在 1949 年 12 月離開了中國大陸,遷到孤懸海外的臺灣並一直持續到今天。
《中華民國斷交史》專題由法律白話文運動X故事合作推出。
本專欄「娛樂文創與IP的距離」:是由威律法律事務所的周律師及魯律師組成。兩位深耕智財領域,從過去服務影視、音樂、動畫、遊戲、設計、出版、媒體行銷、演藝、體育、授權、藝術、數位內容等娛樂及文創產業的經驗,體認並倡導IP議題的實用性與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