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白作者
2024-01-10發佈
2024-01-19更新
棄保效應:愛不到我愛的人,就讓我恨的人落選

棄保是選民認為自己支持的候選人難以當選,轉投給其他當選機會更高的候選人。台灣過去成功的棄保效應多為棄大保小,候選人如果實力相當,則不容易發生有效的棄保效應。
棄保投票是指在多黨制的選舉中,選民為了讓自己的選票利益最大化,因此沒有把票投給自己屬意的候選人,轉投給其他當選機會更高的候選人的現象。
在棄保的情況下,選民沒有按照自己的喜好投票,而是按照策略投票,因此也稱為策略性投票。
例如在相對多數決制下,原本打算支持落後政黨的選民,認為投給落後政黨形同浪費選票,為了避免自己最不喜歡的候選人勝選,因此改投他們原先不打算支持的兩大領先政黨其中一方。
學者認為,棄保現象的出現來自於選舉制度及選民的心理因素。在選舉制度不利於第三黨的情況下,本來想要投給第三黨的選民就會按照理性,利用棄保避免自己更不喜歡的候選人當選。
也有學者分析,棄保現象發生的前提,必須是選民認為自己最喜歡的候選人當選無望,同時第二喜歡跟最討厭的候選人競爭激烈,讓選民感受到自己的選票具有關鍵價值,這時候才有機會產生棄保現象。
過去棄保成功的案例中,多發生在「棄小保大」的情況。例如 1998 年台北市長選舉由國民黨的馬英九、新黨的王建煊及民進黨的陳水扁參選,最終由馬英九以得票率 51 %勝過陳水扁的 46 %。王建煊得票率僅有 3 %。
TVBS 民調中心資料顯示,選前馬扁二人民調十分接近,而王建煊民調大幅落後。國民黨更在選戰中喊出「尊王保馬」口號,對照新黨市議員候選人得票率達 19 %,被認為是國民黨成功操作棄王保馬成功。
而在落後候選人實力相當的情況,則不容易產生棄保效應,即使有,也不容易成功。
例如 2000 年總統大選,主要候選人有國 民黨的連戰、民進黨的陳水扁及親民黨的宋楚瑜。最終由陳水扁以 39 % 勝選,宋楚瑜得票率為 36 %,連戰則為 23 %。
TVBS 民調中心資料顯示,該次大選宋楚瑜原為領先者,但受到興票案影響下滑,扁連宋三人於選前民調結果十分接近,三人似乎均有機會勝出。宋楚瑜難以操作棄連保宋,因此敗北。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因為興票案的關係,部分選民選擇棄連保扁的效應大於棄連保宋,且棄連保宋效應與棄宋保連出現抵銷,才導致該次大選陳水扁當選。
例句:2024總統大選雖然三腳督,但是否會發生棄保現象,取決於選民是否認為自己支持的候選人不會當選,並認為投給其他候選人可以讓自己討厭的候選人落選。
大選在即,法白推出每日一詞,讓你快速掌握大選話題。
熱門文章

專題2024-08-06
國會改革憲法辯論(三):國情報告總統可以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