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圖輯隊
2020-08-17發佈
2023-03-07更新
那個連鼻孔都在思考的男人|地球圖輯隊
作者:地球圖輯隊 深鎖的眉頭、繃緊的肌肉、支著下巴的手臂,這個男人你有看過嗎? 思想的具像化 羅丹的「沉思者 …
那個連鼻孔都在思考的男人|地球圖輯隊
作者:地球圖輯隊
深鎖的眉頭、繃緊的肌肉、支著下巴的手臂,這個男人你有看過嗎?
思想的具像化 羅丹的「沉思者」
說到思想,或許很多人第一個躍入腦海中的就是這個全身赤裸、支著下巴在思考的男人,它就是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的得意之作──「沉思者」(Le Penseur)。
由上往下俯瞰 感受思考的壓力
不過你知道嗎?其實羅丹的「沉思者」雕像不只一尊,它還有很多不同的尺寸與材質,其中最為人熟知的要屬高 186 公分這個尺寸,通常底下還會架高,呈現一種由上往下的俯視感,讓人扎扎實實地感受到「思考」的壓力。
前身:地獄之門上的那一尊
不只如此,「沉思者」其實一開始並非獨立的作品,而是羅丹的另一件作品「地獄之門」(The Gates of Hell)的一部分,隨後羅丹決定將它獨立出來,才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沉思者」。
靈感來自但丁《神曲》
1880 年,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找上了羅丹,想請羅丹替還在籌備中的博物館打造門飾群雕,羅丹很快就決定以「地獄之門」為主題,他的靈感來自文藝復興的先驅、義大利詩人但丁(Dante Alighieri)的作品《神曲》(Divine Comedy)中的〈地獄篇〉。
原本是門飾群雕
在羅丹花了 37 年雕刻的「地獄之門」上,可以看到代表各種人間情感的具象化雕塑,像是恐懼、理想、欲望等,這些齊聚在門飾上的小型雕塑加起來總共有 180 尊,羅丹也將上頭的三尊雕像給獨立出來,另外幫它們製作大型銅雕,這三尊雕像中正包含了「沉思者」。
死前還在雕刻
然而,當初邀請羅丹雕刻「地獄之門」的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從未落成,羅丹也一直持續創作「地獄之門」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在羅丹死前,他決定將「地獄之門」本身和再製權(註)以及圖稿捐贈給法國政府,讓法國政府將「地獄之門」發揚光大。
註:一旦擁有再製權,法國政府就可以自行複製該作品並送給第三方。
原本叫做「詩人」 向但丁致敬
雖然羅丹嚴格來說並沒有完成「地獄之門」,不過他完成了「地獄之門」上的「沉思者」。
一開始,羅丹將「沉思者」命名為「詩人」(The Poet)。有的藝評家認為,這尊雕像是詩人但丁的化身,他正在思考偉大的詩作。然而,反對該理論的藝評家指出,這尊雕像赤身裸體,不符合但丁出現在《神曲》中有穿衣服的形象。再者,這尊雕像無論是長相和身材也與但丁不同。
是亞當?還是羅丹?
於是,人們紛紛揣測「沉思者」是以誰為本,有人認為或許是世界上第一個出現的人類亞當(Adam),他在「地獄之門」上思考人類的原罪。另有一說則認為「沉思者」就是羅丹,他正在思考自己的作品,上述這些眾說紛紜的理論目前仍找不到解答,留給後人無盡的想像空間。
銅雕工人來命名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尊雕像後來被稱呼為「沉思者」,得名自負責幫羅丹鑄造銅雕的工人,他們認為這尊雕像和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的作品「沉思者」(Il Pensieroso,The Thoughtful One)有異曲同工之妙,乾脆就這麼稱呼它。
回到米開朗基羅的時代
有趣的是,「沉思者」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是向米開朗基羅致敬,事實上,這尊雕像之所以赤身裸體、展現精壯的肌肉線條,正是羅丹想要回到米開朗基羅所在的文藝復興時期,在雕刻英雄人物時會用到的手法。
要不要給它穿衣服?
當羅丹在創作「地獄之門」時,曾經想過要不要給「沉思者」穿衣服,他也留下了這段文字:「我的第一個靈感是我要創作一尊思想家,一個裸體的人坐在岩石上,他的一隻手握拳支在下巴,他開始作夢。豐富的想法慢慢地出現在他的腦中,他已經不再是個夢想家,他是一個創作者。」
不只用大腦思考 眉毛、鼻孔、腳趾頭都在思考
而羅丹的「沉思者」一推出就獲得廣大迴響,人們能清楚地感受到雕塑中傳達的那股在思考時的糾結。羅丹解釋道:「是什麼讓我的沉思者『思考 』,是因為他不只用大腦在思考,他糾結的眉頭、張大的鼻孔、緊閉的嘴唇,以及手臂、背部和雙腳的每一寸肌肉,還有緊握的拳頭與緊扣的腳趾頭都一起在思考。」
台灣也有「沉思者」!
在羅丹有生之年,他至少翻製了 10 尊「沉思者」銅雕給大眾,足以想見該作品受人歡迎的程度。
羅丹在死前將「沉思者」再製權捐贈給法國政府後,現在全球有超過 28 尊「沉思者」銅雕,它們和「沉思者」的石膏像一塊散見在全球各大知名博物館和美術館,像是位於巴黎的羅丹美術館、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國家藝廊、位於瑞士日內瓦的藝術歷史博物館等。
在台灣,則有三尊「沉思者」的雕像,分別位於台南奇美博物館、台中亞洲大學的亞洲現代美術館,以及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旺宏館。
不是大家都喜歡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麼著迷於「沉思者」所傳達出的意向,當這座雕像在丹麥哥本哈根展出時,當地民眾形容它看起來就像一隻「野生猩猩」,代表人類的野蠻,跟「沉思者」這個名字一點都不合。
此外,也有人覺得這尊由上往下俯瞰的雕像看起來就像在嘲笑人一樣。1905 年,一名罹患精神疾病的男子跑到巴黎先賢祠(Panthéon)破壞擺在先賢祠前方的「沉思者」雕像,理由是他認為這尊雕像在嘲弄自己。
恐怖攻擊的受害者
「沉思者」雕像遭人破壞不只這一次,它更是恐怖攻擊的受害者。
1970 年 3 月 24 日,有數名炸彈客跑到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將三支炸藥裝在「沉思者」雕像的底部,爆炸威力炸飛了雕像的腳,對它的身體造成了不可回復的傷害。當地警察認為,嫌犯應該是政治激進組織「地下氣象組織」(Weather Underground)的成員,這個組織活躍於 1970 年代,目標在靠著一系列炸彈攻擊推翻美國政府。
然而,嫌犯一直沒抓到,「沉思者」也沒被修復,依然維持斷腿的模樣矗立在博物館前,看著人來人往的參觀民眾若有所思。
參考資料
- The Thinker
- 12 Things You Didn’t Know About ‘The Thinker’
- Why We Still Think About Rodin’s ‘The Thinker,’ Now Sitting Pensively At The Peabody Essex
- The Death and Life of a Statue: How The Thinker Was Reborn in Cleveland
- Who is Rodin’s Thinker?
延伸閱讀
本專欄「娛樂文創與IP的距離」:是由威律法律事務所的周律師及魯律師組成。兩位深耕智財領域,從過去服務影視、音樂、動畫、遊戲、設計、出版、媒體行銷、演藝、體育、授權、藝術、數位內容等娛樂及文創產業的經驗,體認並倡導IP議題的實用性與重要性。
熱門文章
專題2024-08-06
國會改革憲法辯論(三):國情報告總統可以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