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連鼻孔都在思考的男人|地球圖輯隊

地球圖輯隊

2020-08-17發佈

2023-03-07更新

那個連鼻孔都在思考的男人|地球圖輯隊

那個連鼻孔都在思考的男人|地球圖輯隊
quotationmark image

作者:地球圖輯隊 深鎖的眉頭、繃緊的肌肉、支著下巴的手臂,這個男人你有看過嗎? 思想的具像化  羅丹的「沉思者 …

quotationmark image

那個連鼻孔都在思考的男人|地球圖輯隊

作者:地球圖輯隊

深鎖的眉頭、繃緊的肌肉、支著下巴的手臂,這個男人你有看過嗎?

2020/08/8283727226_f5554bc4ca_o-scaled.jpg

圖中這尊雕像,你是否覺得很眼熟呢? Photo: Fredrik Rubensson

思想的具像化  羅丹的「沉思者」

說到思想,或許很多人第一個躍入腦海中的就是這個全身赤裸、支著下巴在思考的男人,它就是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的得意之作──「沉思者」(Le Penseur)。

由上往下俯瞰  感受思考的壓力

不過你知道嗎?其實羅丹的「沉思者」雕像不只一尊,它還有很多不同的尺寸與材質,其中最為人熟知的要屬高 186 公分這個尺寸,通常底下還會架高,呈現一種由上往下的俯視感,讓人扎扎實實地感受到「思考」的壓力。

前身:地獄之門上的那一尊

不只如此,「沉思者」其實一開始並非獨立的作品,而是羅丹的另一件作品「地獄之門」(The Gates of Hell)的一部分,隨後羅丹決定將它獨立出來,才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沉思者」。

2020/08/34816790021_574598ce27_o-scaled.jpg

圖為在巴黎羅丹美術館展出的「地獄之門」作品,「沉思者」就是從這件作品的群雕中獨立出來的雕塑。 Photo: JR P

靈感來自但丁《神曲》

1880 年,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找上了羅丹,想請羅丹替還在籌備中的博物館打造門飾群雕,羅丹很快就決定以「地獄之門」為主題,他的靈感來自文藝復興的先驅、義大利詩人但丁(Dante Alighieri)的作品《神曲》(Divine Comedy)中的〈地獄篇〉。

原本是門飾群雕

在羅丹花了 37 年雕刻的「地獄之門」上,可以看到代表各種人間情感的具象化雕塑,像是恐懼、理想、欲望等,這些齊聚在門飾上的小型雕塑加起來總共有 180 尊,羅丹也將上頭的三尊雕像給獨立出來,另外幫它們製作大型銅雕,這三尊雕像中正包含了「沉思者」。

死前還在雕刻

然而,當初邀請羅丹雕刻「地獄之門」的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從未落成,羅丹也一直持續創作「地獄之門」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在羅丹死前,他決定將「地獄之門」本身和再製權(註)以及圖稿捐贈給法國政府,讓法國政府將「地獄之門」發揚光大。

註:一旦擁有再製權,法國政府就可以自行複製該作品並送給第三方。

2020/08/Auguste_Rodin_fotografato_da_Nadar_nel_1891.jpg

圖為創作出「沉思者」的法國雕塑家羅丹,這是他在 1891年拍下的肖像照。 Photo: Nadar

原本叫做「詩人」 向但丁致敬

雖然羅丹嚴格來說並沒有完成「地獄之門」,不過他完成了「地獄之門」上的「沉思者」。

一開始,羅丹將「沉思者」命名為「詩人」(The Poet)。有的藝評家認為,這尊雕像是詩人但丁的化身,他正在思考偉大的詩作。然而,反對該理論的藝評家指出,這尊雕像赤身裸體,不符合但丁出現在《神曲》中有穿衣服的形象。再者,這尊雕像無論是長相和身材也與但丁不同。

是亞當?還是羅丹?

於是,人們紛紛揣測「沉思者」是以誰為本,有人認為或許是世界上第一個出現的人類亞當(Adam),他在「地獄之門」上思考人類的原罪。另有一說則認為「沉思者」就是羅丹,他正在思考自己的作品,上述這些眾說紛紜的理論目前仍找不到解答,留給後人無盡的想像空間。

2020/08/Le_penseur_de_la_Porte_de_lEnfer_musée_Rodin_4528252054.jpg

圖為位於「地獄之門」門楣上的「沉思者」。羅丹在創作「地獄之門」時,曾在想要不要給「沉思者」穿上衣服。 Photo: Jean-Pierre Dalbéra

銅雕工人來命名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尊雕像後來被稱呼為「沉思者」,得名自負責幫羅丹鑄造銅雕的工人,他們認為這尊雕像和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的作品「沉思者」(Il Pensieroso,The Thoughtful One)有異曲同工之妙,乾脆就這麼稱呼它。

回到米開朗基羅的時代

有趣的是,「沉思者」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是向米開朗基羅致敬,事實上,這尊雕像之所以赤身裸體、展現精壯的肌肉線條,正是羅丹想要回到米開朗基羅所在的文藝復興時期,在雕刻英雄人物時會用到的手法。

要不要給它穿衣服?

當羅丹在創作「地獄之門」時,曾經想過要不要給「沉思者」穿衣服,他也留下了這段文字:「我的第一個靈感是我要創作一尊思想家,一個裸體的人坐在岩石上,他的一隻手握拳支在下巴,他開始作夢。豐富的想法慢慢地出現在他的腦中,他已經不再是個夢想家,他是一個創作者。」

2020/08/亞洲現代美術館沉思者.jpg

你知道台灣有三尊「沉思者」的雕像嗎?圖中這一尊位於台中亞洲大學的亞洲現代美術館。 Photo: Sblack1108

不只用大腦思考  眉毛、鼻孔、腳趾頭都在思考

而羅丹的「沉思者」一推出就獲得廣大迴響,人們能清楚地感受到雕塑中傳達的那股在思考時的糾結。羅丹解釋道:「是什麼讓我的沉思者『思考』,是因為他不只用大腦在思考,他糾結的眉頭、張大的鼻孔、緊閉的嘴唇,以及手臂、背部和雙腳的每一寸肌肉,還有緊握的拳頭與緊扣的腳趾頭都一起在思考。」

台灣也有「沉思者」!

在羅丹有生之年,他至少翻製了 10 尊「沉思者」銅雕給大眾,足以想見該作品受人歡迎的程度。

羅丹在死前將「沉思者」再製權捐贈給法國政府後,現在全球有超過 28 尊「沉思者」銅雕,它們和「沉思者」的石膏像一塊散見在全球各大知名博物館和美術館,像是位於巴黎的羅丹美術館、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國家藝廊、位於瑞士日內瓦的藝術歷史博物館等。

在台灣,則有三尊「沉思者」的雕像,分別位於台南奇美博物館、台中亞洲大學的亞洲現代美術館,以及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旺宏館。

2020/08/7811705312_c5e81e6efe_o-scaled.jpg

圖為位於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前的「沉思者」雕像,它的雙腿遭恐怖攻擊炸斷後,館方並沒有修復,而是讓它維持原樣放在博物館前。 Photo: Erik Drost

不是大家都喜歡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麼著迷於「沉思者」所傳達出的意向,當這座雕像在丹麥哥本哈根展出時,當地民眾形容它看起來就像一隻「野生猩猩」,代表人類的野蠻,跟「沉思者」這個名字一點都不合。

此外,也有人覺得這尊由上往下俯瞰的雕像看起來就像在嘲笑人一樣。1905 年,一名罹患精神疾病的男子跑到巴黎先賢祠(Panthéon)破壞擺在先賢祠前方的「沉思者」雕像,理由是他認為這尊雕像在嘲弄自己。

恐怖攻擊的受害者

「沉思者」雕像遭人破壞不只這一次,它更是恐怖攻擊的受害者。

1970 年 3 月 24 日,有數名炸彈客跑到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將三支炸藥裝在「沉思者」雕像的底部,爆炸威力炸飛了雕像的腳,對它的身體造成了不可回復的傷害。當地警察認為,嫌犯應該是政治激進組織「地下氣象組織」(Weather Underground)的成員,這個組織活躍於 1970 年代,目標在靠著一系列炸彈攻擊推翻美國政府。

然而,嫌犯一直沒抓到,「沉思者」也沒被修復,依然維持斷腿的模樣矗立在博物館前,看著人來人往的參觀民眾若有所思。

參考資料

  1. The Thinker
  2. 12 Things You Didn’t Know About ‘The Thinker’
  3. Why We Still Think About Rodin’s ‘The Thinker,’ Now Sitting Pensively At The Peabody Essex
  4. The Death and Life of a Statue: How The Thinker Was Reborn in Cleveland
  5. Who is Rodin’s Thinker?

延伸閱讀

  1. 美國 CIA 總部的謎之銅雕 新線索等你來解
  2. 為什麼(有的)古埃及雕像沒鼻子?

2020/08/法科地史_思想-01.png

Present by 史上最強的【法律白話文運動】x【PanSci 泛科學】x【地球圖輯隊】x【故事 StoryStudio】知識合作企劃!
本文由地球圖輯隊提供:https://g.yam.com/7vJZV

本專欄「娛樂文創與IP的距離」:是由威律法律事務所的周律師及魯律師組成。兩位深耕智財領域,從過去服務影視、音樂、動畫、遊戲、設計、出版、媒體行銷、演藝、體育、授權、藝術、數位內容等娛樂及文創產業的經驗,體認並倡導IP議題的實用性與重要性。

【知識新聞的力量】

我們堅持為所有人免費提供內容,因為我們深知,閱讀新聞的機會,不應有任何門檻,尤其是當人權議題備受矚目的時候,這常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然而,如果您有能力,《法律白話文運動》提供高品質的解釋報導,是推廣法律及人權思想的重要力量,每個月不到100元,我們就能在「官網」、「Facebook」、「Instagram」、「Twitter」、「Line Voom」、「Podcast」、「Reels」、「TikToks」、「實體活動」上發佈,沒有比這個更划算的選擇了。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vertical logo

專注打造台灣法律文化的垂直媒體。

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社群媒體

文章投稿,請洽

editor@plainlaw.me

授權與商業合作,請洽

business@plainlaw.me

聯絡客服,請洽

support@plainlaw.me

未經同意,不得擅自利用本站內容。

Copyright © 2024 Plain Law Move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