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兒子是死刑犯 |潘宏朋

潘宏朋

2020-08-13發佈

2023-03-01更新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 |潘宏朋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 |潘宏朋
quotationmark image

去年3月的時候,一句話一直繚繞在我的生活周遭,工作的時候、讀書的時候、出外吃飯的時候,到哪都能聽到這句話,「到 …

quotationmark image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 |潘宏朋

去年3月的時候,一句話一直繚繞在我的生活周遭,工作的時候、讀書的時候、出外吃飯的時候,到哪都能聽到這句話,「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

當時全台都陷於一部台灣社會寫實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氛圍中,就連平常對於新聞完全無感的朋友、家人,都開始關注起這部電視劇,而這部電視劇所帶來的影響,是無法想像的。

那時打開臉書、IG社群網站,每個人都對於現今社會事件的侃侃而談,本來以為自己就讀法律系對於同溫圈這樣的作為早已習慣,但那一陣子只要手機一滑下,就是滿滿對於無差別殺人事件、司法不信賴等文章竄出,甚至看到久沒聯絡的好友,也浮出水面說出自己的看法,那時我才知道原來這樣的議題並不是沒有人關注,只是欠缺了「包裝」與「時機」。

但是,過了一年當初關注電視劇的那群人去哪了?你們還記得去年的你們對於現實社會的不公而感到不滿嗎?

過了一年後,每次遇到當初曾經看過與惡的朋友,就會隨口問一句,還記得與惡的故事嗎?你現在還有在關注一些社會新聞嗎?本來是自己無心隨口一問,但往往聽到答案後,還是無法安撫內心的波盪。

本來以為去年帶來的漣漪會繼續激起更深遠的迴響,但這就是現況的窘境吧!如果沒有人願意站出來告諸社會大眾這一切,我們實在無法得知,原來社會的角落仍存有這樣的遺憾,與惡帶來的影響絕對只是零星的片段。

如同本文要介紹的紀錄片《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則又以不同的觀點詮釋不該被遺忘的故事。導演李家驊本來是支持死刑的,但後來接觸到廢死的議題,也展開了另一段不一樣的人生,因此投入死刑存廢的議題,花費大把時間進行田野調查,透過自身實際與加害者、被害者、雙方家屬的接觸,驗證所追求的信念價值為何,無形中造就了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紀錄片的誕生。

導演藉由受刑人、受刑人家屬、辯護律師等的對談,還原當時的看法。或許有人會問事情都發生了,人也死了,這樣的紀錄片能彌補什麼?但這或許就是導演希望帶給觀眾的體會——我們都是旁觀者,真的無法理解受害者、加害者、雙方家屬的感受,但我們至少能知道他們的想法,讓我們可以省思這樣的結局,是不是有哪個環節是我們可以避免的?又有什麼是政府可以幫忙的?

紀錄片以三個不同的家庭,反映出三種不同的結局。起初先以目前仍待準備執行的死刑犯面談作為開場,過程中穿插幾起已經發生的重大案件,如前幾年的捷運無差別殺人事件(鄭捷)、111刀兒子弒父(陳昱安),這些都是殺人案件,且面臨的都是最嚴重的法定刑死刑。導演希望透過不同的事件,能讓觀眾了解,當發生這樣的事情時,加害者的家人是如何面對這樣的情形發生。

影片中有段令人印象十分深刻也耐人尋味的地方,訪談到當時捷運無差別人殺人事件鄭捷的辯護律師,辯護律師影中提及,他自己有一個錯誤的期待,認為為何鄭捷的家屬並沒有積極想要介入處理鄭捷所犯下的罪刑?

不過等到律師實際接手案子,了解鄭捷的動機、家庭背景及考量當時的時空背景,律師才知道自己錯了。他認為,在發生如此重大的社會案件下,應該沒有任何人可以理智地處理這樣的事情。對於鄭捷的家人而言,這樣突如其來的事情發生,誰都沒想到自己的兒子會作出如此驚動社會的舉動,面對每天訊息量的爆棚,新聞媒體不斷報導,這排山倒海的壓力,想必是真的沒有人可以承受得了,也因此律師也坦白告訴大家,他錯了。

這段訪談也確實一改我當初的想法。我也曾抱持與律師一樣的想法,認為鄭捷的家人應積極出來面對處理鄭捷所犯下的罪刑,比如在第一時間出面向大眾說明,而非神隱多日,或主動與鄭捷、辯護人聯繫等。不過,當律師說完鄭捷與家人關係的故事,我也試著以不同角度重新思考,那當下任誰都無法冷靜積極地處理事情吧!我們以旁人的角度來看,當然容易,但事情真的發生到你我身上時,我們真的能當下冷靜的面對嗎?

總體而言,片中技巧性穿插不同角色的對談,影片節奏平穩但又不失對於生死議題的嚴肅,每個片段都有其象徵性的意涵,代表著導演要傳達的想法,細節上音效配樂的分佈也安排的恰到好處,並沒有傳統紀錄片過於單調疲乏的感受。

這是一部十分溫和的作品,對於想加入關注死刑存廢、受刑人、受刑人家屬等議題的人,值得一探究竟。而一部好的作品,需要你我支持,生活在資訊爆炸的年代,不可忽視網路時代帶來新興的潮流,推廣社會議題不再只是走上街頭、召開傳統記者會。

去年「與惡」帶來的影響喚起不少原本冷感的民眾,對於社會案件的關注,只可惜戲劇演完後,熱潮也逐漸退去,希望這次可以再透過這部紀錄片,重燃民眾的關注熱度。而有一點或許是我們可以努力的地方,比如借鏡韓國、日本的影視產業模式;他們拍攝的電視戲劇和電影,有著完善的包裝、拍攝技術、故事轉述,是人們願意花費金錢,走入戲院支持自家所產出的影視產業。

目前這點也是台灣現今最缺乏最值得學習的地方。越多人願意花錢支持,越可以讓產業鏈永續經營,帶動更多人願意投入產業鏈中,拍出更多膾炙人口的作品,讓想推廣的議題能夠持續被關注而延續,不再發生像與惡風潮後帶來萬人響應、無人關注後續的情形發生。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入戲院支持台灣國產紀錄片《我的兒子是死刑犯》,相信會帶給你全新不同的感受。

本專欄「娛樂文創與IP的距離」:是由威律法律事務所的周律師及魯律師組成。兩位深耕智財領域,從過去服務影視、音樂、動畫、遊戲、設計、出版、媒體行銷、演藝、體育、授權、藝術、數位內容等娛樂及文創產業的經驗,體認並倡導IP議題的實用性與重要性。

【知識新聞的力量】

我們堅持為所有人免費提供內容,因為我們深知,閱讀新聞的機會,不應有任何門檻,尤其是當人權議題備受矚目的時候,這常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然而,如果您有能力,《法律白話文運動》提供高品質的解釋報導,是推廣法律及人權思想的重要力量,每個月不到100元,我們就能在「官網」、「Facebook」、「Instagram」、「Twitter」、「Line Voom」、「Podcast」、「Reels」、「TikToks」、「實體活動」上發佈,沒有比這個更划算的選擇了。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富都青年1
vertical logo

專注打造台灣法律文化的垂直媒體。

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社群媒體

文章投稿,請洽

editor@plainlaw.me

授權與商業合作,請洽

business@plainlaw.me

聯絡客服,請洽

support@plainlaw.me

未經同意,不得擅自利用本站內容。

Copyright © 2024 Plain Law Move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