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孟翰
2020-11-19發佈
2023-03-01更新
不存在的國家 5:巴勒斯坦|蔡孟翰
巴勒斯坦:沒有領土的建國之路 一個超過半世紀、至今依舊戰火連連的地方,一個全世界許多人們心中的宗教聖地、一個很 …
不存在的國家 5:巴勒斯坦|蔡孟翰
巴勒斯坦:沒有領土的建國之路
一個超過半世紀、至今依舊戰火連連的地方,一個全世界許多人們心中的宗教聖地、一個很容易會讓人聯想到印度但跟印度完全沒有關係的地方(那是巴基斯坦)、一個會牽扯到某政治實體是否是國家爭議性問題的地方,是的,今天我們來談談巴勒斯坦。
先從巴勒斯坦地區談起
巴勒斯坦位於中東,座落在地中海和死海間高原上,處於埃及、敘利亞和阿拉伯的交界處,是猶太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是世界上最早有人類農業社區和文明地區之一。
在鐵器時代,猶太人建立了兩個的王國—以色列王國和猶大王國,但之後先後經過新巴比倫帝國、波斯帝國、希臘馬其頓帝國、埃及、塞琉古帝國和羅馬帝國統治,不過巴勒斯坦地區,特別是當中的城市—耶路撒冷,長期都是猶太人生活的城市以及信仰中心。
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聖地。在希伯來文中,是遺產和和平的合成詞;在阿拉伯文的名稱中,則有聖人之家的意思。顯見在不同文化中,這個地名都有著不平凡的名稱。根據聖經,大衛王從耶布斯人手中征服了這座城市,並將其確立為以色列聯合王國的首都,他的兒子所羅門王則建造第一座聖殿;對基督徒而言,耶路撒冷是耶穌受難和復活的地方;而對伊斯蘭教來說,耶路撒冷是真主默罕默德升天(「登霄」)以及和真主對話的地點,是僅次於麥加和麥地那的第三大城市。可見耶路 撒冷對各個信仰的重要性。
在西元66年,猶太人反抗羅馬帝國統治而發生戰爭,最後耶路撒冷被羅馬帝國攻破,並拆除城牆以及猶太人信仰的聖殿,並興建羅馬神廟,羅馬皇帝並驅逐猶太人離開。雖之後還是有部分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地區,但猶太人就一直沒有在建立屬於自己的王國。
之後基督皇帝君士坦丁開始讓羅馬帝國基督教化,巴勒斯坦成為基督教中心。巴勒斯坦在西元634年被阿拉伯穆斯林軍隊征服,並建立了清真寺,穆斯林文化開始進入巴勒斯坦地區。1516年,再由鄂圖曼帝國征服巴勒斯坦。
以巴戰爭的起點
1918年,鄂圖曼帝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退出對巴勒斯坦的統治。1922年,國際聯盟委託英國託管巴勒斯坦。這段期間,一直有許多猶太人回歸到巴勒斯坦地區,期待可以在巴勒斯坦地區復國,但也因此和在地的巴勒斯坦人發生衝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針對巴勒斯坦問題,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通過第181號決議,英國結束對巴勒斯坦託管並退出,大會更建議將巴勒斯坦劃分為一個阿拉伯國家、一個猶太國家,以及由聯合國管理的耶路撒冷國際特別行政區。猶太領導人接受了該提議,不過阿拉伯人拒絕接受。
當時英國無意處理181號決議中的以巴建國問題,就退出了巴勒斯坦地區;接著,以色列在1948年5月宣布建國,阿拉伯國家因此對以色列發動戰爭,開啟了第一次中東戰爭。過程當中,約有七十萬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逃離或被驅逐離開巴勒斯坦地區。在世界各地流浪多年的猶太人,終於建國了,但卻反而把原本住在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趕走,讓巴勒斯坦人反而失去家園變成難民,阿拉伯國家因此對以色列發動戰爭,開啟了第一次中東戰爭。過程當中,約有七十萬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逃離或被驅逐離開巴勒斯坦地區。巴勒斯坦人因此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尋求建國。
1948年,聯合國通過第194號決議,成立巴勒斯坦和解委員會,並在隔年舉辦了洛桑會議,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代表出席,簽署停戰協議,並討論包括領土、和建立公認邊界、耶路撒冷問題、難民遣返等問題,並劃出一條停火的暫時邊界—「綠線(Green Line)」,而綠線範圍就在約旦河的西岸(West Bank),由巴勒斯坦人居住。
不過在洛桑會議後,以阿之間依舊屢屢爆發數次武裝衝突,但以色列以優越的武器在戰爭中取得優勢,更因此穩固自己的統治權。更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以色列徹底擊潰阿拉伯聯軍,佔領了約旦河西岸、迦薩走廊、耶路撒冷舊城、埃及的西奈半島以及敘利亞的戈蘭高地。最後聯合國安理會通過242號決議,要求以色列撤出佔領的領土,以及阿拉伯國家承認以色列的獨立地位。
而對猶太人來說,約旦河西岸有宗教上的意義,猶太人開始大量的搬遷至西岸居住,建造所謂的「屯墾區」猶太人社區,以色列政府之後也允許國人在該地合法興建房屋及公共建設,使屯墾區實質上成為以色列的領土,也因此導致西岸以巴衝突至今仍持續發生,聯合國安理會也數次要求以色列停止在屯墾區活動,但以色列仍無視這樣的要求。
巴勒斯坦建國之路
以巴衝突一直持續著,聯合國也努力調停雙方之間的糾紛,在1974年,聯合國大會給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觀察員的地位,使巴勒斯坦可以參與聯合國活動;聯合國大會也數次通過決議,承認巴勒斯坦人民的自決權。1988年,巴勒斯坦通過獨立宣言,表示接受聯大181號決議中的「兩國方案」,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國。
1993年,以色列總理拉賓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阿拉法特達成的和平協議,並在美國總統克林頓的協調下,在美國白宮簽了《臨時自治安排原則宣言》。協議中以色列同意讓巴勒斯坦在約旦河西岸以及加薩走廊成立獨立前過渡性的自治政府,而因過去巴解以武力對抗以色列,被美國及以色列視為恐怖份子,故巴勒斯坦此次也同意以放棄武力對抗以色列,換取建國()。
當年轟轟烈烈的歷史性協議,讓雙方領導人引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結果很快地就又因為雙方再次發動戰爭而失去意義。
2002年,以色列在屯墾區興建隔離牆,以避免遭受到巴勒斯坦人攻擊為由,把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隔開,實質對西岸地區佔領。這個事件因此由聯合國大會送到國際法院,針對以色列在巴勒斯坦領土見隔離牆,提出法律諮詢意見。最終國際法院認定這樣的行為可能會侵害到巴勒斯坦人的自決權,並且違背1949年的停戰「綠線」,侵害巴勒斯坦土地,等同宣布以色列的行為違法。但是國際法院的諮詢意見並沒有拘束力,以色列也不理會這樣的結論。
地位曖昧不明的巴勒斯坦
究竟巴勒斯坦是不是一個國家呢?我們回到老問題探討國家的要件是什麼。我們可以分成客觀要件和主觀認定。
目前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的國家客觀要件,是1933年《蒙特維多國家權利和義務公約》的第1條規定,一個國家必須具備:一定界限的領土、固定的人民、獨立的政府、和他國交往的能力。
不過巴勒斯坦建國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巴勒斯坦是否有「一定界限的領土」?因為巴勒斯坦所宣稱的領土,多數正被以色列佔領中。無法確認第一點的領土範圍,就很難進而認定之後幾點的國家要件:那些人是「固定的人民」?巴勒斯 坦有沒有「獨立的政府」,政府能否具有獨立性而治理人民事務的能力?
然而,巴勒斯坦始終沒有放棄建國以及加入聯合國。2012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以「巴勒斯坦」的名稱取代「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觀察員身份,許多國家也開始承認巴勒斯坦並建立外交關係。不過因為身為聯合國安理會成員之一的美國在巴勒斯坦議題上支持以色列,使巴勒斯坦要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還是有一定難度。
不可否認,雖然巴勒斯坦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歐巴馬擔任美國總統期間,也曾表示支持巴勒斯坦加入聯合國,但背後的政治因素還有待解決,例如巴勒斯坦是否能夠取得實質的領土、以巴之間是否能夠達成真正有效的和平關係,都會牽扯到巴勒斯坦是否能夠成為一個實質有效的國家。
本專欄「娛樂文創與IP的距離」:是由威律法律事務所的周律師及魯律師組成。兩位深耕智財領域,從過去服務影視、音樂、動畫、遊戲、設計、出版、媒體行銷、演藝、體育、授權、藝術、數位內容等娛樂及文創產業的經驗,體認並倡導IP議題的實用性與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