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文學
2019-04-13發佈
2023-03-07更新
《誇大自體症候群──現代人體內暴君的真面目》書摘:「我」比整個「世界」都重要!
名為「我的孩子」的大明星 集會所的整個大廳被包下來,化了妝的小孩們穿得亮晶晶,在舞台上跳舞或演戲,聚光燈從舞台 …
《誇大自體症候群──現代人體內暴君的真面目》書摘:「我」比整個「世界」都重要!
名為「我的孩子」的大明星
集會所的整個大廳被包下來,化了妝的小孩們穿得亮晶晶,在舞台上跳舞或演戲,聚光燈從舞台的上下左右照耀著他們,簡直像寶塚歌舞秀。這是幼稚園每年的慣例活動──教育成果發表會的景象。觀眾要把自家孩子、孫子明星般的風采深深刻畫在眼裡,還要留下紀錄,所以拚命用攝影機繞著他們轉,不斷把影像錄下來。
不過,看著這種景象時,如果突然回神,就會有這樣的疑問:這裡的主角真的是舞台上的孩子嗎?說不定孩子一點也不想做這種事,只是為了滿足這些舞台下的大人們才勉強應付。幼稚園老師不也是為了讓當觀眾的父母高興、感動,才拚命教孩子才藝嗎?這裡,真正的「主角」不是被拋在一旁了嗎?
或許孩子也覺得,只要努力就會被誇獎,甚至得到獎品,付學費的家長也高興,不是很完美嗎?不過這明明就是大人的事情,卻被移花接木說成是教育。
現在,這樣的發表會已成了慣例活動,每年都理所當然地舉行。隨著日本經濟的繁榮,各個幼稚園就像互相比賽一樣,每年盛大舉行,水準也愈來愈高。不過聽說,有些人認為演出的表演性質太強,希望在發表會上看到小孩更純真自然的樣子。
戰後嬰兒潮世代的父母屬於電視世代,在成長過程中嚮往偶像、明星,他們把對偶像與明星的熱切眼神傾注在舞台上自己的孩子身上,一定非常感動與滿足吧!但這只反映出父母誇大自體的願望,而不是小孩真正的 樣子。
幼稚園的發表會,可說是現在親(大人)子關係的一項特徵。在這裡,孩子雖然看起來像「明星」,但仰望明星的父母(大人)才是主角。更進一步說,想當明星的是父母(大人)。
父母親的誇大自體用雙重的方式,在孩子心中留下一輩子的影響。
第一種方式,是孩子也不知不覺接受父母不切實際的願望,與自己合而為一。父母的願望是當棒球選手,孩子也自然地這麼想。父母期待孩子進入好大學、在一流企業就職的心情,孩子就算不願接受,也會深深刻在心裡。即使父母的期待過高,孩子應該也會想奮不顧身地滿足它。
當然,這會形成壓力,也會形成力量。也可以說,父母不切實際的期待擴張了孩子的野心,成為他們走向成功的原動力。
淺田次郎的傑作《蒼穹之昴》中有這樣的場景:清朝末期,文秀在沒人看好的情況下高中科舉。殿試結束後,他離開京城,途中聽到已過世母親的聲音,不由得停下腳步。文秀的生母被賣進地主家當丫鬟,懷了老爺的孩子,也就是文秀。母親沒唸過書,地主家連孩子的名字也不准她叫。她臨終時在床前留下遺願,要年幼的文秀好好讀書,將來做個了不起的人。當時,她第一次喊兒子的名字,說:「你不會輸給任何人,你不可能輸,因為你是我兒子。」
憶起母親臨終時說的話,文秀恍然大悟,是母親的心願帶著自己走到現在。
他把母親的幻影確確實實地納入心中,做為自體客體,成為他的守護神與力量泉源,一直保護他。偉大的人物都有充滿愛的賢明的母親。現實中,這樣的母親不會用支配的方式,也不會過度引人注目,而會有所節制地支持、看顧孩子。
不過,最近常見到存在感太高、固執己見的母親威脅孩子主體性,這使孩 子不但當不了偉人,反而變成遇到不喜歡的事馬上叫苦連天,軟弱、優柔寡斷、依賴性強的人。
拋棄現實世界的孩子
父母的誇大自體還用另一種方式傷害孩子──父母太執著於自己的願望,不能接受孩子真實的樣子。
父母沉溺於誇大自體,孩子就不能安心做真實的自己。孩子感覺到父母心中誇大的完美典範,也會產生「自己就是那麼特別的人」的錯覺,若現實不如預期,也會感到內疚。孩子被「必須特別出類拔萃」的強迫觀念所桎梏。即使是看來溫和、羞怯的孩子,內心也會被這樣的想法盤據。
但是,孩子原本的特質與父母的期待與願望往往不一致。即使父母能幫忙一部分,前方仍有現實的障壁,父母也沒辦法像小時候一樣把孩子捧在手掌心。孩子也會嚐到挫折,體會到自己的極限。在現實世界,被挑剔缺點的機會遠遠多於被讚美。
批評不只來自周遭,也可能來自父母本身。抱著高度期待,夢想孩子是「明星」或「天才」的父母親,也漸漸會對孩子在現實中的落差感到失望。就算沒有露骨地從言語、態度表現出來,但無論父母怎麼壓抑,孩子還是能感覺到他們的沮喪。即使孩子沒有任何過錯,也沒犯法,還是會因為父母擅自的期待與灰心而受傷。
孩子嚐到的痛苦是雙重的,除了對自己的失望,還有讓父母失望的罪惡感。如果父母不懂孩子這樣的心事,一味指責,孩子的罪惡感不久就會轉成憤怒。孩子會產生受害者意識,覺得自己不知不覺被要求去做完全不想做的事,又被迫失敗,也會發展出報復心。這不只是理論,而是實際引發重大事件的孩子經常說出的想法。
父母親有誇大自體症候群的問題,就會一心追求自己想要的孩子典型,沒注意到與真實孩子的隔閡愈來 愈大。這導致難以填補的巨大鴻溝,甚至關係的斷絕,也引發殘酷的悲劇。
即使孩子因為被父母的期待所壓迫而出現嚴重偏差行為、沉溺於興奮劑中,仍有父母在面會時仍只在乎升學的事,送來孩子完全不想要的參考書或練習題。這是因為父母執著於心中理想的子女,不想面對真實的孩子。
「天才運動員」的墮落
M子出身於羽毛球家庭,小學時在地方被稱為「天才運動員」,是全家期待的明星。從小父親就用斯巴達的方式教她打羽毛球。外貌與球技一樣出眾,習於被當做「明星」對待的M子,進中學後,被社團前輩盯上,漸漸對社團活動失去興趣,經常不去練習,比賽也不到場,最後瞞著父親退出社團。
父親知道後暴跳如雷,但M子不再像從前那樣對父親唯命是從了。於是父親從此對她不聞不問,全力訓練妹妹。M子就像斷了線的風箏,開始與當地小流氓玩在一起。她的美貌使男性趨之若鶩,不到半年,自暴自棄的M子就沈迷於興奮劑與性愛中。
M子一心想得到父親的肯定,努力練習羽球。當羽球這條路行不通,感覺到父親已放棄自己時,她不得不認為父親其實不愛她,便轉而從毒品、性愛中找尋從父親那裡得不到的愛。
更深入地看,M子從母親那裡得到的愛也不夠。比起活潑的M子,母親更照顧個性穩重的妹妹。M子渴望父親的愛,也是為了填補寂寞,但父親對她棄之不顧,對她造成二度傷害。而M子真正想要的是無條件的愛。
優等生走入歧途的案例,父母心中的理想子女與現實間通常都有落差。孩子真正需要的並不是父母把自己當明星來愛,而是愛自己真實的樣子。可是這些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有更大的期待,因為誇大自體症候群的危害從父母世代就開始了。即使父母本身沒有積 極要求,也可能因為周圍的氣氛或意見傾向,不知不覺演變成這樣的狀況。
大家必須知道,從小就輕易讓孩子的誇大自體膨脹,不一定能讓孩子幸福。
「可愛」的意義改變了
有些父母無止境地把孩子們當明星對待,讓孩子穿戴名牌,上美甲店。就像帶寵物去美容,讓牠像人類一樣穿衣服、鞋子般,把自己的小孩打扮地像大人一樣。
不過,孩子這樣真的幸福嗎?小時候就體驗到奢華的滋味,如果幸運地這方面一直獲得滿足,固然很好,但萬一沒那麼幸運,孩子就得承受不必要的考驗。孩子嚐到沒落或落魄的滋味時,為填補失望與恥辱,經常出現誇大自體症候群的現象;他們擁有不必要的虛榮心、炫耀欲與不切實際的成功期望,讓自己活得很痛苦。
父母這種行為,就是把孩子當做玩偶或寵物。但他們還滿不在乎地說,是因為孩子想要,他們才會這麼做。但真的是這樣嗎?孩子們都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感應到父母的期待。這種情況下,孩子的想法是以父母的虛榮與滿足為標準,而不是自己,不是嗎?
我聽某個幼稚園老師說,最近父母對「可愛」這個詞的使用時機與意義跟以前不一樣了。從前的父母對小孩說「可愛」,是稱讚孩子的天真與原本的特性;但對現在的父母來說,可愛與否是以自己的審美觀為標準,當孩子與父母心中的形象一致,父母才會說出「可愛」這個形容詞。
常看到父母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審美觀,然後自己興奮地嚷著「可愛」的情況。他們眼中的孩子,不如說是反映出父母願望的換裝玩偶或吉祥物,而非真實的那個孩子。不過,孩子並不會永遠照父母的意思去做。當孩子開始想做原本的自己,這樣的父母就會覺得被孩子背叛。他們通常會 禁止孩子造反,把自己心中理想子女的形象與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
孩子擁有自己的「意志」,讓父母感到不安。對不符自己期望的孩子,父母會不知不覺用「我沒有你這種孩子」之類的話來指責,迫使孩子服從,這讓孩子覺得做真實的自己是錯的。也有人因為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就對他置之不理,甚至還有父母因為孩子不聽話就奪去他的性命。
現代的人與社會有一大特徵,就是兩極化。這個社會上,有的孩子如同前面提到的,在華麗的舞台燈光下接受掌聲與喝采,但也有的孩子連三餐都無法滿足。這兩種現象看起來完全相反,但我覺得並沒有像表面上那麼大的差別。兩種情況的本質都是父母以自己的心情或狀況為重,輕忽對孩子的撫養與教育。這跟過度保護與忽略都對孩子的成長有負面影響,都會傷害孩子,是同樣的道理。
本專欄「娛樂文創與IP的距離」:是由威律法律事務所的周律師及魯律師組成。兩位深耕智財領域,從過去服務影視、音樂、動畫、遊戲、設計、出版、媒體行銷、演藝、體育、授權、藝術、數位內容等娛樂及文創產業的經驗,體認並 倡導IP議題的實用性與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