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開槍打死人要賠?

白廷奕

2024-05-20發佈

2024-06-08更新

警察開槍打死人要賠?

警察開槍打死人要賠?
quotationmark image

如果為了逮捕犯人,警察用什麼手段都可以,不用顧及比例,警察的權力可能會無限擴張。今天是闖破家門,明天可能炸開家門,後天就開機具把嫌疑犯家夷為平地了。因此,「比例原則」的存在,是要提醒執法者,不是目的對就什麼都對,還要注意手段是不是過當!

quotationmark image

警察開槍打死人要賠?

近年發生了一起警察開槍不小心打死人的事件。這起事件中,警察為了阻止一名酒駕的人逃離現場,對其車子後方連開 5 槍,因而致死。法院認為警察執法過當,最終判決市政府及警局必須賠償家屬 748 萬元。警察抓捕犯人不是天經地義的嗎?為什麼要賠償呢?

攔截酒駕致死 家屬提告

事發當晚,一名吳姓男子開車搭載幾名乘客,停在桃園市的一個巷弄內。由於違規停放,開車經過的警察認為形跡可疑,就開啟廣播,要求吳姓男子下車接受檢查。沒想到,吳姓男子不僅不下車,還加速逃離現場,警察只好緊追在後。

雙方你追我跑,吳姓男子因為車速過快、來不及轉彎,在巷弄末端緊急煞車。這時警察剛好趕到,把車停靠在吳姓男子的車輛後方,以防止他逃逸。結果吳姓男子仍不放棄,又倒退衝撞警車,掉頭開走。

警察為了阻止吳姓男子逃離,對著車輛後方連開 5 槍;其中 2 槍打中坐在後座的楊姓女子。最後楊姓女子傷重不治。

楊姓女子的父母及未成年子女提起國家賠償訴訟,要求桃園市政府及該警察所屬的八德分局賠償醫藥費、喪葬費、精神慰撫金及扶養費。市府及分局則主張,吳姓男子當時朝警察所在的方向衝撞,警察是為了避免自己的生命、身體安全遭受危害,才會開槍,行為合法。那麼法院是怎麼判斷警察的行為呢?

警察用槍 須符合比例原則

根據《警械使用條例》,警察人員如果在執行職務時,生命、身體遭受暴力或威脅,或有遭受到危害的可能時,基於急迫的需要,可以使用槍械。不過在使用槍械時,必須注意不能超過必要的程度,不能傷及其他人,也不能傷及對方的致命部位。

簡單來說,警察遇到生命危險時,可以用槍,但要符合「比例原則」。什麼是比例原則?在這個案件中,比例原則指的是,警察的行為要可以達成目的,但不可以過當!

首先,警察的行為必須要能達成逮捕吳姓男子的目的;第二,警察必須選擇對吳姓男子傷害最小的方式來逮捕他;第三,警察逮捕吳姓男子的好處,必須大過於過程中產生的危害。

我們直接來看法院怎麼說!法院指出,警察開槍的當下,吳姓男子正在開車逃逸;警察開槍的行為,其實根本無法阻止他逃離現場,也無法實現逮捕他的目的。法院認為,明明沒辦法達成逮捕目的,警察還對車子連開 5 槍,甚至打到楊姓女子的身體軀幹致命部位,可見不是傷害最小的方式。法院表示,吳姓男子的車子當時正在移動,警察開槍不僅可能造成車內乘客傷亡,還可能波及附近的路過民眾,風險太大了。綜合這些事實,法院認為警察當下開槍的行為,不符合比例原則,因此並不合法。

目的正確 手段也要合宜

從這個案例,我們得知警察用槍的行為,受到「比例原則」的約束。可是警察的工作不就是要逮捕犯人嗎?為什麼還要用「比例原則」來約束他們呢?我們可以試想一個案例:假設有人向警察通風報信,說他隔壁鄰居疑似偷了市場水果攤的兩顆鳳梨。這是犯罪行為!於是警局動用大批警力,團團包圍這個人的家,並且用大聲公對著屋內說「請立即棄鳳梨投降!否則警察將攻堅入室!」不巧,這個人沒聽清楚警察說什麼,所以警察馬上闖破他家的門。結果,最後發現他其實有付錢,只好收隊離開。

你可能會覺得這個案例很荒謬。這個人不過是「疑似」偷了兩顆鳳梨,警察大可先寄信通知他到警局說明案情就好,何必大費周章包圍他家、闖破他家的門?

如果為了逮捕犯人,警察用什麼手段都可以,不用顧及比例,警察的權力可能會無限擴張。今天是闖破家門,明天可能炸開家門,後天就開機具把嫌疑犯家夷為平地了。因此,「比例原則」的存在,是要提醒執法者,不是目的對就什麼都對,還要注意手段是不是過當!

本專欄為法律白話文運動與《中學生報》的合作專欄。《中學生報》是國語日報社專為國高中生量身打造的刊物,每週一出刊。內容涵蓋中英對照的國際新聞、時事科學新知、法律媒體素養、生活、文藝、校園、職涯探索、升學輔導、心情抒發,以及學生作品發表等。以提升中學生的國際視野、語文能力、思辨能力,以及自我探索的自學能力為目標。希望陪伴中學生度過豐富多彩的青春。

【知識新聞的力量】

我們堅持為所有人免費提供內容,因為我們深知,閱讀新聞的機會,不應有任何門檻,尤其是當人權議題備受矚目的時候,這常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然而,如果您有能力,《法律白話文運動》提供高品質的解釋報導,是推廣法律及人權思想的重要力量,每個月不到100元,我們就能在「官網」、「Facebook」、「Instagram」、「Twitter」、「Line Voom」、「Podcast」、「Reels」、「TikToks」、「實體活動」上發佈,沒有比這個更划算的選擇了。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vertical logo

專注打造台灣法律文化的垂直媒體。

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社群媒體

文章投稿,請洽

editor@plainlaw.me

授權與商業合作,請洽

business@plainlaw.me

聯絡客服,請洽

support@plainlaw.me

未經同意,不得擅自利用本站內容。

Copyright © 2024 Plain Law Move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