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翰 | 全球帝國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新秩序?──《人類大歷史》

張永翰

2018-02-28發佈

2023-03-23更新

張永翰 | 全球帝國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新秩序?──《人類大歷史》

張永翰 | 全球帝國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新秩序?──《人類大歷史》
quotationmark image

現在打開社群網站、新聞或是電視節目,往往看到的是哪裡又有戰爭、恐怖攻擊和對立,無形之中令人心生恐懼,甚至讓人開始懷疑「人類是否要滅亡了」、「世界變得更混亂了」、「我們的未來在哪裡?」。 人們對於未來的恐懼,漸漸從個人的想法,蔓延到整個社會,甚至開始出現消極理論。在這種「亂世」中,既然我們沒辦法看到未來,唯一能做的,只能回頭往回看,也就是在「歷史」當中尋找答案。

quotationmark image

人類的進步歷史

在介紹這本《人類大歷史》之前,先來談談臺灣的歷史教育,以國高中來說,有三大缺點:

  1. 過份強調地域性:根據地區別,分為臺灣史、中國史和世界史,結果在學習「臺灣與中國」、「臺灣與世界」以及「中國與世界」的交互關係時出現斷層,導致學生以為這三個大類的歷史是獨立的,欠缺「整體性」。
  2. 過度強調唯一觀念:為了配合政策以及考試需求,歷史課本通常只有「唯一」的答案,且缺乏足夠的解釋,站在官方解答的角度,單向要求讀者接受,欠缺「多元性」。
  3. 無處不在的「必然」:無論是羅馬的滅亡、秦朝被推翻甚至是清朝的滅亡,都被課本解釋成這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然而對於這個必然到底是如何造成並沒有多少著墨,因此欠缺「因果性」。

相形之下,《人類大歷史》有別於利用統治集團更換(也就是改朝換代)區分歷史斷代,而是精選人類幾個「技術」和「觀念」的重大里程碑: a.「認知革命」:能夠描述不存在的事物 b.「農業革命」:人類正式與自然野獸分道揚鑣 c.「帝國出現」:開始建立現代社會的雛形 d.「科學革命」:人類開始向上帝邁進

用這種分類方式得到的結論適用於每一個文明,而個別文明的差別只有進入的早晚之別。這種解釋方式對於越來越強調國際連接的世界,是一種非常適合的學習方式。

想像的共同體:看似不同,卻極度相似

雖然本書的主軸是歷史,但如果仔細咀嚼作者的文字,會發現作者一直在闡述「想向共同體」的概念。到底誰是「自己人」誰又是「外人」?真的有「外人」這種概念嗎?從人的生理面向來看,我們跟黑猩猩的差異並不大。更多的區別,是來自「自我感覺」、「社會規範」及「族群認同」。所以,與其說共同體是一種認同,到不如說是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意境。 作者舉了法國寶獅集團及法人制度作為例子。法國寶獅集團是一個擁有百年以上歷史的汽車製造商,相較於人類的壽命,集團這種組織能夠活得更久也更加茁壯,但組織如何可以被稱之為存在呢?或是何謂組織?本書認為,組織就是社會群體透過「想像」共同形成的無形物。透過這個案例,讓讀者可以看出「想像的共同體」是如何形成和運作的。「想像的共同體」也可以縮小到家庭、親友、伴侶,擴大可以到社區、國家、地球甚至是銀河系。 更進一步,儘管人類已經建立了一個「全球帝國」,但相教較於羅馬帝國、蒙古帝國或是大清王朝,這個帝國沒有邊界、沒有固定場所,唯一有的,只有成員對這個帝國的「共同信念」。那麼,為何會有全球帝國?

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是由美國學者 Benedict Anderson 所提出來的概念。客觀來看,我們這個「人類共同體」正面對著單一組織無法處理的難題,像是全球暖化、疾病或是生態危機。從主觀的內部結構來看,作者指出人跟人的連結越來越緊密,連帶也讓過去獨立的各共同體越來越緊密,任何單一事件不可能只影響單一共同體。像是一場泰國的擠兌問題,卻蔓延成亞洲金融危機;一場敘利亞戰爭,背地裡卻是美國和蘇聯的角力。在這個新的共同體「全球帝國」中,我們無法再在「國家」這個共同體中就受到保護、安享天年。

法律在人類歷史的角色:我們製造的是秩序還是混亂?

從法律人的角度看這一本書,我們可以看到幾個問題

  1. 過去:人類到底為何需要法律?
  2. 現在:目前人類社會需要的是什麼法律?
  3. 未來:人即將往上帝的路上發展,我們法律能夠跟上嗎?

關於過去的描述,作者特別用了一個段落比較《漢摩拉比法典》和《美國獨立宣言》,進一步思考背後所傳達人類對於「秩序」的渴望。什麼是秩序?其實就是人類自身的想像,以臺灣為例,有人認為「若是人群受到保障」是理想的秩序,而也有人認為「社會穩定」才是理想的秩序。所以當有人上街抗議時,就會有人說「社會穩定最重要」,但也會有人支持「抗議的訴求需要被實現」,那麼究竟誰對誰錯? 從「秩序是一種想像」的觀點來看,爭執最表象的行為是沒有意義的,真正的問題是要討論以及瞭解彼此對於秩序的認知。 法律人常常會被譏諷「恐龍」、「不食人間煙火」,應當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身處現代社會,我們又需要什麼樣的法律?儘管本書沒有直接提供解答,但至少解釋了人類社會的問題起源,以及人類是如何從不同選擇和挑戰中,建構出現在這個文明制度的?如同前面所說的,人類是一群「想像的共同體」,並依賴「想像的共同秩序」來維持共同生活的,所以法律的角色是什麼呢?

鍵人認為,法律的角色應該有兩個:

  1. 滿足共同體成員對於秩序的期待
  2. 透過形塑秩序和提出更好的想像,協助共同體變的更加卓越(當然,卓越是一種想像)

展望未來,隨著全球帝國的形成,越來越多人以地球為單位工作,工作地點和對象可能是外國人、甚至是機器人(未來不排除有外星人)。一個國家的法律如果無法配合上新的共同體秩序,那麼國家要不是被邊緣化,就是法律所依附的「共同體」被邊緣化。再來,人類技術越來越先進,未來將有可能永生不死以及完美預測,創造出一個低風險、低變動的社會。到時候,法律要怎麼設計? 想像一下,當有一天透過基因定序研究,發現某種基因特徵被認定跟暴力犯罪有高度相關時,法律應該直接排除這種人,以建立新的「秩序」嗎?還是維持現在的方式?這都是法律人尚未接觸的,也是所有人必須開始思考的。

結語:現在就是未來

最後,摘要作者的理念,人是透過「想像」提出願景,而後集合很多人形成「共同體」的。為了讓「共同體」繼續運作,因而制訂出「秩序」所以所有的根源都是「想像共同體」模式。 就在這篇文章完成的前幾天,科學雜誌《自然》(Nature)刊登了一篇報導,寫道美國和韓國團隊利用基因編輯的方式移除胚胎上的先天心臟病基因。這篇報道馬上引起了許多討論。綜觀人類的歷史,我們雖然透過育種技術,盡力防止有關基因的疾病,但這些都只是緩慢、間接的方式。這次卻是直接修改基因,讓基因符合我們「共同體」眼中理想的「秩序」。 這種作法當然直接衝擊了人類的角色──人類是不是已經可以開始控制新的領域?我們能不能對新的控制新領域產生「想像」了呢?會不會有人對新的「想像」有興趣進而形成「共同體」呢?而在新的「共同體」中,理想的「秩序」又該是什麼樣子呢?這就有賴各位「共同體」的成員們共同來「想像」。 當然,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這也就是為什麼,處在這個時代的我們更需要《人類大歷史》這樣的書。因為我們不可能預測未來,但我們能根據過去「共同體」的經驗,找出更多的可能性。 法律的工作除了維持社會現存「秩序」之餘,更希望能進一步帶領「共同體」邁向「卓越」。就算最後,我們會因為追求卓越而越來越不像是人,但或許隨著科學的進步,我們會發現連「人」,都可能只是「想像的共同體」。

書籍資訊

通常,描寫文字發明之前的年代,是生物學家、考古學家的專長;但是文字發明之後的年代,則是歷史學家、政治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擅場。

至於如何讓這兩大段歷史之間沒有斷層,能夠有一以貫之的宏觀解讀,過去幾乎沒人做得到。許多著名史家的作品,由於欠缺遺傳學或生態學的視野,很多關鍵史事的詮釋,也只是隔靴搔癢。

歷史觀與哲學觀之間的鴻溝(這本書要提供有史實根據的深刻哲學思考)、人類和生態系統之間的鴻溝(這本書要讓讀者多從生態系來思考,而不是只講人類的利益)、集體和個人之間的鴻溝(檢視歷史事件如何影響到當時一般人的生活,例如當時的平民感受如何?有沒有人更幸福或更悲慘?)。

作者認為,讀者若是錯過這樣的觀點和角度,不帶著這些疑問來思考,將會一再錯過歷史中最關鍵、最有意思的部分。

博客來實體書/Readmoo電子書

話鹿讀冊,不定時跟您分享好書

【知識新聞的力量】

我們堅持為所有人免費提供內容,因為我們深知,閱讀新聞的機會,不應有任何門檻,尤其是當人權議題備受矚目的時候,這常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然而,如果您有能力,《法律白話文運動》提供高品質的解釋報導,是推廣法律及人權思想的重要力量,每個月不到100元,我們就能在「官網」、「Facebook」、「Instagram」、「Twitter」、「Line Voom」、「Podcast」、「Reels」、「TikToks」、「實體活動」上發佈,沒有比這個更划算的選擇了。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vertical logo

專注打造台灣法律文化的垂直媒體。

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社群媒體

文章投稿,請洽

editor@plainlaw.me

授權與商業合作,請洽

business@plainlaw.me

聯絡客服,請洽

support@plainlaw.me

未經同意,不得擅自利用本站內容。

Copyright © 2024 Plain Law Move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