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控資本主義時代》來臨,請注意!    |王鼎棫

王鼎棫

2020-09-06發佈

2023-03-01更新

《監控資本主義時代》來臨,請注意! |王鼎棫

《監控資本主義時代》來臨,請注意!    |王鼎棫
quotationmark image

數位時代下,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 食、衣、住、行幾乎都可以透過網路與電子設備取得,像是深夜肚子餓了可以隨手叫餐 …

quotationmark image

《監控資本主義時代》來臨,請注意! |王鼎棫

數位時代下,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

食、衣、住、行幾乎都可以透過網路與電子設備取得,像是深夜肚子餓了可以隨手叫餐點外送;如果臨時想要找人說話,也能用配對聊天的方式,開啟交流;更別說一腳踏出門,還能呼叫車輛接送,住進事先預約的飯店。

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愜意的生活背後,我們在網路與電子設備中,因為種種活動所留下的足跡,看似毫無用處,彷彿「數位廢氣」。但在網路平台業者的眼裡,別人的垃圾,卻是自己可以再活化佔有的黃金。

監控資本主義到底是什麼?

比方說,人們因為購物,會在搜尋引擎中主動留下關鍵字,查找心儀的商品,而這樣的情形如果反覆多次,平台業者也就可以趁勢蒐集,並搭配該等使用者的性別、年齡、地域等參數,綜合研判不同族群會對特定事物有更多的喜愛;如此,之後也就能更精準對不同族群提供行銷,形成一個生產與銷售更有效率的體系,這也是書籍《監控資本主義時代》的寫作背景。

試想如果谷歌發跡於網路搜尋引擎,為何還要額外開發硬體裝備、通訊軟體?如果亞馬遜是銷售通路巨擘,為何還要額外推出平板閱讀器,還有家用或車用聲控助理?如果臉書作為社交平台王者,為何還要額外努力串聯用戶們在該平台完成社交、搜尋、影音、直播、電商、甚至電子支付?

因為現代科技產業正懷抱著共同企圖,為了讓消費者願意購買更多的產品或服務,這些產業努力創建各種機會,抓住眾人的眼球與時間,多方蒐集用戶的特徵與數位足跡,藉此推論各種情報,以便轉換成具體收益,甚至重新包裝─像是關鍵字排名─販賣給其他需要的領域。

如同資本主義在歷史上興起之際,即想盡辦法利用原料、土地、勞力,打造成各種商品,帶入市場銷售,追尋獲得更多的資本。當代進化成「監控資本主義」後,領頭的科技產業不只是想侵奪自然資源,轉而在未取得個人完全的同意下,架起無所不在的電子渠道,提取並分析眾人行經後留下的種種資訊,嘗試向未來猜測、引導、甚至控制眾人的行為,最終將使用者的生活異化為可以量化的巨大財富。

面對這樣的狀況,難道我們就只能眼睜睜看著,生活中諸如隱私、自由、民主等核心價值,受到國際企業的威脅?

像是數位平台對民主的影響,可以回想今年(2020)臺灣總統、立委大選進入最後階段,當時臉書及IG突然出現許多設有「宣告我的投票意志」的標籤文,而第一波的貼文者大多都是按讚數約在1萬到3萬的實況主或模特兒,且過去多半未發表過政治性的貼文,被質疑有「集體帶風向」的嫌疑。

由於多數貼文者會在照片中比出握拳姿勢,並口徑一致地抱怨經濟不佳、中小企業倒閉、薪資水平低,並呼籲大選要出來投票,這樣的動作是否由特定人士串聯,且社群平台在貼文的分享過程中又該扮演何種角色,留下許多費思索的難題。

因此,資訊的流通與利用,「有誰知道?誰決定?誰決定誰決定?」也是貫穿本書《監控資本主義時代》的核心疑問,作者祖博夫稱監控資本主義下的權力型態乃「機器控制主義」;且弔詭的是,使用者的參與固然造就了這部機器,但是使用者卻不是機器的擁有者,而淪為機器的制約對象。

我們可以捲起袖子做些什麼?

美國疫情與非裔人權運動期間,因臉書放任假資訊與仇恨言論流竄,被批評嚴重激化社會對立。

於是,媒體指出,美國民間團體發起「停止以仇恨牟利」(Stop Hate For Profit)活動,要求臉書引入人權專業背景的管理階層、重新檢視仇恨言論政策並強化篩濾機制、避免以演算法獎勵極端主張等看法。此一活動不但吸引逾百個非營利組織連署,聯合利華、可口可樂等財星500大廣告主也群起抵制,宣布暫停於臉書刊登廣告。

這波廣告抵制潮,一度讓臉書股價大跌,為平息眾怒,臉書緊急推出「政治文警示標籤」等功能,並表示將加強仇恨言論審查。臉書高層宣稱,他們還會繼續檢討改進。

果然積極的行動比純粹的文字大聲、有效多了。

而臉書高層放任危機發生的態度,也讓外國記者諷刺:就像自己的15歲兒子,飯後只不過將碗盤放進洗碗機清洗,就開口邀功,語氣像是施惠,彷彿洗碗不是「他的本分」;這就像臉書等社群平台自我管理、避免激化社會衝突也是本分,不該每次等到外界施壓,「才把髒碗盤放進洗碗機」。

《監控資本主義時代》這本書提醒我們,數位平台有今天這樣的態度,多半是因為有「法律護城河」傍身,如果沒有更積極有效的抗議,幾乎不怕任何威脅燒上身。因為在新自由主義的大旗下,平台早已搭起旋轉門,積極遊說政府,所有法規都是沉重的負擔,不該讓公權力干預經濟操作,甚至號稱為了反恐等急迫狀態,更趁勢削弱對隱私或其它權利的保護,獲得更多不受法律限制,對各種流通數據上下其手的空間,

對此,數位公民權的認知就顯得非常重要,本書說道:我們多數人並未抗拒谷歌、臉書等監控資本初期的入侵,因為除了嘗過甜頭,產生依賴,不想要落後其他使用者之外,當時他們的基本操作機制與商業手法新奇又陌生,根本不可能會發現他們的做法有何不同。更重要的是,我們都把焦慮與警戒用來對付政府權力,因而對私人企業的攻勢毫無防範,再透過對法律規範的拆解,使監控資本主義反而在市場中,取得制度性的鞏固地位。

如同臉書創辦人休斯,在2019年的《紐約時報》發表文章《是時候拆分臉書了》(It’s Time to Break Up Facebook),表示馬克.祖克柏現在的權力太大,控制著臉書、Instagram、WhatsApp這3個核心平台,要知道世上有數10億人每天使用它們。而如今的臉書董事會更像1個諮詢委員會,已失去監督的功能,光馬克.祖克柏就握有6成的投票權,他能決定用戶看到什麼新聞,隱私設定也是他說了算。 

因此,若能證明資訊隱私還有市場秩序將因此失靈,並能透過公平合理的遊戲規則,將Instagram、WhatsApp與臉書拆分,禁止它們過度共享用戶資料與營業資源,此舉將能有效弱化臉書帝國的勢力,有助保持競爭與創新,並還給用戶做決定的權利。

這意味著,使用者需要先對這樣的剝削有其意識,趁機看清整個監控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並團結起來,設想有無什麼樣的規範可以適當限制科技產業從我們的個人資訊獲取不當利益。

好比非洲草原上的盜獵者,把個人資訊當作是美麗長牙,在摘取完我們珍貴的數位足跡之後,彷彿拋下屍塊般,棄我們作為人類的自主性不顧。

而與數位平台共生,既然是無法倒轉的現況,我們可以除了卸下無知與冷漠,開始對盜獵者的猖狂感到不耐外,還能做些什麼?可以看看本書,讓我們開始改變於一念之間。

本專欄「娛樂文創與IP的距離」:是由威律法律事務所的周律師及魯律師組成。兩位深耕智財領域,從過去服務影視、音樂、動畫、遊戲、設計、出版、媒體行銷、演藝、體育、授權、藝術、數位內容等娛樂及文創產業的經驗,體認並倡導IP議題的實用性與重要性。

【知識新聞的力量】

我們堅持為所有人免費提供內容,因為我們深知,閱讀新聞的機會,不應有任何門檻,尤其是當人權議題備受矚目的時候,這常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然而,如果您有能力,《法律白話文運動》提供高品質的解釋報導,是推廣法律及人權思想的重要力量,每個月不到100元,我們就能在「官網」、「Facebook」、「Instagram」、「Twitter」、「Line Voom」、「Podcast」、「Reels」、「TikToks」、「實體活動」上發佈,沒有比這個更划算的選擇了。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vertical logo

專注打造台灣法律文化的垂直媒體。

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社群媒體

文章投稿,請洽

editor@plainlaw.me

授權與商業合作,請洽

business@plainlaw.me

聯絡客服,請洽

support@plainlaw.me

未經同意,不得擅自利用本站內容。

Copyright © 2024 Plain Law Move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