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白的傳令兵
2024-09-11發佈
2024-12-11更新
她用報導解放電影,成為台灣唯一以記者為名的電影獎項——楊士琪
楊士琪在台灣電影史上留下了無法抹滅的印記。她作為聯合報記者,以勇敢且具道德勇氣的報導撼動黨國體制,促成台灣新電影的自由發展。楊士琪紀念獎每年嘉獎那些堅持新聞正義和電影創新的人,延續她對電影的熱愛與追求自由的精神。在解嚴前的台灣,正因有像她這樣無畏逆境的人,電影產業才能挺身而出,勇於挑戰,為後代創作提供了無限可能的空間。
#我也是看法白才認識:楊士琪
台灣年度電影最大的盛事——金馬獎已於上月落幕,表揚了這一年最優秀的電影工作者和作品,這些獎項讓我們知道,完成一部電影,除了導演和演員,更需要依靠背後團隊的各司其職才得以成就。但只有拍電影才能對電影有貢獻嗎?
曾經,就有一位叫楊士琪的記者,用她的報導撼動了黨國體制,讓台灣新電影奔向自由。
楊士琪曾任民生報編譯、聯合報記者,性格勇敢、積極。在聯合報負責影劇線期間,不但批評美國作品進口的特權,積極促進引進日本電影,也替許多專業的電影理論專家爭取平台,將電影知識普及大眾。
只是影劇記者身分不過 9 年,楊士琪 1984 年便因病離世,享年僅 33 歲。
新台灣・新電影
台灣新電影,指的是 1980 年代,台灣新一代導演進行的電影革命。當時尚未解嚴,台灣電影市場隨著經濟發展,從本土(台語)電影逐漸轉為以愛國、愛情、武俠等主流類型為主,後因發展有限,電影產業進入低迷。
一群夢想著拍電影、重振台灣電影並將其推往國際的年輕創作者,進入了中央電影公司(中影)擔任要職。1982 年,被稱為首部台灣新電影的作品《光陰的故事》上映,正式掀起寫實電影的浪潮。
兒子險些失去玩偶
1983 年,抱持設法拯救影業的野心,改編自黃春明同名小說的三段式集錦電影《兒子的大玩偶》正式推出,編劇吳念真日後受訪曾提及,電影於中影首映後,知名作家陳映真一句「國民黨終於做對一件事」讓團隊相當振奮。
豈料,有人向當時主導國片審查 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傳播委員會(文工會)密告,稱其中〈蘋果的滋味〉劇情涉嫌暴漏國家的黑暗面。電影面臨不刪減就禁演的處境——「你們在我們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思想基礎上挖牆角」會議上黨的官員這樣說。台灣電影圈稱此事為「削蘋果事件」。
〈蘋果的滋味〉的導演萬仁不服,找上了看重電影的聯合報記者楊士琪幫忙。楊士琪的〈兒子險些失去玩偶〉報導一出,中國時報跟進,最終在輿論的壓力下,文工會收回成令,《兒子的大玩偶》掙脫命運,維持原貌上映。
雖然削蘋果事件後中影趨回保守作法,再難推出「激烈」的作品,但民間的創作能量已萌芽。
電影的夢幻騎士:楊士琪紀念獎
1985 年,為了感念帶來如此巨大影響的精神,楊士琪生前電影界與新聞界友人組成楊士琪紀念獎工作委員會,每年選出一位富於道德勇氣、不畏逆境努力開創新局,提升電影地位的傑出人士,彰顯楊士琪生前熱愛電影,堅持新聞正義,勇於突破體制,鼓勵電影創新的精神。
在還沒正式解嚴前,楊士琪的行動讓思想、創作先自由。台灣才能在《兒子的大玩偶》之後,《青梅竹馬》、《冬冬的假期》、《戀戀風塵》、《白色酢漿草》、《恐怖份子》、《悲情城市》⋯⋯許多描繪小人物及探討社會議題的作品,像是獲得了力量,無所畏懼地一部一部產出。
不僅從政治歷史角度理解民主自由的重要,熱愛電影的人更知道它的可貴,唯有自由遍地,創作才會綻放無限可能,生活才會充滿希望。
這個人你認識嗎?不認識的話,現在看法白就認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