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宏朋|摯愛之人被殺時,你會選擇《復仇法》嗎?

潘宏朋

2018-04-16發佈

2023-03-04更新

潘宏朋|摯愛之人被殺時,你會選擇《復仇法》嗎?

潘宏朋|摯愛之人被殺時,你會選擇《復仇法》嗎?
quotationmark image

心愛的人遭到殺害後,人們會說,我要報仇,一定要讓犯

quotationmark image

潘宏朋|摯愛之人被殺時,你會選擇《復仇法》嗎?

心愛的人遭到殺害後,人們會說,我要報仇,一定要讓犯人也嚐到同樣的痛苦!

直至今日,這樣的想法,依舊存於普羅大眾的內心,每當有新聞報導重大社會案件時,當無辜的受害者遭受到慘忍的殺害,人們除了對於受害者感到悲憫以外,附帶衍生的想法則是憤怒,希望能藉由死作為唯一的手段來安撫受害者的靈魂。但是執行了這樣的手段真的能夠還給受害者家屬們一個公道嗎?還有這樣的手段就能夠喝止類似的社會案件不再發生嗎?

摯愛之人被殺時,你會選擇《復仇法》嗎?

書的內容開宗明義的介紹,假以他日,法律真的賦予你權利,讓你可以選擇以復仇的方式,讓加害者嘗受同等被害者生前所遭遇的痛苦。身為受害者的家屬會選擇復仇法還是普通法規來解決問題!

到底是受害者的家屬受到傷害?還是非利害關係人受到傷害?人人都是公道伯?

書中描寫出不同身分的家屬,在面臨是否要進行復仇法或是選擇普通法規時,內心的不安與拉扯。作者除了深刻的描繪出當下被害者家屬們的糾結,另一方面也點出了現今台灣也有的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社會風向!

對於一般不是利害關係之人,例如像是網路上臉書的民眾或是鄉民,絕大多數人都認為一定要執行復仇法或死刑,唯有這樣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手段,才真的能夠給予受害者一個公道。所以時常可以在各個網路論壇或是民眾採訪聽聞,希望藉由已死為最終的結果來解決社會問題。

但換個角度來思考,這些人的想法多半是出自於復仇,認為唯有藉由以暴制暴,才得以真正的落實社會公平正義。但卻不曾替受害者家屬真正內心的想法著想。受害者家屬真的希望加害者也遭遇同樣的情形嗎?還是受害者家屬會希望得到一個真正的道歉並給予加害者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呢?像是前陣子小燈泡事件,不少人們認為必須將加害者處以死刑才得以解決問題,但是最終小燈泡的父母卻不希望以此種方法來解決問題。認為死並不能夠解決問題,也並不會讓他們的內心的傷痛因此撫平。

但這樣超越世俗大眾的想法,還是讓許多人無法接受,批評的聲浪不絕於耳,這些人認為自己的想法才是在為受害者謀取真正最大的福祉,讓受害者可以討回公道,但不禁想問這些非利害關係人,你們真的有在替受害者家屬們著想嗎?

書中也曾提及,沒有執行《復仇法》的家屬們,飽受社會大眾各種無情的譴責,認為這些家屬的選擇,是在縱容加害者,無法真正地制止犯罪。這些譴責無疑讓受害者家屬的內心充滿罪惡感,甚至被大眾貼上了犯罪製造者的標籤,而讓往後的日子也蒙上陰影。

新聞媒體的誘導與過度的自由

如同前述,書中舉出受害者家屬們常受到社會大眾輿論影響,但是到底是誰先影響到社會大眾,讓他們有這樣的想法呢?沒錯!!就是新聞媒體,隨著科技日新月異,人們對於資訊的獲取可說是十分快速,只要拿起手機打開APP隨便滑取,馬上就可以得到資訊。也是因為這樣的迅速與便利,讓現今大眾十分依賴網絡上的新聞媒體。但卻很少人會去辨別資訊的真偽,大多會認為這則訊息應該是正確的,而信賴它的內容。也因此易成為不肖的新聞媒體誘導風向的工具!!

像是最近臉書,興起一股藉由表情符號來表達對新聞看法的風潮,這樣的行為看似十分創新,引起大眾對於新聞的討論與增加曝光度,但其實從中隱藏著不少的問題!!由於表情符號即代表著一種選項,但是選項大多是新聞媒體方先設定好的內容,使閱聽人無從表達真正的看法,只能從已被事先篩選過的答案中選擇,且選項的內容有時可能故意導向有利於受害者或是加害者的一方,這樣的情形容易造成風向的引導,首先影響普羅大眾的觀感,其次則影響法官們的心態和判決,如果風向引導大家到A,而法官經過合理考量認為是B,但因為新聞媒體的引導,是不是今天不符合大眾民意,法官們又要被稱為恐龍法官了呢?

永遠迎合民意的政府,不是好政府

為何會有《復仇法》的誕生?是生物內心的反射,回歸最初原始自然界的發展嗎?還是政府為了迎合民粹民意呢?不論是書中或是現實中,這樣政府迎合民粹的情形依舊時常發生,從政府的角度出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要是符合社會多數的想法所作出的行為,就可以受到較少的批判,同時提高政策執行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得以維護政府的名譽。對於政府而言可說是雙贏的局面,因此若有《復仇法》的存在,政府便可以不用花時間處理犯罪問題,也無需加強犯罪預防,完全將成本、風險、責任交由受害者家屬們自行承擔。但這樣的作法並沒有辦法有效阻止犯罪再次發生。只是用一張無形的紙將問題掩蓋住,但問題還是存在。因此政府不應該過於傾向於民意的想法,雖然以落實迎合社會大眾利益的出發點來做事是正確的,但政府還是應該於特定方面處於公正的第三方來解決問題,這樣才得以真正的保障加害者、受害者等實質的平等。

小結

這本書《復仇法》,十分值得社會大眾對於死刑存廢議題有興趣的人來閱讀,作者巧妙的將名稱取為復仇法,希望藉由模擬的情形帶出如果真的存有這樣的法律,對於社會會帶來哪些影響呢?另外由於台灣的法律多半參考德國、日本等國家,像是前陣子發生的無差別殺人的鄭捷事件,這樣的情況大家都難以相信會發生在台灣,然而這樣的情形卻早在多年前就已經發生於日本,因此不妨可以思考一個問題,會不會現在日本所發生的社會問題會是台灣往後所可能面臨的問題!!

本專欄「娛樂文創與IP的距離」:是由威律法律事務所的周律師及魯律師組成。兩位深耕智財領域,從過去服務影視、音樂、動畫、遊戲、設計、出版、媒體行銷、演藝、體育、授權、藝術、數位內容等娛樂及文創產業的經驗,體認並倡導IP議題的實用性與重要性。

【知識新聞的力量】

我們堅持為所有人免費提供內容,因為我們深知,閱讀新聞的機會,不應有任何門檻,尤其是當人權議題備受矚目的時候,這常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然而,如果您有能力,《法律白話文運動》提供高品質的解釋報導,是推廣法律及人權思想的重要力量,每個月不到100元,我們就能在「官網」、「Facebook」、「Instagram」、「Twitter」、「Line Voom」、「Podcast」、「Reels」、「TikToks」、「實體活動」上發佈,沒有比這個更划算的選擇了。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vertical logo

專注打造台灣法律文化的垂直媒體。

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社群媒體

文章投稿,請洽

editor@plainlaw.me

授權與商業合作,請洽

business@plainlaw.me

聯絡客服,請洽

support@plainlaw.me

未經同意,不得擅自利用本站內容。

Copyright © 2024 Plain Law Move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