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法學白話文
⁃ 政治熱議
⁃ 司法動態
⁃ 娛樂運動
⁃ 財經投資
⁃ 公共倡議
⁃ 生活日常
⁃ 人文思想
⁃ 職涯生活
⁃ 智財科技
⁃ 國際瞭望
訂閱
專欄簡介
話鹿讀冊
合作專欄2018-02-27
《轉型正義》書摘:民主時代的法律典範轉移
第四章 補償正義 在現代,大部分轉型期政權——無論是在戰後、軍事獨裁亦或共產政權——都採用過某種補償正義的形式 …
《失控的懲罰》書摘:懲罰是什麼?
第四章 合法的懲罰者 他用不同的聲音做警察的工作。 ――艾略特(T. S. Eliot),《荒原》(The W …
《憤怒與寬恕》書摘:轉化的憤怒,理性的情緒—憤怒的工具性角色
《憤怒與寬恕》書摘:轉化的憤怒,理性的情緒—憤怒的工具性角色 憤怒會出錯的方式有很多種。怒氣可能 …
《溫柔的復仇》書摘:文明的韌性
我在講台上,看著聽眾依次進場、找位置坐下,很難相信這個世界頂尖大學的主要禮堂竟然這麼破敗。所有東西看起來都很舊 …
《斷臂上的花朵》:憲法無法讓人快樂,但可以讓社會保持歡笑
一、「笑笑就好」案──言論自由的寒蟬效應 在本案中,憲法法院判決不禁止某T恤廠商對某公司商標的諷刺性改編使用, …
《不完美的正義》書摘:如何落實衡平於法律中的價值
五十年前,美國刑事司法系統普遍認為,當一個人承認犯下暴力罪行,社會的每個成員都是受 …
合作專欄2018-02-26
蔡孟翰 | 「待在這裡,死亡,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死刑犯的《死前七天》
近年來臺灣只要發生兇殺社會事件,兇手在法庭被判處死刑,新聞報導的標題常見是「逃死」、「免死」,好似一個重刑犯情理上就是應該被判處死刑;而這樣的判決結果往往引發輿論的猛烈抨擊,凸顯許多民眾認為,殺人犯應該「一命償一命」是如此理所當然。然而,在社會大眾如此簇擁死刑的背景下,究竟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死刑呢?
合作專欄2018-02-22
《抗爭-從街頭到法院的十個環境運動》書摘 :一本台灣環境訴訟史
2017年底,淡水河北側平面道路議題再次浮出檯面,引發支持與反對兩方交鋒。支持者常指責環團的反對阻礙了地方的發 …
合作專欄2018-02-15
《法官的被害人》書摘:接近訴訟上的真實,不等於真正的真實
由於早年德國提供優渥的獎學金,因此現今許多知名的法學教授都從德國負笈而歸,使得當今台灣有一大部分法律及觀念均是師法德國,也因此台灣法律人多半對德國法治存有美好憧憬。但是《法官的被害人》一書細數了種種德國刑事司法系統的缺陷,如今透過冤獄平反協會譯介在台出版,才讓人驚覺其實臺灣人心中的法治天堂也有許多令人感到瞠目結舌的司法亂象。
《死亡自決權》書摘:英國人如何討論安樂死這件事
本文收錄於兒玉真美所著的《死亡自決權:除了放棄活下去之外,沒有別的選項了嗎?》。
合作專欄2018-02-14
御子柴律師系列3:《恩仇鎮魂曲》書摘—教導我何謂贖罪的人,如今竟手染鮮血?
本文節錄於中山七里所著的《恩仇鎮魂曲》。
御子柴律師系列1:《贖罪奏鳴曲》書摘—正義是什麼? 贖罪又是為了誰?
本文節錄於中山七里所著的《贖罪奏鳴曲》。
...
法律白話文運動
專注打造台灣法律文化的垂直媒體。
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社群媒體
文章投稿,請洽
editor@plainlaw.me
授權與商業合作,請洽
business@plainlaw.me
聯絡客服,請洽
support@plainlaw.me
未經同意,不得擅自利用本站內容。
Copyright © 2024 Plain Law Move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