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審案件由相同法官審理,死刑犯主張違憲遭駁回

法白作者

2023-08-14發佈

2023-08-15更新

更審案件由相同法官審理,死刑犯主張違憲遭駁回

更審案件由相同法官審理,死刑犯主張違憲遭駁回
quotationmark image

你認為過去審理相同案件的法官,是否能夠公正地判決?

quotationmark image

更審案件由相同法官審理,死刑犯主張違憲遭駁回

憲法法庭今(14)日判決,再審或非常上訴案件,不應由過去曾審理該案件的法官審理。至於上訴第三審,如於更審期間多次由同一個法官審理,不違憲。

本案有 35 名死囚參與聲請,一旦大法官宣告違憲,死囚可獲得重新審理的機會,因此備受矚目。但與死囚有關的部分,大法官判決合憲。

法務部今天表示,尊重合憲判決,現行 38 名死囚均另有以其他事由聲請憲法訴訟,仍進行中,依法無從執行死刑。

你認為過去審理相同案件的法官,是否能夠公正地判決?

同一個法官可以多次審理我的案件嗎?

本案聲請人在最高法院審理案件之後,案件被發回高等法院進行再次審理。高等法院審理後,聲請人再次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訴。最終,相同的法官再次審理此案。

最高法院規定,案件於第三次發回更審後,或是重大刑案,未來當事人如再上訴至最高法院,都應由最後發回的原承審法官辦理。

有人則是在案件被最高法院發回高等法院後,又在高等法院遇到相同的法官。此外,有人於判決定讞後聲請非常上訴及再審,但承審法官卻是過去判決他有罪的法官。

目前司法實務上,最高法院將案件發回高等法院,高等法院把案件交給之前審理的法官,為常見的作法。

本案聲請人認為,在訴訟過程中的不同階段,他們的案件被同一法官審理,這些法官在過去的程序已經對他們的案件產生立場,這樣的做法侵害了他們的訴訟權。

法官不應該「審查自己所作裁判」

憲法法庭認為,法官若涉及「利益衝突」或「審查自己所作裁判」的情況,將會影響當事人的訴訟救濟利益,因此應該避免參與。

大法官認為,再審及非常上訴程序是針對定讞判決的特別救濟制度,目的是為了避免錯誤或冤抑及統一法律見解,具有除錯的技能,如果讓法官審查自己所作的裁判,難以期待法官會糾正自己的錯誤。

大法官認為,刑事訴訟法沒有處理法官迴避問題的明文規定,導致過去參與案件的法官可能會審理再審及非常上訴,此部分構成違憲。

大法官:最高法院沒有「審查自己所作裁判」

然而針對最高法院法官反覆審理相同案件,大法官認為,最高法院法官每次受理的案件,都是當事人從二審上訴上來的新判決,因此不存在「審查自己所作裁判」的問題。

聲請人主張,如果最高法院對人民已經有了先入為主的「預斷」,被這樣的法官反覆審理,會導致人民處於不利地位,訴訟權難有實際意義。

但大法官認為,最高法院只負責處理法律問題,並不認定事實,所謂的「預斷」也僅止於法官個人的法律定見。

大法官指出,司法本來就應該朝向穩定見解的方向前進,因此最高法院法官基於個人的法律定見做成判決,並無違憲之虞,更何況有些國家的最高法院人數更少,甚至不分庭,每次發回後上訴,必然都是由同一群法官審理。

大法官:更審由相同法官審理未必偏頗,且較為妥當

至於聲請人主張,案件發回後由同樣的法官更審,法官往往會維持先前之類似立場,因而持續作出對當事人不利之事實認定及法律判斷。

然而大法官認為,即使二審法官於先前的程序已經形成一定程度的預斷,但此種預斷未必已經達到偏頗的程度,因此不能單純以此為由,直接否定法官的公正性。

大法官認為,同一法官再次參與更審裁判,由於其對案情、相關事證、法律適用及解釋等,相對較為熟悉,不僅有利於裁判品質及結果之正確妥當,亦有助於提升裁判效率,促進有效及迅速審判,從而維護被告速審權。

死囚釋憲失敗,但還有其他案件

法務部今天表示,尊重合憲判決,現行38名死囚均另有以其他事由聲請憲法訴訟,仍進行中,依法無從執行死刑。

本案於審理期間,憲法法庭以「說明會」不公開審理遭外界批判。憲法法庭表示,依據憲法訴訟法第 19 條,法庭可依職權召開說明會。因併案審理聲請案高達 46 件,難以全數容納所有聲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故以說明會辦理。

法律白話文運動希望透過多元的形式,幫助人們打開通往理解法律的第一扇門,透過各種可能,一同思辨與關懷,並塑造台灣的法律文化。

【知識新聞的力量】

我們堅持為所有人免費提供內容,因為我們深知,閱讀新聞的機會,不應有任何門檻,尤其是當人權議題備受矚目的時候,這常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然而,如果您有能力,《法律白話文運動》提供高品質的解釋報導,是推廣法律及人權思想的重要力量,每個月不到100元,我們就能在「官網」、「Facebook」、「Instagram」、「Twitter」、「Line Voom」、「Podcast」、「Reels」、「TikToks」、「實體活動」上發佈,沒有比這個更划算的選擇了。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vertical logo

專注打造台灣法律文化的垂直媒體。

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社群媒體

文章投稿,請洽

editor@plainlaw.me

授權與商業合作,請洽

business@plainlaw.me

聯絡客服,請洽

support@plainlaw.me

未經同意,不得擅自利用本站內容。

Copyright © 2024 Plain Law Move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