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智
2025-05-27發佈
2025-05-26更新
價格背後的戰爭:中國製啤酒如何席捲台灣市場

中國啤酒憑藉成本優勢、品牌包裝策略與政府補貼,市佔率暴增至36%,衝擊台灣本土啤酒產業。新法規將加強原產地標示,反傾銷調查也正展開,產業公平競爭成未來關鍵。
夏天的濕熱撲面而來,熱炒店裡油煙翻騰,啤酒冰櫃滴著水珠,食客熱鬧舉杯。這場熟悉的台灣風景中,一個細節正悄悄改變。冰櫃裡除了台灣啤酒,還多了幾瓶標示「屏東黑鮪魚」、印著「美國品牌」字樣的啤酒。他們瓶身冰涼、價格親切,設計搶眼,成了誘人的新選擇。消費者沒有多想,順手一拿,卻少有人知道,那是來自中國的產品。
在這片習慣舉杯「清涼一夏」的土地上,一場看不見的價格戰爭,正悄悄展開。
中國製啤酒席捲市場,但消費者並未覺察
台灣啤酒的苦香與氣泡,是夜市燒烤、家庭聚會、球場加油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在台灣市場上每 3 瓶啤酒,就有 1 瓶來自中國福建。本土釀酒產業,已被悄悄掏空。
根據財政部公開資料統計,台灣啤酒市場正出現顯著變化。自 2023 年起,國產啤酒市占率首次跌破 5 成,2024 年僅剩 48 %,較 2016 年的 66 % 大幅下滑近 18 個百分點。相較之下,中國製啤酒的市占率節節上升,2024 年已達 32 %,若再依據財政部定期更新的菸酒統計資料,截至 2025 年第一季結束,中國製啤酒市佔率已來到 36 %,對比 2016 年的 9 %,十年間成長達 4 倍,顯示其對台灣啤酒市場的強勢滲透。
(數據:楊貴智、製圖:林晏竹)
日本啤酒市佔率自 2016 年的 2 %穩步提升至 2024 年的 8 %, 即便加上歐美等國的品牌市佔,合計比例也遠低於中國製啤酒。弔詭的是,在台灣社會的主觀認知中,美、日品牌卻常被視為啤酒市場的主流代表。
「i-Buzz 網路口碑研究中心」於 2024 年所做的超商啤酒聲量調查指出,台灣消費者對「百威」、「雪山」(美國)及「麒麟」、「朝日」(日本)等品牌的關注度高,與本土品牌「台灣啤酒」、荷蘭品牌「海尼根」並列前 6 名。顯示消費者對於商品認知與實際銷售情況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距離。
值得注意的是,荷蘭啤酒進口數據下降,應與「海尼根」來台設廠,2024 年啟動生產有關。 此同時也意味著,即使有國際級品牌在地投資生產,仍然抵擋不住台灣製啤酒的市佔衰退、中國製啤酒大幅增長的趨勢。
品牌形象不等於原產地
如果仔細檢視各廠啤酒標示,就能發現目前許多知名品牌,都透過產品包裝或品牌形象,讓品牌來源與實際產地發生區隔。
按照財政部訂定的原產地規則,貨物原產地並非依據其品牌或母公司所屬國籍認定,而是以完成生產該貨物的國家,或加工製造過程發生實質轉型的國家為主。
「百威」在瓶身標示「America」,然而其實際是在中國生產。「雪山」啤酒直接在瓶身標示「美國知名品牌」,但同樣為中國製造。
屬於日本麒麟集團的「麒麟 Bar」,「Kirin」商標的日系品牌印象深植人心。但實際上「麒麟 Bar」亦是在中國製造。而「可樂娜」,則在瓶身以西班牙文包裝瓶身,並在商品資訊強調「註冊地:墨西哥」,實際上,產地同樣來自中國。
2024 年年底,民進黨立委徐富癸、郭國文和鍾佳濱等人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會中抨擊中國製啤酒刻意用本土包裝或偽裝為國際品牌,讓消費者誤信產地為台灣或他國,違反《菸酒管理法》規定。
《菸酒管理法》第 32 條第 5 項規定:酒之容器與其外包裝之標示及說明書,不得有不實或使人誤信之情事,亦不得利用翻譯用語或同類、同型、同風格或相仿等其他類似標示或補充說明係產自其他地理來源。其已正確標示實際原產地者,亦同。
對此,財政部於今年 4 月 30 日發布函釋,自 2026 年元旦起,進口酒品若在包裝上標示與實際產地無關的地名,而且字體大於原產地標示,又與品牌、商標無關,將可能因違反《菸酒管理法》而受罰。
(楊貴智截圖,來源:財政部)
財政部新規指出,《菸酒管理法》第 32 條第 5 項所稱的「使人誤信之情事」,不僅包含虛假標示,也包括容器或外包裝上的文字設計。換言之,未來啤酒業者如在瓶身使用非實際產地地名,而該地名字體明顯大於正式標示的原產地名稱,將被認定為足以誤導消費者,將面臨 3 萬元以上 50 萬元以下罰鍰,並通知其限期回收改正。
中國政策大力支持,台灣首當其衝
由台灣菸酒、海尼根台灣、臺虎精釀等本土釀酒商組成的「台灣釀酒商協會」質疑,即便中國製啤酒零售價格,表面上與台製啤酒相當,但中國製啤酒因成本較低,進而取得更大獲利空間,享有不對等的價格競爭優勢,對台灣本地釀酒產業構成明顯不公平的市場壓力。
在眾多政策的加持下,福建成為中國啤酒出口總值最高的省份,而台灣成爲其最大出口市場。事實上,查詢中國海關總署數據,台灣也是全中國最大啤酒出口國。但諷刺的是,中國近年以台灣產啤酒未標示「中國台灣」為 由,認定資訊不完整,禁止輸入中國,致使雙方啤酒商品的貿易逆差近1200倍 。
(截圖:楊貴智,圖片來源:中國海關總署海關統計數據在線查詢平台)
根據財政部資料計算,目前每 3 瓶啤酒中,就有 1 瓶來自中國。民進黨立委郭國文指出,地方造勢活動與攤販場合中,中國製啤酒已經無所不在,然而多數消費者並不知情其來源。
台灣釀酒商協會則指控,中國政府透過密集補貼及產業扶植,由國家主導產業擴張,讓中國製啤酒取得進入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在價格與產量上壓制其他國家的啤酒廠商,取得不公平競爭優勢。
在中央層級方面,中國酒業協會發布《「十四五」酒業發展指導意見》,反映政府對於酒類產業具體的發展目標。指導意見明確提到,中國啤酒產業以 2025 年產量達 3,800 萬公秉、銷售收入達人民幣2,400億元為目標,同時將原料國產化、品牌國際化與綠色製造列為政策推動重點。
地方對啤酒產業的扶植更是不遺餘力,從主要產地即可窺見端倪。
(截圖:楊貴智,圖片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莆田市政府 2020 年頒布《促進食品產業轉型升級七項措施》,將啤酒列為優先產業,不僅祭出高達 200 萬元人民幣的資金補貼、白名單企業享最高 1000 萬元擔保貸款等多項誘因,更直接表明以「百威雪津」作為核心企業,積極打造完整的產 業聚落,目標建立全球級的啤酒製造基地。
本文提及的「百威」、「雪山」、「可樂娜」等中國啤酒品牌,均生產於福建莆田。這並非巧合,而是中國政府政策導向的結果。
據百威亞太 2023 年公開財報顯示,其政府補助及獎勵收益高達 5,900 萬美元,相當於新台幣約 18 億元,該財報表示,補助及獎勵主要由地方政府根據百威亞太的經營及發展給予。莆田市涵江區人民政府網站也顯示,該市政府曾以技術改造設備補助等名義,提供百威雪津啤酒廠超過 300 萬人民幣的補助金額,折合新台幣超過 1,300 萬元。
(截圖:楊貴智,圖片來源:莆田市涵江區人民政府網站)
進口「百威」、「雪山」及「可樂娜」等品牌的南聯公司,以反傾銷調查正在進行為由,表示對本報導不便提出回應。
反傾銷大戰開打:經濟部初判中國啤酒構成台灣產業損害
對此,釀酒商協會已針對中國製啤酒,透過政策干預壓低生產成本等方式,進而以低價出口「傾銷」至台灣的情況,向財政部關務署、經濟部國貿署提出反傾銷調查。
所謂傾銷,是指一國出口產品的價格,低於正常售價,甚至低於生產成本,藉此在他國市場打擊當地競爭者,造成產業損害。
因傾銷隱含外國廠商削價競爭以逼迫本土對手退出,藉此取得價格主導權的疑慮,美國在 1921 年就制定《反傾銷法》,隨後透過國際貿易體系,將該制度推廣成為國際法。
現行 WTO 規定下,「傾銷」只需證明出口價格低於本國市場價格即可成立,並不要求舉證出口國企業具備掠奪市 場或惡意競爭的主觀動機。換言之,傾銷的認定標準側重於客觀價格差距,而非出口行為背後的經濟或政治意圖。
因此,即使中國啤酒遭指控傾銷,調查程序著重於價格事實與對本國產業的實質影響,而不會去討論其是否存在特定經濟或政治目的。相關的討論,需要其他證據支撐。
今(2025)年 4 月 28 日,經濟部調查初步認定,從 2021 年至 2024 年期間,中國大陸產製的啤酒進口量逐年攀升,其進口價持續低於台灣國產啤酒的內銷售價,形成明顯的低價競爭態勢。中國啤酒則藉由國際品牌優勢,並搭配折扣、贈品等促銷手段進行市場推廣,推升銷售量與市占率。
調查進一步發現,2022 至 2023 年。國內啤酒需求增加,國產啤酒的內銷量卻出現下滑,市場占有率同步下跌。2024 年,國內啤酒需求下滑,國產啤酒為因應成本調漲售價,卻無力對抗大量低價中國進口啤酒的衝擊,銷量與市占再度大幅流失。
經濟部認為,國內啤酒產業產能利用率、營業利益、投資報酬率等重要產銷指標均呈現下降趨勢,認定有合理跡象顯示,自中國大陸傾銷進口之啤酒,已對國內產業造成實質損害。
不過該調查只是初步結論,後續是否會實際開徵反傾銷稅,仍須財政部完成傾銷調查,以及經濟部完成最後認定,才會有所定論。
中國產品傾銷全球:啤酒只是縮影,制度競爭才是戰場
中國產品傾銷問題並非台灣獨有。前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總代表鄧振中指出,中國長期以來傾銷案例頻傳,全球多國針對中國出口產品如鋼鐵、化工、太陽能板等,都曾開徵反傾銷稅。根據 WTO 統計,中國是全球遭受反傾銷控訴次數最多的國家。
鄧認為原因在於,正是中國特殊的經濟體制。國家高度介入產業發展,不僅以補貼、政策支持協助企業擴張產能,更以計畫經濟吸收虧損,讓產能遠超國內需求,剩餘產量便以極低價格傾銷到全球市場,對各國本地產業造成巨大衝擊。這樣的產業政策,與市場經濟國家強調公平競爭、產業自主發展,形成根本差異。
本站查詢公開資料發現,麒麟啤酒位於廣東珠海之工廠,也曾列名於2017年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專項資金補助名單,補助項目為設備技術改造,金額為人民幣81萬元。此補助雖非針對啤酒產業,但仍能反映出,中國政府對企業普遍提供資金支持之現象。
台灣麒麟回應本站指出,該公司於中國為日資企業,技術及資金均由日本提供,未獲得中國政府任何扶植啤酒產業的補助。台灣麒麟強調,麒麟近年積極投入開發符合台灣消費者期待的產品,能夠在台灣市場取得成長,主要歸功於產品研發及市場回饋,並表示沒有不公平競爭情形。
中經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更提醒,中國政府不僅透過國有企業進入市場,對民營企業也採取高強度監控,讓民營企業配合政府的需求運作。
王國臣舉例,中國規定企業內只要有三名共產黨員,就必須成立黨組織,董事會中也需有一定比例黨員參與。王舉例,河南富士康爆發員工自殺爭議時,出面發言的並非董事長或廠長,而是富士康的黨委書記。即便是外資企業,如上海迪士尼,也須設立黨支部,配合中國政府政策運作。
這導致任何在中國經營的外資企業,重大決策必然受到共產黨參與與影響。背後原因在於,中共長期以來對現代企業始終抱持不信任態度。
近年來全球供應鏈發生移轉,許多外資都移到中國以外的國家,甚至倡議「民主供應鏈」。
因此,啤酒傾銷爭議表面上是進出口價格的競爭、品牌行銷的較量,實質上卻反映出台灣與全球共同面對的挑戰:在全球貿易體系中,如何回應中國體制帶來的結構性扭曲,並透過反傾銷等制度工具,守住產業安全與公平競爭的底線。
文字|楊貴智 製圖|林晏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