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玟嶸
2023-03-02發佈
2023-03-01更新
影評《悲情城市》:悲傷的底色,漢奸的標籤,失語又徬徨的臺灣人|人文思想

「悲情」不只是戲中情緒,我們或可從「漢奸」這個規定在臺灣的變化,稍稍窺見當時台灣人的處境。
「反正法律是他們設的,隨便他們翻起翻落,咱本島人最可憐,一下日本人,一下中國人,眾人吃、眾人騎,沒人疼。」
電影中,陳松勇飾演的林文雄,對時局如此表達他的看法。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無條件投降,臺灣人面對此一歷史時刻,多數其實並無心理準備;日本官方的報告書指出:臺灣民眾大多「一時呆然、不知所措」(註)。
林文雄對於身分的困惑憤恨,以及梁朝偉飾演的老四林文清,其聾啞的狀態暗示對命運的失語,正是《悲情城市》何以悲情的描寫。而「悲情」不只是戲中情緒,我們或可從「漢奸」這個規定在臺灣的變化,稍稍窺見當時台灣人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