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菸禁令襲來!又有什麼菸不能抽了?](https://images.ctfassets.net/3jfbqsyeg8et/4xFajh7G3w1OY6GMtnZlNQ/aab6e719c9c7bc72b1b06f457d62675a/Logo-______-______.png?w=88&h=88&q=100&fm=png)
法白作者
2025-02-06發佈
2025-02-07更新
加味菸禁令襲來!又有什麼菸不能抽了?
![加味菸禁令襲來!又有什麼菸不能抽了?](https://images.ctfassets.net/3jfbqsyeg8et/5m8CMqiUViqq2nchhOiBl3/68b77969331410effd14504e06690b24/截圖_2025-02-05_下午6.32.48.png?w=720&h=1280&q=100&fm=png)
思考本次加味菸禁令的重要目的,亦即隔絕青少年吸菸的機率,並同時考量潛在的交易地下化與稅收減少等負面影響,採取漸進式禁止的手段,並同步觀察市場變化、積極評估成效,才是較為適宜的規範方式。 若從前述比例原則來看,選擇以禁止涼菸來作為限制手段,會較符合「手段帶來的損害」未與「達成目標的利益」顯失均衡的情況。
加味菸禁令襲來!又有什麼菸不能抽了?
於 2023 年 1 月 12 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的新版菸害防制法,修法至今已屆滿兩週年,許多修正規範已於同年 3 月 22 日正式上路,例如全面禁止電子煙、吸菸年齡自 18 歲提高至 20 歲以及擴大禁菸場所等。
不過至今仍有條文的狀態未明,其中就包含在近日引起熱烈討論的「加味菸禁令」。新版菸害防制法第 10 條雖然已新增授權中央主管機關訂定禁止菸品使用之添加物規定,但究竟是哪些加味菸將被禁止,政府尚未拍板定案。
但什麼是「加味菸?」
加味菸是什麼?為什麼政府要有「加味菸禁令」?
政府認為,加味菸是指在菸草產品中添加各種香料或添加物,以降低菸品的嗆辣感,提升其適口性,藉此吸引未曾抽過菸或剛開始抽菸的族群使用。這些添加物通常包括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口味。
為什麼要禁止?政府的考量主要有兩點。
第一:保護青少年健康,加味菸的口感通常比傳統菸品更順口,因此更容易讓青少年產生興趣、開始嘗試,甚至最終養成習慣。政府希望透過這項禁令,減少菸品對年輕人的吸引力,避免他們過早接觸尼古丁。
第二:降低吸菸率,許多人因為加味菸的風味而選擇開始吸菸,或是因為風味較溫和而難以戒除。如果減少這類菸品的供應,理論上可以降低吸菸的整體吸引力,進一步幫助更多人戒菸,或是根本不開始吸菸。
因此衛福部便依據新版菸害防制法第 10 條,於 2023 年 3 月 20 日公布預告草案,計畫禁止菸品使用花香、果香、巧克力和薄荷口味的添 加物。於此草案中,針對添加物的的規範方式是「列舉風味」,也就是直接禁止特定類型的香氣。
然而,歷時一年多後,衛福部於 2024 年 8 月 8 日進行第二次草案預告時,調整策略,明確列出 27 種菸品禁止使用的添加物,例如麥芽醇(maltol)、薄荷醇(menthol)等,並包含這 27 種添加物的同分異構物。
根據目前的規劃,政府設定了 18 個月過渡期,讓業者有時間調整產品,以符合新法規的要求。
本次政策的調整,可看出在控菸政策上的態度轉變,從「限制特定風味」轉為「限制特定物質」,並試圖以更明確的標準來達成公共健康目標。
但這會產生兩個問題,第一,禁止加味菸真的可以解決問題嗎?第二,轉為「限制特定物質」能更精準地解決問題嗎?
「加味菸禁令」引發熱議,1.3 萬則意見湧入
政府宣布「加味菸禁令」後,社會各界反應相當熱烈。根據統計,政府在兩次的草案預告期間皆收到逾萬則意見,顯示這項政策影響範圍廣泛,涉及的不只是吸菸者,還包括業者、店家與在乎公共健康的倡議者。
在熱烈的討論之中,正反雙方有著不同的理由。
支持禁令的理由中,有許多人認為,加味菸的風味讓青少年更容易接受菸品,進而養成吸菸習慣。如果禁止這些添加物,能有效降低青少年吸菸率,減少下一代成癮的可能性。
再來,有支持者認為,政府有責任推動更積極的菸害防制政策,以保護公共健康。菸品本來就對人體有害,限制加味菸,是減少吸菸人口的合理手段。
但另一方面,也有對本次禁令表示擔憂者認為,禁令可能帶來反效果。
有人擔心,黑市交易會因此增長,反而導致非法菸品氾濫,使政府更難監管。與其讓市 場失控,不如維持合法供應,並透過稅收與規範來管理,也才能支持國家相關社福政策的推動。
還有不少人認為,政府不該過度干預個人選擇,吸菸是個人自由,加味菸只是其中一種選擇,倘若它對身體的危害較其他菸品並沒有更嚴重時,政府應該透過加註健康警示語等作為管制手段,而不是直接禁止。
因此,回歸菸害防制法的規範目的,為釐清禁止添加物的禁令可否讓青少年減少吸菸,或能否降低吸菸率,需要進一步透過調查與研究探討。
法律白話文運動於2023年菸害防制法修正案發布前後,即開始透過線上及線下等不同方式與社會進行菸防議題對話,本次更委託第三方足具公信力的國際市場調研機構進行「加味菸禁令消費者反應研究」,針對 1,068 位符合法定合法吸菸年齡21歲至64歲的吸菸者進行調查,希望透過本次研究及過往菸害防制法的研究交互比較,進一步瞭解吸菸者對於此草案公告後的認知、產生的行為與轉換策略等,讓大眾能夠推估法案施行後的影響。
「加味菸禁令」能減少青少年或年輕族群吸菸嗎?數據可能不這麼認為。
依據本次「加味菸禁令消費者反應研究」的結果發現,加味菸吸菸者的第一次抽菸動機及目前就選擇菸品上,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是「同儕」、「價格合理」及「好奇心」,尤其是21-29歲年輕族群更多是嘗試以抽菸作為抒發壓力的方式,而不是因為受特定的風味所吸引。
除此之外,衛福部國健署的「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結果」亦顯示,青少年開始吸菸的前三大原因並非「口味」,而是同 儕影響、好奇心、壓力紓解等因素驅使。
因此,就算沒有加味菸,青少年還是可能因為其他因素接觸菸品。
依照研究數據顯示,有三個關鍵因素:
- 同儕影響
如果身邊的朋友或家人吸菸,青少年開始吸菸的機率就會大幅上升。這是一種社交影響力,特別是在學校或團體活動中更為明顯。
- 好奇心驅使
有些青少年只是單純「想試試看」,而不是特別在意菸品的味道。他們可能覺得吸菸是一種「成熟」的象徵,或者只是因為身邊有人在抽,想知道是什麼感覺。並且課業壓力、家庭問題、人際關係困擾……這些都是青少年常見的壓力來源。有些人會透過吸菸來放鬆心情,當作紓壓的手段。
- 菸品的可及性
如果菸品取得容易,青少年嘗試吸菸的機率就會上升。相反地,若菸價高、購買受限,則能有效降低吸菸率。
所以問題來了,禁止加味菸,真的有用嗎?
如果政府的目標是減少青少年吸菸,那「禁止加味菸」真的能發揮關鍵作用嗎?從數據來看,答案可能不樂觀。青少年吸菸的主要驅動因素是社交影響、壓力、可及性,而非單純的「口味吸引力」。
即使在 21 - 29歲的年輕族群中,香菸的特殊風味也並非是導致吸菸的主要誘因。因此,禁令未必能有效降低青少年吸菸率。換句話說,就算採取第二次預告內容禁止菸品使用27種添加物,這些根本原因仍然存在,青少年仍可能選擇其他仍倖存於市場上的菸品。因此,與其禁止加味菸,更好的做法是進行其他有效的防制手段。
例如限制販售管道,確保未成年人更難購買菸品,以及加強教育宣導,讓青少年理解吸菸的危害,而不是等他們接觸後才來 補救。「加味菸禁令」看似是減少青少年吸菸的積極手段,但從數據來看,它可能無法有效解決問題的核心。如果政府真的希望降低青少年吸菸率,重點應該放在社交影響、壓力管理、菸品可及性等關鍵因素,而不只是禁止某些口味的添加物。
畢竟真正的問題,可能不是加味菸,而是青少年為什麼會吸菸。
從比例原則來看禁止加味菸後的可能結果?
除了禁令未必能有效降低青少年吸菸率外,禁止27種添加物的規範方式,亦伴隨著風險與負面影響。
當法規對於人民的權利與自由進行限制時,須考量比例原則,以避免對於人民造成過度的限制,其中需包含去考量限制的方式是否能夠有助於目的達成、是否選擇對於權利侵害程度最小的手段,以及評估限制造成的損害有沒有與希望達到的目的顯失均衡。
根據「加味菸禁令消費者反應研究」研究顯示的結果,禁止27種添加物的「加味菸禁令」,很可能無法達成希望減少青少年吸菸的目的。
依照研究顯示,在禁止27種添加物的情境下,逾四成吸菸者表示,他們會考慮透過非法管道取得菸品,特別是 21 - 29 歲的年輕族群,此結果與先前全面禁止電子煙時,被提出擔心交易「黑市化」的風險相同。若產生此結果,這將使政府更難以監管菸品市場,甚至可能導致違法交易增加,例如透過境外管道購買、改抽替代尼古丁非法產品(如含風味的電子煙或加熱菸)、購買可添加風味的配件、透過網路、夜市、攤販等非法管道購買等。從美國國務院等機構的報告中也可看出,禁止加味菸可能大幅增加非法貿易。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結果也顯示,在禁止 27 種添加物(限制特定物質)、禁止加味菸(限制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風味)的兩種情境下,選擇改抽替代尼古丁非法產品(如含風味的電子煙或加熱菸)是加味菸吸菸者最常考慮的非法行動。然而,這些非法產品的健康影響評估仍未完全確定,也可能造成新的健康問題和社會成本,如近期衍生為社會安全事件的「喪屍煙彈」問題,即是因為行為人使用了違法混合各式口味與依託咪酯等毒品的電子煙煙油所引起的案件。
另一方面,禁止27種添加物的禁令會造成的損害,在稅收上也可能對於國家社福政策的經費造成大幅影響。本次研究也顯示,在禁止 27 種添加物情境下,吸菸者將因禁令而轉為透過非法管道滿足需求。倘若吸菸者減少購買合法菸品,政府將面臨菸稅與菸捐的損失,但菸稅與菸捐是政府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用於支持長照、健保、罕病醫療及癌症防治等國家重要社會福利政策的推動。根據 2023 年的數據,菸稅與菸捐收入逾新台幣 700 億元,佔政府總稅收 2% 以上。若稅收減少,這些社福政策將面臨更大的經費短絀壓力。
此一研究結果凸顯不周全的加味菸禁令施行,除會增加尼古丁產品控管的難度及成本外,更可能對吸菸者、社會、國家財政及社福政策造成廣泛的影響。
漸進式的禁用策略較禁止27種添加物更為適宜
從前述研究結果來思考本次加味菸禁令的重要目的,亦即隔絕青少年吸菸的機率,並同時考量潛在的交易地下化與稅收減少等負面影響,採取漸進式禁止的手段,並同步觀察市場變化、積極評估成效,才是較為適宜的規範方式。
舉例而言,研究結果顯示,在禁止 27 種添加物的情境下,有 41 %的加味菸吸菸者會轉向非法管道,相較之下,在禁止加味菸(限制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風味)的情境下,轉為使用非法產品的加味菸吸菸者比例可下降4%,而在涼味禁用的情境下,可將轉向非法管道的加味菸吸菸者比例顯著地降低至24%(相較禁止27種添加物情境,減少約17%)。
此外,研究亦顯示,逾九成的一般香菸(菸草原味)使用者認為自己使用的菸品沒有任何風味。然而若採取禁止27種添加物,將殃及菸草原味的一般菸品,使得部分一般菸品也遭禁制。
若從前述比例原則來看,選擇以禁止涼菸來作為限制手段,會較符合「手段帶來的損害」未與「達成目標的利益」顯失均衡的情況。
菸畢竟確實是一個影響人民健康重大的產品,因此在管制上需要比較謹慎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在制定「菸品禁止使用添加物」政策時,或許政府應更廣泛聽取社會意見,並參考市場研究及國際經驗,確保政策的有效性。單純的禁止特定產品是否必定帶來原先設想的好處,或許有時候是打上問號的。
且如前所述的,如果真的要杜絕青少年吸菸,或許應該好好思考有效策略到底是什麼?禁止加味菸是否是一個好手段?若要禁止加味菸,則何種禁止範圍與方式才是較佳作法?國際間的評估是否也是這樣?或許我們應該都要再想想。
畢竟唯有透過多方考量和周全規劃,才能制定真正有效的菸害防制政策。
*警語:吸菸有害健康
希望跟大家一起討論各種公共政策,一起促成環境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