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社宅,為何租金卻難以負擔?內政部的算法哪有問題?|生活日常

廖庭輝

2024-04-18發佈

2024-04-17更新

明明是社宅,為何租金卻難以負擔?內政部的算法哪有問題?|生活日常

明明是社宅,為何租金卻難以負擔?內政部的算法哪有問題?|生活日常
quotationmark image

本文將從基本概念介紹,並一一回覆內政部的說法!

quotationmark image

租金,要讓多數人能負擔,是各國社會住宅的核心價值。這點通常會以「承租者家戶所得」的一定比例(如 30%)為原則來計算。

因此,2021 年,在社會住宅聯盟(下稱住盟)倡議與跨黨派立委支持下,成功修正《住宅法》第 25 條,明訂「中央主管機關應斟酌承租者所得狀況、負擔能力及市場行情,訂定分級收費原則」,且於修法附帶決議,要求「訂定租金之收費基準,應考量承租者收入上限」。

但在拖延二年半後,內政部卻無視地方現實與民間反對,強行通過「身分別市價打折」的分級收費原則,並宣布將由今年 7 月開始上路。

住盟認為,此方案不符當時的修法意旨,且違背社宅「租金可負擔」原則,於今(2024)年 3 月 19 日至行政院前抗議,內政部亦發布新聞稿回擊。

要弄懂這起爭議,就要從制度的原委說起。

為何社會住宅要「分級收租金」?

社會住宅的源起,多始於打造「社會安全網」的目的;透過住宅資源的供給,讓經濟與社會弱勢群體,也能享有居住保障。因此,讓他們「住得起」便是關鍵,遂衍生出「租金可負擔」此一核心原則。

據此,各國社宅租金的計價,皆以「收入」做為衡量標準,分成不同收費級距;而「身分」則是作為入住社宅的優先性考量,讓特定更需要社宅的群體能盡快(更有機會)入住到社宅。

住盟目前已成功遊說台北市(2018)、桃園市(2020)採取「依收入計算租金」,並於 2021 年修正《住宅法》,新北市於後續則採兼容「收入與身分」的作法(2024),目前各地社宅租金計算方式如下圖所示。

表格一

反之,目前內政部的規劃,則是希望以「身分」直接作為租金設算標準。然就本文立場,我們反對用「身分」設算租金,因為其有無法忽視的缺陷。

首先,如前所述,「租金可負擔」是社宅的核心價值,其負擔能力也與住戶收入直接連動;但若依照「身份」而非「收入」計算租金,則會出現不同所得,繳相同租金的「垂直不公」,對低薪青年與邊緣弱勢(註二)衝擊最大,這也是民間強烈反對用「身分別」來分級收費的最大理由之一(請見下圖舉例)。

表格二

第二,採身分市價打折,也會出現不同縣市社宅因市場租金落差過大的「水平不公」(註三);再者,若將社宅租金與「市價」掛勾,在租金指數連續上漲 30 個月,已創 1981 年以來歷史新高的前提下,社宅租金也會同步水漲船高,傷害社宅「可負擔」的核心價值。

來看看內政部的回應

既然「收入設算」為國際標準,且「身分設算」會有上述嚴重問題,那麼為什麼內政部仍堅持採用後者呢?在前述住盟抗議結束後,內政部的回應新聞稿中,其癥結便在「過度補貼」,或稱為「假窮人問題」。

內政部表示,因報稅所得資料不完整,以台北市為例,會發現:當用收入來換算租金,「在 25 處社宅的當中,有 73.9% 的社宅承租戶,其報稅所得居然低於中低收入戶標準」,但「其中僅約 15% 是經過社會局認定的低收入或中低收入戶」。

內政部言下之意,由於無法精準透過財稅資料認定收入,若以此設算租金,將造成「補貼對象及強度誤判」,也就是會對「假窮人」過度補貼,不適合擴大應用。若改採取社會局嚴格認定的低收入或中低收入戶等「身分設算」,就不會有過度補貼的問題,更符合創立社宅的初衷。

固然,「財稅資料不準確」是客觀存在的問題──台灣普遍存在不會被財稅機關發現的收入,造成「帳面收入極低,實際上卻頗為富有」的狀況。

但同樣的,台灣認定低收入或中低收入戶的標準,也被公認相當嚴苛(從寬認定財產規模,並在一定條件下虛擬未取得的收入),造成貧窮人口極度低估。

依照 2023 年第四季的資料,台灣「低收入或中低收入」人口僅佔總人口 2.4%;相對的,鄰近國家日、韓的貧窮人口則約為 15%。如此差距,頗值玩味。

因此,許多「未取得低收入或中低收入戶的邊緣弱勢」,並不是所謂的「假窮人」,而是在《社會救助法》的苛刻規定下,明明收入極低卻無法受到幫助的受害者。

其次,內政部明知財稅資料不夠準確,卻於修法迄今的二年半之間,從不思研議積極查核的配套機制,最後卻選擇強行通過「身分設算」的粗糙作法,也讓人無法接受。

如香港的社會住宅審查就極為嚴格,除審查民眾報稅所得外,還包括股息、利息、親友資助、車輛、存款等諸多項目;但審查後若發現民眾收入確實較低,則就依此收入大方給予補貼,以幫助貧窮民眾入住社宅。

折衷採「雙軌制」,混亂且不符修法意旨

在住盟抗議後的隔天,立法院便有許多委員針對此事進行質詢。內政部部長林右昌表示,社宅租金可尊重各地方政府,兼採「收入或身份」計算的「雙軌制」,並表示內政部方案僅為租金「天花板」,不會因此讓社宅租金提高。

這樣的折衷說法,在過去二年半間,於花敬群次長強勢主導的討論中均不存在。貌似「平衡」的雙軌制背後,由於仍接受「身分設算」,仍不符合 2021 年《住宅法》第 25 條及其附帶決議用「收入設算」的修法意旨。

且若讓台灣各地各行其是,當年又何需修法?

更嚴重的是,隨著中央社宅於今年陸續完工,未來若採取「雙軌制」──台北市自行興辦的社宅採「收入設算」,而中央蓋在台北市的社宅則用「身分設算」──對大部分民眾而言,都是「政府」興辦的社宅,兩邊社宅的租金算法卻完全不同,將會陷入大範圍的混亂,這也是住盟從 2022 年一再示警的「一市兩制」危機。

因此,近期我們將與立委合作舉辦「社會住宅租金分級公聽會」,廣邀各地方政府、專家學者、民間團體代表參與發聲。衷心期盼內政部應懸崖勒馬,誠實尊重法律、尊重現實、更應該尊重廣大國民對社會住宅的殷切期盼,盡速配合修法意旨,制訂「收入分級租金原則」!

【本文作者】

廖庭輝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現任社會住宅推動聯盟與OURs都市改革組織合聘政策研究員,臺北市政府住宅審議會第三屆委員。近年推動了《住宅法》、「實價登錄2.0」等修法倡議,是住宅運動政策倡議路線的實際參與者。

【本文核稿】

網站主編,王鼎棫

註一:新北市採「收入為主,身分為輔」的計價方式。其中更便宜的「第1階」與「第2階」租金,除考量收入外,另需具備《住宅法》第四條之經濟或社會弱勢身分。

註二:收入極低卻因為各種理由無法取得正式弱勢身分的民眾

註三:依 2022 年國家住都中心委託業者調查之市價租金,定義為「屋齡十年至四十年之二房型出租住宅每坪租金中位數」。

註四:「台北市萬華區」每坪市價租金為 1,110 元,而「桃園市八德區」每坪市價租金為520元。

*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大小事看這就對了。

【知識新聞的力量】

我們堅持為所有人免費提供內容,因為我們深知,閱讀新聞的機會,不應有任何門檻,尤其是當人權議題備受矚目的時候,這常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然而,如果您有能力,《法律白話文運動》提供高品質的解釋報導,是推廣法律及人權思想的重要力量,每個月不到100元,我們就能在「官網」、「Facebook」、「Instagram」、「Twitter」、「Line Voom」、「Podcast」、「Reels」、「TikToks」、「實體活動」上發佈,沒有比這個更划算的選擇了。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vertical logo

專注打造台灣法律文化的垂直媒體。

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社群媒體

文章投稿,請洽

editor@plainlaw.me

授權與商業合作,請洽

business@plainlaw.me

聯絡客服,請洽

support@plainlaw.me

未經同意,不得擅自利用本站內容。

Copyright © 2024 Plain Law Move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