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冠瑋
2023-12-12發佈
生成式 AI 的法律迷霧:ChatGPT 好方便,但相關風險你知道嗎?|智財科技
好用歸好用,歐盟近期開始思考對 AI 工具的管制。如此方便的科技,為何也需要法律的枷鎖?
延續著 2022 年人們對於 ChatGPT 的狂熱,請機器人產生文件、讓 AI 幫你生成圖片,成為了越來越多人的日常經驗。但一向走在 AI 科技監管領頭羊地位的歐盟,也開始思考對於這些 AI 工具的管制。
等等,如此方便的科技,為何也需要法律的枷鎖?
科技在走,談法律太早嗎?
2022 年起,生成式AI(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從,站在了科技發展的聚光燈下,群眾為之喝采。
人們稱讚著 OpenAI 的聊天機器人 ChatGPT 多麽聰明,能回答各式各樣的問題、甚至某程度取代許多文字工作者,並且驚艷於使用 DALL-E 2 或 Stable Diffusion 等工具所獲得的圖像。
生成式 AI 指的是,它能經由既有的資料訓練後,自行創建和合成資料;也就是說,它有所「生成」,而不只是進行分析判斷。生成式 AI 可使用圖像、聲音、文字或 Code 為基礎,輸出圖、文、甚至藝術作品。而其應用領域持續拓展中,除了能產出一些較為簡易的法律文書、充當初級的工程師,更在教育、醫療、行銷、金融、通信、遊戲等各種領域,有著持續發展的潛力。
例如醫療方面,使用病人的疾病史和其他指標,即可客製化個人的治療方案;金融方面,也能用來檢測異常和詐欺交易等行為。相關的應用發展可以說是欣欣向榮。
正當那些應用激起了人們的讚嘆與熱情,「要監管」的聲音也不絕於耳,聽起來是多麼令人掃興 ──法律又要染指、扼殺科技進步了嗎?
但就像所有的科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生成式 AI 工具可以在幾秒之內產生人們需要的文本與圖像,省下大量勞力、促進特定產業與公益,使人們生活更加便利,卻也可以快速創造虛假訊息、仇恨性言論,或是產生詐騙用的「深度偽造(Deep Fake)」圖像。
數據也同樣指出,2022 年世界上的網路攻擊增加了 38%,在生成式 AI 越來越普遍的前提下,可能呈現指數成長。
甚至,誠如各種機器學習所面對的偏見問題,生成式 AI 的應用也不例外。像是大型企業在招聘員工的流程中,運用特定模型已經相當常見,但如瑞士 Algorithm Watch 的調查報導表示鮮少大公司願意說明他們聘用流程使用的演算法──但他們確實使用了演算法做出某些判斷,那怎麼知道自己的結論,是不是被「有偏見」的模型給過濾掉了呢?
創新需要自由的空間,但常常出了問題,以後才發現無法可管、求助無門;隨著科技進步,法律風險的評估,實為重要任務。
生成式 AI 可能產生何種法律爭議?
首先,最直觀也最常見的,是智慧財產權糾紛。舉例而言,著名的 Stable Diffusion 是根據文本產生圖像的生成模型,只要輸入文字就可以產生相應的圖片。
然而在 2023 年 1 月,許多藝術家串連對 Stability Al、DeviantArt 和 Midjourney 提起訴訟,認為 Stable Diffusion 這樣的繪畫 AI 是「21世紀的大型拼貼工具」,侵害了藝術家們的權利。
儘管 Stable Diffusion 被指認為大型拼貼工具的說法馬上就被網友反駁,認為這對科技有所誤解、違反根本的事實,但關於藝術家的同意與授權、或補償機制的爭議,也實在不得不面對。
有人是這樣形容的:生成式 AI 將打開潘朵拉的訴訟盒子,如果機制無法面對餵給模型的資料從何而來、模型產出對原始資料持有者之間,將有何連結又會有什麼回饋等問題,這類型的爭議將持續發生。
確實,也已經有人對 OpenAI、Microsoft 和 Github 提起集體訴訟,認為 Github 的 Code 生成器 Copilot 侵犯了智慧財產權,因為它立基的資料庫,經過了全世界無數人的編寫與調整──儘管這些編寫者認同開源的理念,Copilot 所生成的 Code 卻很可能運用於商業營利,但原作者群卻沒有任何相應的承認或補償機制。
此外,問題也不止步於創作者們。學校裡使用 ChatGPT 生成報告與論文的問題,也讓教育機構感到擔憂,這樣是抄襲嗎?或者違反了什麼學術倫理?
而生成式 AI 輸出內容究竟怎麼樣算「合法使用」?除了智慧財產權的問題,這些輸出內容本身也可能是虛假訊息、深度偽造、詐騙郵件、釣魚式攻擊等。如何杜絕惡意用戶?需要怎樣的規則?這都不是容易的挑戰(註一)。
歐盟的監管計畫是什麼?
確實,在初步的盤點下,已經發現生成式 AI 可能帶來的眾多問題。但法律該如何緩解?
誠如大家所知,歐盟在立法監管科技方面,一直走在非常前端(例如涉及個人資料保護的 GDPR),近年也不斷推出與 AI 與數位科技相關的法律草案,如《歐盟人工智慧法》便預計要在 2023 年上路。
這部 法律對全世界的 AI 監管將有重要影響,而其中也計劃對生成式 AI 加以規範。歐盟稱呼生成式 AI 為「通用目的 AI(general-purpose AI)」,因為它們可以被用以生成各式內容。
歐盟預計監管的重點放在「透明」。AI 公司對於他們使用的模型通常保密到家,但《歐盟人工智慧法》將要求公司們,對於這些模型多加說明。如果公司想在歐盟銷售或使用 AI 產品,但不遵守這些透明化的義務,可能就會面臨最高全球總營業額 6% 的罰款。
儘管法案尚未定案,關於具體監管的方式、甚至監管的公司範圍也都還在激烈爭辯中(註二),但這種監管機構對於透明度以及可問責性的追求,被認為可以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一個科技更加負責而尊重個人權利的時代。
狂歡與警覺之間,仍沒有答案
在搜尋引擎隨意輸入有關「生成式 AI」的關鍵字,可以發現人們對此狂熱正在「穩定擴散」,範圍擴及各種產業;但也有警鐘響起,因為相關科技已經被應用於網路詐騙、散播偽造照片等惡意行為。
然而,可以對應的法律救濟管道或是監管制度,仍然在一片迷霧之中,尚待走出一片天。可以肯定的是,如何調和科技的持續進步,為人們帶來更好的生活,並同時防範隨之而來的風險,是享受便利之虞,需要持續思考的問題——或許這是一個詢問 ChatGPT 也會得到的答案。
那麼,讀者們又怎麼能肯定,這篇文章不是由生成式 AI 所撰寫的呢?
【本文作者】
陳冠瑋
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律系博士生,台大法律系學碩士。曾任日本 東京大學特別研究員。
【本文核稿】
網站主編,王鼎棫
註一:另一個爭議是關於生成式 AI 可能產生的「取代」問題。以法律工作而言,如果詢問 ChatGPT 是否可以進行法律諮詢工作,他目前會回答,機器人的主要功能在於協助、簡化特定任務,但難以取代律師的工作。儘管如此,哪些權限需要由人類完成,哪些可以交給機器?責任如何分配?而客戶面對自身法律風險時,能對 AI 律師有多少「信任」而將賭注交由機器,也是需要考慮的重點。深入討論,請參法白文章《聊天機器人ChatGPT 可以取代律師嗎?》。
註二:就有報導指出,人們對於歐盟即將制定的《歐盟人工智慧法(EU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可能扼殺產業新創與歐盟市場的競爭力越來越感到悲觀。
*本頻道「智財科技」,分享江湖在走,科技要懂,法律在 這裡扮演什麼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