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最後的貴族──日本皇室典故、生活、存廢爭議大解析|國際瞭望

賴宜欣

2023-02-22發佈

東亞最後的貴族──日本皇室典故、生活、存廢爭議大解析|國際瞭望

東亞最後的貴族──日本皇室典故、生活、存廢爭議大解析|國際瞭望
quotationmark image

提到世界上還存有皇室的國家,除了西方最著名的英國,而在東方,第一個浮現在人們腦海中的,大概非日本皇室莫屬了。日本皇室不但名氣響亮,甚至是金氏世界紀錄「最古老的皇室」的保持人!也以恪守傳統聞名,跟現代價值之間引發了不少爭議。究竟日本皇室是怎麼走到目前的地位?當今皇室又面臨了哪些問題?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quotationmark image

從神之子到虛位元首

關於皇室的由來,最有力的說法是根據《日本書紀》。約 2700 年前,初代天皇也就是「天武天皇」,作為日本神話的太陽神「天照大御神(あまてらすおおかみ )」其第五代子孫,征服了現今奈良盆地一帶,建立了日本國。

因此,日本皇室不只是國家的領導者,也是最高等級的神官,至今仍被相信為「人神」,可說是名符其實的「太陽的後裔」。

不過,若仔細回顧,天皇好像在日本史上沒有佔太多版面。這是因為從平安時代(西元 794-1185 年)起,貴族取代了天皇,逐漸掌握政治實權;以致接下來的鎌倉、室町、戰國以及江戶時代(西元 1185年-1867 年),都是持續由武家支配政治。

這樣的現象要一直到明治時代,才有扭轉。受到美國軍艦來航、強制日本開國的「黑船事件(註一)」影響,日本一步步邁入現代化,展開「明治維新」(西元1868年)──其中的重點之一,就是實行「尊王攘夷」,把旁落已久的政權「大政奉還」給明治天皇。

好景不常,天皇體系才剛取回主導權不久,日本就在二戰中敗了下來。戰後,日本內閣受到美國的麥克阿瑟將軍要求大幅修憲,也就產生了「要廢除天皇,而改成民主制」的議論。不過,最後日本仍然採取「君主立憲制」,讓天皇成為只具有象徵地位,而沒有政治實權的虛位元首,作為現在大家看到的模樣。

皇室的生活和功能原來是這樣!

那麼,日本皇室都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首先,天皇例行公事中最重要的,便是「宮內祭祀」──每天都必須祈求國家和國民的平安。這是天皇身為日本「神道」中最高級的神官,份內的指標工作。

接著,由於皇室具有「人神」的身分,皇室是否也可以擁有和一般人同樣的「人權」保障,其實是有爭議的。皇室不但沒有姓氏、取名必須依照規範(女性需以「子」結尾,男性則以「仁」結尾),也沒有戶籍、不能變更居住地、不能選擇職業、不能移居海外、不能放棄國籍,行動隨時都會受到監視,外出時更不能在沒有護衛下自由行動。甚至連飲食方面,也嚴格被限制每日攝取的卡路里和食物種類。

這樣看來,身為皇族生活上其實也沒有想像中的「好康」?

另外,日本在該國憲法第一章明訂了「天皇」的相關規範,除了明定天皇的象徵地位及世襲制(§1-§2))之外,也要求天皇不能干涉政治(§3-§5)。而天皇基於元首的地位,目前依舊能夠「任命總理及最高法院法官(§6)」以及「公布法律」、「召集或解散國會」、「進行外交」和「大赦,特赦,減刑」等「國事行為」(§7)。

由於日本憲法特別確保天皇的「象徵性」,開放其從事沒有政治實權的國事行為,因此坊間輿論不乏有質疑「日本皇室真的有存在必要」的聲音,或是對皇室如何對民眾展現其經營日常生活的方式,感到不滿。

(一)天皇可以「生前退位」嗎?

首先第一個問題是「生前退位」,這起因於天皇是「終身職」,除非過世,否則不能「退休(退位)」。其實綜觀日本史,並不是沒有生前退位的先例,在明治維新(西元1868年)前,不少天皇都是生前就退位了;甚至在奈良時代(約西元 8 世紀)還出現了退位後再重回皇位的天皇。

這些當中人,除了自動退位的人,也有不少因為政權爭奪而被迫退位。總的來說,從奈良時代起到明治維新前,大約有 60 位天皇都是生前退位。

那為什麼在明治維新之後,天皇變得不太能生前退位了呢?這是因為,如前文所說,日本到了明治維新時施行「尊王攘夷」,這才把由武家掌控了數百年的政權還給天皇。而要讓天皇好好領導國家,就不能頻頻換人做,以免造成國政動盪,所以才形成天皇「須在位至逝世」的傳統。

二戰後,隨著《日本國憲法》的制定,就也順便訂下皇室的詳細相關事項──即《皇室典範》,直接明文規定「天皇駕崩時,皇嗣立即即位(§4)。」

這個傳統一直持續到 2017 年,第 125 代天皇明仁,強烈表達了「生前退位」的意願;雖然傳統派堅決反對,但多數民意卻表示認同,指出應尊重明仁天皇的意願。因此,雖然「生前退位」有無必要通盤規定,仍未有定論,但在經過 1 年半的權衡過後,終於想出解決方式,就是量身打造的制定《天皇退位相關之皇室典範特例法》(天皇の退位等に関する皇室典範特例法),破格規定明仁可在生前就傳位給長子德仁。

雖然這部法律,只適用在明仁天皇的個案,但意義在於權衡了傳統與現實的困境,同時也是「一部可以開創未來先例的法律」。

(二)女性可以成為天皇嗎?

第二個問題則是能否肯認「女性天皇」,這要從皇族產生的方式說起。由於《皇室典範》中明文:「皇族女子和天皇及皇族以外之人結婚時,脫離皇族身分」,而且原則上「其卑親屬亦失去皇族身分」(§12-13),這樣的規定讓女性皇族隨著出嫁而越來越少。

相對的,可以增加皇族的方法,依前述典範規定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經由男性皇族的婚姻,藉由「女子成為皇后或是和皇族男性結婚」,那麼她和子孫們就可以成為皇族(§15)。

不過,由於法條又說只有「皇族男系的男子(§1)」,也就是男性皇族的兒子和孫子,可以成為繼承人。從脈絡上看來,女性皇族不是選擇當個沒繼承權的成員,不然就是離開皇室,可說是相當不平等。 這樣的規範當然引起了「性別平權」的爭議,尤其在明仁天皇成功「生前退位」後,現任德仁天皇只有一個獨生女—愛子公主,該不該肯認女性天皇,或至少讓女性皇族有平等的繼承權,就成為了日本皇室的大問題。

從NHK的民意調查上來看,從 2009 年到 2019 年的調查結果,整體來說國民有高達 77% 贊成「肯認女性天皇」;尤其是 18-29 歲的年輕世代,贊成比例更是來到 9 成。另外,若進一步提問:如果是「女系天皇」的話,也就是女性天皇的子孫是否可以繼續繼承皇位?贊成者也來到 71%。

從民意基礎上來看,其實女性天皇實現的可能性並不算低,加上目前年輕一輩的日本皇室只有一位男性繼承人──德仁天皇的弟弟、文仁親王的兒子,悠仁親王。在直系的愛子公主和旁系的悠仁親王之間,該如何決定繼承順位?是日本皇室未來勢必要面對的難題。

皇室有必要存在嗎?日本國民怎麼看?

儘管坊間也不乏質疑皇室存在的聲音,但天皇的存在仍稱得上穩固,這是因為「天皇的地位直接明文規範在憲法中(還占了一整個章節!)」,也就是說,要動天皇、就要修憲!而要修憲,依規定必須有國會 2/3 以上的席次通過,並經由過半數的國民同意才行。

那麼日本民意有沒有可能影響修憲?答案是:目前並不可行。根據 NHK 新聞在 2019 年「日本國民關於皇室意識」的問卷調查結果,仍有高達 72% 的國民表示自己「有在關注皇室」,也有 71% 的國民覺得「可以感受到皇室的親和力」。

從數據可以知道,日本皇室在國民心中(尤其是高齡者),存在著一定的份量和好感。因此,反對意見仍不足以動搖皇室在憲法上的地位。

但是,這不代表皇室在民意上完全沒有危機,從NHK的民調數據來看,出現了明顯的世代斷層──有半數的年輕人(18-29歲)表示,他們對皇室其實不太關心。從東京的街訪調查,可以進一步看出,年輕人雖然沒有積極認為應該廢除天皇制,但也有不少意見抱持著「從以前就這樣了,繼續下去也沒差吧」、「反正也沒什麼不好」、「只要日本和平就可以了」等漠然態度。

因此,即使修憲廢除天皇在現況上較不可行,想要繼續維持皇室存在,還是需要努力。

那麼進一步來說,人民比較想要什麼樣的皇室呢?調查結果顯示,答案並不是恪守傳統,跟人民維持一定距離的皇室。日本人民希望「天皇能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近一步拉近與國民的距離,也期待皇室「增加和人民接觸的機會」。

而年輕世代的意見則表示:「希望天皇能透過外交訪問或接見外賓,來深化國際情誼,並在生活費和公務支出等稅金支出上,能更謹慎使用」。總的來說,日本人民希望的不是擁有「王之力」的神祇化身,而是一個「接地氣」的皇室(註二)。

對於進入令和年代後的皇室,研究天皇制度的名古屋大學河西秀哉副教授則認為:「今後皇室和國民間的距離,將隨著社會變化、情報網路快速進步而縮短,應該探索該如何把天皇和皇族們的存在,好好傳達給國民的方法,進而成為國民思考『象徵日本的天皇』該是什麼樣子的契機。」

【本文作者】

賴宜欣

台北大學法律系法學組學士,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日本國立名古屋大學特別研究生。

【本文核稿】

網站主編,王鼎棫

註腳

註一:嘉永六年(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修·培理率艦隊駛入江戶灣,帶著時任美國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的國書向江戶幕府提出開國通商請求,最後雙方於次年(1854年)簽定不平等條約《神奈川條約》(日本通稱為《日美和親條約》),使日本打開國門,此事件一般被視作幕末時代的開端。

註二:對此,河西秀哉副教授舉例表示:「平成的天皇與皇后(指明仁上皇及上皇后)和國民苦樂與共,並富有同理心。平成是個非常多災害的時代;當時,天皇、皇后經常親近受災人民,表達對他們的痛苦感同身受。天皇、皇后的親民,也常透過媒體傳達給國民。」

*本頻道「國際瞭望」,看膩台灣新聞重播了嗎?給想要知道國際事件的你,多一點選擇。

【知識新聞的力量】

我們堅持為所有人免費提供內容,因為我們深知,閱讀新聞的機會,不應有任何門檻,尤其是當人權議題備受矚目的時候,這常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然而,如果您有能力,《法律白話文運動》提供高品質的解釋報導,是推廣法律及人權思想的重要力量,每個月不到100元,我們就能在「官網」、「Facebook」、「Instagram」、「Twitter」、「Line Voom」、「Podcast」、「Reels」、「TikToks」、「實體活動」上發佈,沒有比這個更划算的選擇了。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vertical logo

專注打造台灣法律文化的垂直媒體。

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社群媒體

文章投稿,請洽

editor@plainlaw.me

授權與商業合作,請洽

business@plainlaw.me

聯絡客服,請洽

support@plainlaw.me

未經同意,不得擅自利用本站內容。

Copyright © 2024 Plain Law Move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