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崇緯
2024-04-25發佈
2024-04-24更新
賭你不知道!2024 年環保三大迫切議題是什麼?|公共倡議
這裡有懶人包,帶讀者快速瞭解三大議題的迫切與重要!
賭你不知道!2024 年環保三大迫切議題是什麼?|甘崇緯
(顯圖來自總統府網站)
今(2024)年 3 月 25 號這天,在彰化鹿港舉行了第 21 屆全國 NGOs 環境會議。這是一場關於環境保護的盛會,共有 26 個環保團體,以及多位重量級官員、專家學者的參與。
這場環保 NGO 的大會師,討論了相當多的議題,從能源減碳、循環經濟、公害污染到水資源管理、棲地保育以及原住民環境問題等,涵蓋了 10 大領域共 90 項提案。希望在 4 月 22 號「世界地球日」這一天,提交給總統審視,希望能對台灣的環保工作帶來實質改進。
更引人注目的是,會議中特別票選出了「2024 年三大迫切議題」,不僅凸顯了當前台灣環保面臨的關鍵挑戰,也反映了台灣政府在這些問題上的長期疏忽。
這三大議題分別是「彰化海岸濕地劃設為國際級重要濕地」、「農地光電政策應納入國土計畫考量」、「通過《海洋保育法》」。
下面筆者將整理懶人包,希望帶讀者快速瞭解這三大議題的「迫切」和「重要」性。
彰化海岸,為何應儘速劃設為國際級重要濕地?
彰化海岸濕地是台灣最大、最完整的泥粘質潮間帶。
她位於濁水溪出海口,面積共一萬兩千餘公頃。她還有個第一,就是史上最多位正、副總統到訪過的潮間帶,馬英九、蔡英文總統都曾親臨現場。
早在 2009 年,這便被內政部評選為具「國際級重要濕地」資格;縱使涉及當地的國光石化開發案,已在 2011 年撤案,尚因這片濕地「種植」光電板、風電機的潛力 不小,讓她卻至今仍未列入國家重要濕地。
根據媒體《上下游》的報導,已有風電業者取得取得國有財產署發給的合作意向書,讓人不得不擔心這片台灣最大的溼地,即將面對嚴重的生態考驗。
此外,彰化海岸濕地擁有全台獨一無二的「牛車採蚵」的「海牛文化」,芳苑海牛車隊校長魏清水曾在記者會上指出:至 2023 年,已吸引來自 49 個國家,逾 20 萬名國內外遊客。
這不僅證明以其獨特的自然環境和養蚵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觀光,是一條明確可執行的道路;一旦政府將彰化海岸濕地,劃設成國家濕地,肯定能繼續為在地觀光產業帶來不同契機。
筆者認為,台灣能源的轉型確實很重要,而在透過風電和光電達到轉型目標的過程中,也不應忽視對自然生態的保護。將彰化海岸濕地正式列為國家重要濕地,不僅在未來開發綠能項目時,能盡量避免破壞生態,同時也是一種共同實現「生態保護與綠能發展」的策略。
政府應建立完善規範,確保光電建設不會破壞農業生產
由於政府已經訂定在 2050 年完成「淨零碳排」的目標,為了落實目標,方案中預計將增加 2~6 萬公頃的太陽能板面積。
以台北市 2.7 萬公頃的面積來對比,相當於要設置「兩個台北市」的大小不可。
而為了取得太陽能板所需的土地,2023 年 6 月,內政部地政司預告修改《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放寬將農地劃為「綠能發展區」的條件;開放在這些區域內,得無限制地建設光電設施。
這項政策引發了學界的廣泛不滿,來自 24 所大學的 70 位學者共同發表聲明,反對政府這種「強推農地種光電」的政策。學者們強調,哪些農地因低地力而適合作為「綠能發展區」,應當由農業部來評估,並建議將此討論提升至「 國土計畫」的層級,而非經濟部單方面來決定。
此外,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許博任指出,即使是土壤砂質、水源稀缺的地區,仍適合種植如地瓜、馬鈴薯等根莖類作物,其農業價值不應被忽視。而有些被認定為「長期棄養」的魚塭,實際上僅是缺乏養殖登記證,但仍有養殖活動存在。
農業部未來應通過多元農業統計資料,正確計算長期休耕或棄養的農業用地。
筆者認為,政府認真歸認真,在實際執行淨零碳排的考量上,仍需顧慮國家整體規劃,不能「若為綠能故,生態農業皆可拋」。
而大力推動「屋頂光電」可能是一個雙贏的策略,既可以發電,也能達到防漏水、降溫等效果,甚至帶來綠電收益或租金回饋,間接降低違建的可能性。立法院在去年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規定建築物容積若超過 1000 平方公尺(約 300 坪),應強制裝設太陽能板。
然而,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等環保團體與學者則提出應將標準下修至 300 平方公尺(約 90 坪)──這樣一來,全台有義務設置光電的屋頂面積總量,將從 60% 增加至 80%,更能讓此一政策發揮效用。
無疑,「屋頂光電」執行起來的複雜度遠高於「農地光電」,畢竟大部分建物屋頂屬大樓或公寓各樓層所有權人的私產,即使將來行政部門強制執行裝設太陽能板的規定──到底該如何施作,仍需透過所有權人會議確立。
且安裝太陽能板時,還需細心調整角度以避免反光對鄰居造成困擾。
因此,目前能理解政府為何傾向將力氣花在較易執行的「農地光電」,但筆者認為:我們不能因執行較為複雜,就忽視那些既能保護生態又能促進綠能發展的政策呀!
藍綠白三黨,應於本會期通過《海洋保育法》
台灣身為一個 海洋國家,卻從來沒有一部《海洋保育法》來規範如何讓海洋生態更永續、產業更繁榮。而在今年 2 月開始的這個立院會期,終於等到了行政院的草案版本。
台灣的遠洋漁業在全球享有盛名,規模位居全球前二,擁有西大平洋上最龐大的遠洋漁船隊伍,近 1,100 艘船隻巡航於海上,為台灣帶來數百億新台幣的產值,對經濟貢獻巨大,「全球每 3 片鮪魚生魚片,就有 1 片來自台灣船隊」。
然而,這樣的耀眼成就背後,卻隱藏著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過度捕撈」,這不僅讓台灣在國際上惡名昭著,也威脅到了海洋生態的健康和持續性。
2015年,歐盟就對台灣發出「黃牌」警告,明確警示非法捕撈的問題嚴重性。如果台灣不能有效改善這一情況,將面臨更嚴厲的「紅牌」處罰——即禁止台灣水產品進入歐盟市場,這將使台灣每年損失高達 5 億新台幣的外匯收入。
2023 年,綠色和平發布《六種台灣漁港常見魚類體長調查》,揭露台灣魚市場普遍販售的魚隻,有體型過小等問題,這讓台灣人終於警覺「為何白鯧越來越貴?體型越來越小?」
這裡的解答正是,因沿、近海的魚來不及長大和繁殖就被捕撈。竭澤而漁的結果,讓台灣的海洋資源越來越匱乏,台灣漁業越來越難做。而這種短視近利的作法,沒有政府的強制介入,是無法改善的。
面對這一挑戰,台灣需要通過《海洋保育法》實施更嚴格的管理和保護措施,以確保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該法案旨在通過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整合海洋保護區的效能,以及保育海洋生物多樣性等措施。
法案賦予相關主管機關一系列的權限,包括劃定海洋庇護區、管理海洋保護區、公告禁限制行為、進行保育措施的調查實施,以及派遣觀察員收集資料等。
筆者認為,為了台灣海洋生態的未來和漁業的持續發展,《海洋保育法》的立法工作不應再有所拖延。一旦海洋生態遭受破壞,其恢復所需的時間將極為漫長。只有透過立法加強保護,限制不當的捕撈行為,台灣的海洋環境才能得到真正的喘息機會,從而保證漁業和海洋生態的永續共存。
總之,所謂「2024 年三大迫切議題」——「彰化海岸濕地劃設為國際級重要濕地」、「農地光電政策應納入國土計畫考量」、「通過海保法」——在筆者看來,這些根本不是「2024年」的議題,它們反映了政府多年來的怠惰與便宜行事的態度,其所累積的問題,如今大家已忍無可忍,到了要攤牌解決的地步。
這篇文章的目的,正是希望喚起公眾對這些重大議題的關注,透過關注進一步推動政策變革,確保養育我們的台灣大地,能夠獲得應有的重視與保護。
【本文作者】
甘崇緯
台灣綠黨前中央執行委員、《天下第一台》Podcast 節目主持製作人、軟體工程師。信仰永續、生態智慧、尊重多樣性、社會正義,並想通過非暴力和參與式民主的方式來實踐。
【本文核稿】
網站主編,王鼎棫
*本專欄「公共倡議」,希望跟大家一起討論各種公共政策,一起促成環境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