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可以強迫別人道歉嗎?大法官說不可以,其他國家又是怎麼做?|國際瞭望

賴宜欣

2023-03-28發佈

2023-06-14更新

法院可以強迫別人道歉嗎?大法官說不可以,其他國家又是怎麼做?|國際瞭望

法院可以強迫別人道歉嗎?大法官說不可以,其他國家又是怎麼做?|國際瞭望
quotationmark image

罵人該道歉天經地義?大法官卻不這麼認為。

quotationmark image

本來這個問題,在 2009年時,大法官認為:權衡各種情況後,在合理範圍內由加害人澄清事實,登載被害人判決勝訴的啟事,如果仍不足回復被害人的名譽,法院還是可以用判決命加害人公開道歉,來回復被害人的名譽。

不過,有群被判決要求刊登道歉啟事的人們,可就無法認同了。包括報章編輯、新聞記者以及國立大學法學教授(註一)在內,認為法院判決他們必須道歉,並刊登相關啟事在報紙頭版、臉書置頂貼文等處,以回復被害人的名譽,並不是一種「適當處分」,也就提起釋憲,要求大法官再次檢視這樣的要求是否妥適。

大法官這次認定,強制公開道歉太超過,過度侵害言論自由

2022 年的 2 月 25 日,憲法法庭做出了判決,推翻以往的肯定見解,認為法院用判決命當事人公開道歉這件事,違憲。理由如下:

首先,消極不表意,也是言論自由的一種表現。

大法官認為,言論自由包含「積極表意和消極不表意的自由」;國家法律如強制人民表達主觀意見或陳述客觀事實,也是一種對言論自由的限制。不表意自由更涉及道德、倫理、正義、良心、信仰等信念與價值,攸關內在精神活動的自主決定,為了維護個人主體性及人格完整是不可或缺的關鍵。

因此,國家如果強制人民公開道歉,以致人民必須發表自我否定的言論,顯然是強度很高的干預。且強制公開道歉等同逼迫人民表達意見或立場,這種受到強迫的言論,並沒有更高的價值。其次,除了強制公開道歉,只要用刊載「判決勝訴啟事」的方法,就是侵害更小且有效的手段。

這是因為,當法院用判決命加害人向被害人道歉,並由被害人逕以加害人的名義刊載道歉啟事,再由加害人負擔費用──對加害人來說,道歉並非出於真意,而這樣心口不一的道歉,是否有達到填補損害的正面功能,是很有疑問的。因此,法院應該在眾多手段中,選擇有效但侵害最小的方式。如果為了回復名譽,採行像是 在合理範圍內由加害人負擔費用,刊載被害人勝訴判決的啟事,或將判決書全部或一部刊載於大眾媒體,就不得逕自行採行侵害程度明顯較大的強制道歉。

看到這裡,讀者應該可以發現,到底該不該用判決命道歉涉及言論自由與人格保障之間的衝突。不只台灣,世界其他國家的法院也紛紛碰上相同難題,那麼各國又是怎麼處理的呢?

美國:兼顧公益與人權,再來判斷命道歉是否適當

首先,有美國學者認為,就法院能否命道歉,應先思考命道歉能夠傳達給公眾什麼訊息(如表達法院心中的社會正義標準),又或者當加害人用侮辱性言論貶低受害人價值,法院命其道歉,是否就能改變雙方的權力失衡,從這樣的觀點來看,法院既然可以適時介入調整社會不平等,美國法上其實也並未明確禁止法院命加害人道歉。那麼,重點就來到法院該怎麼命道歉才適當,學者整理出了法院所參酌的五個要件。

第一個是「誠摯」(The Sincerity Objection)。贊成此要件的學者認為,真心道歉才能發揮效果,加害人必須理解受害人並真摯悔悟,才能避免再度發生。反對的學者則認為,此要件並不實際,因為受害人自己也知道道歉不是出於真心,並了解加害人某種程度上會言行不一。但受害人還是比較喜歡聽到加害人說抱歉,有時甚至在看到加害人說出他並不想說的抱歉時會感到滿足。

第二個要件是「殘酷」(The Cruelty objection)。因為強迫並違反意願的道歉可能使加害人心生屈辱,不過另一方面,從被害人立場來看,道歉也最能幫助被害人。也就是說,這個要件在於權衡加害人心理不適的「殘酷」程度,以及受害人透過道歉修復生活的程度,兩者孰輕孰重。

第三個要件則是言論自由,也就是考量憲法第一修正案(First Amendment Concrens)。最高法院認為,言論自由也保障人們對於某種想法的緘默權;且不只自然人,一般認為不具思考能力的法人也能享有言論自由。由於法院命道歉會涉及到言論自由的保障,但同時命道歉也是民事上回復名譽的救濟手段,因此,在兩者權衡下,言行舉止如果涉及公共利益,應肯認個人陳述信念的權利還是可以受到適當限制。

第四個要件是「作為適當的修復」(Compelled Apology as an Appropriate Equitable Remedy),也就是在兼顧人權的前提下,考量道歉是否為適當的回復手段。各州法院對此意見分歧。例如,明尼蘇達州跟賓州的法院並不贊同命道歉是適當的手段,認為對加害人構成羞辱及貶低,只會增加怨恨而無益人權。不過紐約州的法院則表示這樣要求是合理的,且有平復歧視的必要性(法院之間的分岐點在於:強制道歉是在「懲罰之前的行為」,還是「修復日後的傷害」(註二))。

最後的要件則是「收益遞減」(The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由於連續的道歉會讓道歉價值越來越低,並對公眾造成負荷,最後讓社會停止關注而失去意義。因此,過度堅持公開道歉,反而有失經濟效益。

日本:命刊登謝罪廣告限「澄清事實,表明歉意」的程度

日本最高法院,在昭和31年(1956年) 7 月 4 日的判決中,認為《民法》所謂的「回復名譽的適當處分(第723條參照)」,包含命加害人刊登謝罪廣告。並沒有侵害《日本國憲法》上的言論自由(憲法第 21 條參照),也不能說有侵害意思表示與良心自由(憲法第 19 條參照)。

最高法院同時也提到如何落實道歉判決,認為直接強制加害人(如直接將加害人本人帶到被害人面前要求低頭道歉)將造成人權侵害,且刊登內容也需依照加害人的意思決定,因此當加害人不願意刊登謝罪廣告時,可以代替其履行。但為避免過度侵害加害人的意思自由與良心自由,命道歉的內容應限於 「單純澄清事情的真相並表明歉意」【註三】 ,且不構成屈辱性侵害,才是回復名譽的適當處分。

不過,法院會依情況,具體指定下標、文句、標點符號,不一定會依照被害人的請求。因為就算要道歉,內容原則上還是由加害人決定,但這麼一來被害人就算對履行內容有問題也無法爭執,這樣真的是回復名譽的「適當處分」嗎,可能會有疑義

另外,謝罪廣告都會刊登在哪些媒體上呢?經學者整理判決可知,首選應是刊登過名譽毀損言論的媒體本身。由侵害來源的媒體刊登謝罪廣告,就能讓那些之前被誤導的情報接收者收到道歉及訂正。不過,如果無法這麼做時,在其他大眾傳媒上刊登謝罪廣告,也能夠當作執行的替代選項──此時就該綜合考量「違法程度、名譽回復的狀況,被害人的精神痛苦」,判斷應該要在「報章雜誌、新聞或廣告」上露出,甚至考量是否應進一步刊登在「全國性」媒體上。

韓國:法院命刊登道歉廣告,侵害「良心自由」及「人格權」,違憲

韓國全員裁判部(相當於我國憲法法庭),在 1991 年 4 月 1 日,全員一致通過,認為 民法第764條「回復名譽的適當處分」,在解釋上包含了法院可以命加害人刊登道歉廣告──然而這樣的解釋侵害憲法上的良心自由及人格權保障,因此違憲。

所謂的良心自由,規定在韓國憲法第19條,也就是「所有國民都具有良心的自由」。該條保障人民內心的領域不受國家侵犯。所謂的良心,包含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主義、信念等──個人內心價值、倫理性判斷通通都算。而且國家原則也不能強制個人對外部世界表明看法,否則就侵害沉默的自由。 全員裁判部認為,命刊登道歉廣告是對基本權的限制,手段不僅無法達到目的,程度也太超過,逾越比例原則。

換言之,在解釋「回復名譽的適當處分」的時候,因為有多種意涵的解釋可能,要盡量選擇合乎憲法精神的結論,不該選違憲的那一種。 而韓國在 1990 年加入《公民及政治權利公約》,公約明定選擇信念的自由,不受任何強制侵害。但是命道歉廣告的舉動,卻要求加害人違反本意道歉(加害人總是認為自己沒有毀損他人名譽),這種透過國家強制發動的意思表示,是一種最糟糕的仁慈,對加害人構成屈辱,牴觸憲法所保障的良心自由。

再從內容來看,道歉廣告的具體內容是由國家權力決定,無關加害人意思,卻以加害人名義對外表示。為了保護自然人及法人的人格發展,國家這樣做,不但無視人格權,甚至帶來扭曲人格的風險,危害憲法所保障的人性尊嚴和人格權。

最後,判決中提出了替代方案,認為 「回復名譽的適當處分」,配合個案可刊登:「民事損害賠償判決文、名譽毀損罪的有罪判決文,或名譽毀損報導的取消廣告」 等內容。

結論:贊同憲法法庭的結論,但在細緻化的過程中,該注意「適當處分」的範圍

看完台灣大法官的見解,跟各國法院的見解後,筆者想提出一些省思。

首先,我國沒有像日本或韓國一樣,將良心自由獨立明文,而是基於言論自由來討論強制道歉。,認為言論自由包含積極表意與消極不表意的空間,這跟美國法的論述較相似。

接著,大法官提到判決命公開道歉,除了違反加害人本意外,心口不一之道歉,是否能真正填補被害人的損害,亦有疑義。這似乎是認為道歉要「誠摯」。不過筆者其實較贊同美國法上的的反對意見──雙方都鬧上法院了,也該心知肚明難以強求真摯的道歉,甚至加害人「不甘願但還是要道歉」反而較能滿足受害人。也就是說,在填補受害人的損害上,道歉有沒有出於真摯,或許並非考量要點。

最後,我國跟韓國採取相同的替代手段—由加害人負擔費用,刊載「判決勝訴啟事,或將判決書全部或一部刊載於大眾媒體」,不過這裡應可參考日本法,即綜合考量當初名譽毀損的言論是怎麼刊登的、違法程度、名譽回復的狀況,及被害人的精神痛苦,來判斷要落腳刊登大眾媒體(如誰說了毀損言論,就要求他們澄清更正,最為適當)。

【本文作者】

賴宜欣

台北大學法律系法學組學士,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日本國立名古屋大學特別研究生,現為執業律師。

【本文核稿】

網站主編,王鼎棫

註腳

註一:請參高等法院 108 年重上更(一)字第 164 號民事判決;臺灣高等法院 高雄分院 104 年度上更(一)字第 14 號民事判決。皆為聲請 111 年憲判字第 2 號判決的案件事實

註二:在法院注意不誤用強制道歉作為羞辱加害人的手段,而僅作為提供平復傷害的適當方式下,強制道歉應該可以當作法律所指的「適當回復方式」。

註三:例如:刊登「前開節目及報導和真相不一致,導致您的名譽受到傷害而造成您的困擾,在此敬表歉意」 的道歉文。

【參考資料】

1.高等法院 108 年重上更(一)字第 164 號民事判決;臺灣高等法院 高雄分院 104 年度上更(一)字第 14 號民事判決。皆為聲請憲法法庭 111 年憲判字第 2 號判決的案件事實。

2.「Say You ’re Sorry: Court-Ordered Apologies as a Civil Rights Remedy 」,Brent T. White,Cornell LawReview,Volume 91 Issue 6,September 2006,Ariticle 2,p.1293-1303。

3.最高裁判所昭和 28 年(オ)第 1241 号;昭和 31 年 7 月 4 日大法廷判決,最大判昭和 31 年 7 月 4 日民集 10 巻 7 号 785 頁

4.「謝罪広告請求の内容とその実現」,和田真一 ,立命館法学 2009 年 5・6 号(327・328号) ,頁 1021-1024。

5.전원재판부 89헌마 160, 1991. 4. 1.

*本頻道「國際瞭望」,看膩台灣新聞重播了嗎?給想要知道國際事件的你,多一點選擇。

【知識新聞的力量】

我們堅持為所有人免費提供內容,因為我們深知,閱讀新聞的機會,不應有任何門檻,尤其是當人權議題備受矚目的時候,這常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然而,如果您有能力,《法律白話文運動》提供高品質的解釋報導,是推廣法律及人權思想的重要力量,每個月不到100元,我們就能在「官網」、「Facebook」、「Instagram」、「Twitter」、「Line Voom」、「Podcast」、「Reels」、「TikToks」、「實體活動」上發佈,沒有比這個更划算的選擇了。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vertical logo

專注打造台灣法律文化的垂直媒體。

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社群媒體

文章投稿,請洽

editor@plainlaw.me

授權與商業合作,請洽

business@plainlaw.me

聯絡客服,請洽

support@plainlaw.me

未經同意,不得擅自利用本站內容。

Copyright © 2024 Plain Law Move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