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恩恩
2024-09-09發佈
2024-09-10更新
用青春抗爭後的下個十年,你變成什麼樣的人?
《變成的人》以太陽花運動為中心,逐步展演運動前後的事件,展現社會運動參與者的記憶標籤。這篇書摘探討了時間流逝與人生命運的不可避免;即使在虛擬的世界,最終也會迎來終結。隨著年齡的增長,作者在現實的生活經歷和回憶中的點點滴滴,看到了時間對人的刻痕和衝擊,尤其是在學運前後體會的變遷。隨著歲月的累積,人們感受到社運帶來的內心激盪和成長,並重新審視年輕時的理想。這篇文章反思了時間、命運和年齡的深刻意義,呈現了一幅隨著生命歷程而變化的情感圖景。
(本文摘自小說《變成的人》,經木馬文化授權刊登,段落與文章標題經編輯調整。)
虛擬的物事也會有終止的一天,就像具體的物事。
你換了八本月曆。線圈與紙張交纏著。將這些具體的重量放進行李之中,每年都會多增加一些。
其後,你喜愛紙張,筆與墨水,像是更早前的一輩。而你也活到這樣的年齡了。無論什麼樣的 Period,什麼樣的 Cohort,都會迎來上升的 Age。你記得你第三喜歡的課堂叫做「生命歷程」, A、 P、 C 是三種時間的作用力。
津鳳沒有來得及修這一門課,因為這堂課開在大四上學期。多年以前,圈子裡裡外外的人所日日夜夜度過的二樓,津鳳也不在那裡。
月曆翻到特定頁面時,割出兩條透明的痕,那僅是情感所殘餘的物質,而不是真實。任何的變化,任何的選擇,從不是一個單獨的時間點,不效力於年月日的鏗鏘有力,而是在意志與隨機的翻頁過程裡,雜沓地,低聲辯駁著我們記憶事情的邏輯。
就像學運不是太陽花,學運是社團,是以校園或社團為名所劃定的那圈沒有邊界的圓弧,所包含的一切,對你們而言。學運是置身於校園的一切狂暴,伴隨狂暴總是再不可重現的美,無可被詮釋的動機,以及絕對的抹消以細小的人類尺度發生在這圓弧之中。
如今,你迎來四十四歲,這樣的歲數或許也沒有特定的意義,只是月曆翻了頁,換了一本再一本。
回應年輕時的自己以確認了年輕的結束,即回以靜默。
如果能說一點,你會說,如果沒有崩裂,如 果沒有毀棄所有基礎,過去的頁或許翻不過去,你知道嗎,事情是真的會過去。因此你的臉,疊了數十年的圖層,時間怎麼作用在這副肉身,你在重拾了紙筆以後便能確鑿地數算。
當時的你並不相信事情會發生。再後來一點你仍不相信事情已發生。相信,不是一蹴可及,也不是非黑即白的。
離開,再回來。原來週期循環可以這麼久。地覆之時,竟反而找到繼續下去的動機。內在不一致,外在沒有可比性的週期以後,你才會知道並沒有任何一種分類跟規範方式,可以去整理當時的衝擊。人的逝去,不化約為脆弱或者強悍,不是價值判斷,也不是行動的意義。
再回來,你還是要重問,社運的內在規範,在一時一地,對一個十幾二十歲之人的影響,竟可能有如暴政,或如煙硝嗎?
學運後的兒戲鬥爭之詞,可能坐實在破損的個體之中嗎?你知道要在最初做出這樣的提問以後,翻頁再往後翻頁以後,才能明白這種重量錯位的概念並置,劃出巨流般的認知壕溝,像是一個人與另一個人之間的相互理解。
但是,這種明白,是必然索求個體時間的運動來交換,必然訴求感官見證過絕對數量上的更多,無論洶湧或平靜都無盡起伏的水波以後,才能逼近。是年齡。年齡的變成,是存活唯一的證據。
如果真要回答,將時間的波流暫擱於一旁,你所給出的,會是老爺爺剩餘的歸類,沒有標籤的分類。你仍懷念社會學式的解釋;如果解釋不適,也是被社會學拋諸到剩餘分類(residual category)的解釋。
雖然周遭的人總把抗爭、騷亂等詞彙跟失序連結在一起,如今,即使那必然會是另一種錯位與錯讀,你會說 Fatalistic Suicide 更貼近津鳳最初相遇於學運一意義世界並相處,你們同歷如今已不再陳述的衝擊事件裡頭,其 後繼續度過時日的狀態。
這一宿命,不來源於你們高舉諸種進步詞彙並實踐以諸種人際關係的小圈圈裡頭,也不來源於你們尚未遇見彼此而各自置身於原始暴力的宿命與性別宿命,以及諸此衝突所構成的對個體已然固定卻是與相較主流的變形倫理規範,而是來源於,上述幾種宿命所映襯了她最高度自主性的決定,亦即身為運動者的無能為力,此使自己成為自己最終的宿命,而打破,屬於運動者所追求,你才守著這個存在,延長了最後的最後。
直到足夠巨大碾壓過去,同能夠改變時間意義的,社會本質的改變。不過,總之,理論是一圈單獨的圓周,而不是一把作斬斷的利刃。
四十四歲,你已經不會哭了。台北是如此適合一個不再哭泣的人。綿雨沾黏在皮膚的那瞬間有股溫柔的清涼。並不害怕,寬寬仔行。因為你能言行。你把自己放回盆地裡面。
時間只是因為作為時間本身,而讓存在運動了起來。
(還想讀更多嗎?歡迎參考下列書籍《變成的人》)
【本文作者】
許恩恩
高雄人,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學士、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碩士。合著期刊論文〈「我們 NGO」:太陽花運動中的網絡關係與社運團結〉。曾獲文學獎與文學創作補助。現為齊想創造工作室共同創辦人。
【本文核稿】
網站主編,王鼎棫
(本文章顯圖由 AI 製造生成)
*本頻道「人文思想」,開展社會現象背後,那些需要被人了解的脈絡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