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珞亦
2020-06-02發佈
2024-01-24更新
罷免韓國瑜,早就發生過?|政治熱議
6 月 6 號,其實是韓國瑜人生當中第二次被罷免 。 而這個故事,要回到 26 年前發生的事。
快速跳轉目錄
那個怕被罷免的「韓姓立法委員」?
在 1994 年時,當時立法院通過核四的預算,總共一千多億,因此環保團體鎖定那些「擁核立委」,準備進行罷免那些立委。
但當時的法律規定,「罷免」是不能宣傳的,所以環保團體採取「多人」罷免策略,來引起社會上的討論。因此針對國民黨籍台北縣的四位立委罷免,分別為洪秀柱、林志嘉、詹裕仁、以及韓國瑜。
外縣市的話,還包括台北市南區魏鏞立委、台北市北區丁守中立委,雲林廖福本立委及台東饒穎奇立委(但最後只有魏鏞成案,剩下三個連署皆沒過)。
一開始,罷免方氣勢如虹,連署的非常順利,認為罷免是真的會有可能成功的。
為什麼呢?
門檻是有可能成功的?
因為當時的門檻大致上是這樣:
在當時的選罷法規定,再連署成功過後,只要投票率有 1/3 ,同意票大於不同意票,就可以成功,基本上門檻並沒有太高。
而在 1994 年時,台北縣只有一個選區,且立委人數為 16 位,數據提案大概只要幾千人,而連署大概兩萬多人。
所以基本上不太難。
且當時台北縣的選民有兩百多萬,按照規定,只要有 60 幾萬人站出來,並且支持罷免,就會成功。
當時的台北縣長,是民進黨籍的尤清,兩次當選都有超過 60 萬票,所以只要支持尤清的選民,全部站出來就會有機會成功。
所以罷免方,從 6 月開始連署到 9 月,連署門檻也都過了。並且時間訂在「 12 月 3 日」,跟當時的「省長選舉」一起舉辦。
罷免方是信心滿滿,認為投票率可以被省長選舉 衝帶動,一切看似順利。
誰知道發生一個令人跌破眼鏡的重大意外。
「阿我就怕被罷免啊!」
就在罷免日子前兩個月,國民黨突然在立法院院會通過一個法案,修了《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讓事情起了很大的變化。
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罷免的氣勢衝起來,所以國民黨的立委感到害怕,因此旋即修法,將罷免的的失敗率徹底提高。(時任韓國瑜立委也有參與連署)
而主要改了兩個項目。
第一個項目,草案認為罷免和選舉是不同類型的「投票」,所以不能在同一天選,一定要「分開」。
第二個就是:「提高罷免門檻」。原先只要投票率有 1/3 ,且同意票大於不同意票就會成功罷免。但現在變成「雙二一門檻」,也就是投票率要有 1/2 ,並且同意票一定要超過有效票的 1/2 。
白話一點來說。
在舊法的情況,假設可以投票的人有 100 人,原先只要 34 人出來投票,並且這 34 人中只要有過半數,也就是 18 人支持罷免,就會成功。
但修法之後,就會變成最少一定要 51 人出來投票,並且 51 人中,一定要有 26 人以上支持罷免。
所以從這樣數據中可以看到,其實罷免的難度徹底被提高。
日期被改,門檻變高,罷免韓國瑜失敗
原先和省長選舉一起在 12 月 3 日投票的日子,就這樣被改成 11 月 27 日。
所以在缺少全國性選舉的帶動下,可以預計的罷免投票率會大幅下降。
但這時曝出一個爭議,就是這場罷免案早就連署完成,且時間也確定,現在 突然修法,到底要用「舊法」還是「新法」?
如果使用舊法的話,一切就照舊,但如果使用新法,就會對於支持罷免方極為不利。
然而當時我們並沒有「中央選舉委員會」這樣的「獨立機關」(中選會是在 2009 年才法制化),原則上是由內政部長兼任,所以在獨立性上極為容易被質疑。
且當時的台北縣選舉委員會是由台北縣長擔任,所以也人質疑當時民進黨籍的台北縣長尤清沒有勇氣來阻擋,讓罷免方使用比較有利的舊法部分。
當時政府的立場,就是採取使用「新法」,因此在日期被改,且門檻大幅提高的情況下,整個情況對於罷免方極為不利。
最後事情的結果,果然也是失敗告終。
在變動日期下,無法和全國性選舉一起來投票,投票率低到只有 21.36 %,門檻沒有跨過,四位立委都罷免宣告失敗。
然而韓國瑜的罷免,卻是這場罷免中,得到支持最高支持罷免票的立委,一共得到 37 萬票,至今仍是台灣罷免歷史上的最高票。
這個門檻,會不會太高?
而這樣的門檻,就跟背後靈一樣,一路從 1994 年糾纏到 2016 年。一直不斷有人在反對,認為罷免的門檻實在過高。
因為在這樣的門檻下,根本無法有罷免成功的機會。仔細想一下,在「雙二一」的門檻下,基本上反對罷免方只要做一件事就會贏:
「叫大家不要出來投票」。
用數字來說,就是假設該區可以投票的人有 100 人,那罷免方要贏,基本上一定要有51位人支持罷免,並且出來投票,因為反對罷免方根本不會出來幫你衝高「投票率」,所以基本上是非常難的。
並且根據經驗,選舉的投票率有 7 成就算很高了,所以罷免要超 過 5 成基本上是非常困難的。
而這樣的門檻,也在 318 運動後,激起許多人的討論,當時民間團體鎖定一些國民黨的立委,發起「割闌尾計畫」,但最後通通也都是失敗告終。
因此下修「罷免門檻」成為2016年當時選舉的一個話題。
那後來,有修下修了嗎?
這,又要回到 2016 年時,看看發生什麼事。
台灣,真的沒有罷免成功過嗎?
自從1994年修改的「雙二一」罷免門檻後,長達將近20年,沒有成功啟動過罷免。(不過要注意一下,其實在1993年以前,曾經有9次罷免成功過,其中8位是「鄉鎮市民代表」,以及一位「副總統」)
雖然其中曾在 2013 年有發起過罷免國民黨籍吳育昇,但最後也沒有連署成功。
直到 2015 年,國民黨籍蔡正元成為 1994 年修法後,第一位被啟動罷免的立委。
那個再次失敗的罷免
時任國民黨籍立委蔡正元,因為在服貿爭議上有許多爭議性的發言,導致民間團體鎖定他來進行罷免,發起「割闌尾計畫」。
而因為蔡正元在罷免過程中不斷挑釁,因此激起連署的熱情,成為修法後第一次被啟動罷免的政治人物。
然而最後的結局,還是以失敗告終,最後罷免的投票率為 24.98 %,支持罷免的投票率為 24.17 %,還是沒有辦法跨過「雙二一門檻」。
罷免制度,終於下修門檻
因此,在2016年立委選舉中,下修罷免門檻成為選舉的議題之一,且在立法院政黨輪替後,民進黨以及時代力量都支持下修門檻。
然而民進黨和時代力量上針對此立場有些不同。
時代力量當初提出的草案是認為,只要有效同意票多於不同意票,就罷免成功,簡單來說沒有任何門檻。
而民進黨內有許多立法委員有提出不同的草案,有些有門檻,則有些沒有,但民進黨最後提出的門檻則是:同意票要多於不同意票,但,必須要同意票要達到選舉人的 1/4 以上。
換成數字來說,就是如果該區有 100 人可以投票,罷免要成功就是要有 26 人以上站出來罷免,且反對罷免的票數要比較少。
而最後在民進黨多數的表決下,通過的就是上述的門檻。所以如果按照這個門檻, 2015 年的蔡正元差一點被罷免。
然而這個門檻,似乎卻拯救了某個立委。
支持下修門檻的黃國昌,居然被罷免?
在2017年,反對同性婚姻的「安定力量」鎖定「黃國昌」來進行罷免。這是修法後第一個立法委員被罷免。
所以按照修法後的標準,當時該區的選舉人約 25 萬,大概需要 6 萬多票出來投票並且支持罷免,且反對票數比較少的情況下才能成功。
最後選舉結果為:同意票為 48,693 票,不同意票為 21,748 票,投票率為 27.75 %。然而同意票這樣算下來只有 19.05 %,沒有到門檻的 25 %(也就是上述的1/4)因此最後宣告失敗。
若當初通過的是時代力量的版本,黃國昌真的就會被罷免,也因此有人戲稱民進黨的版本救了黃國昌。
也因此,總共算到現在,在台灣曾經比較引人注目的黃國昌、蔡正元、韓國瑜以及其他同黨四位立法委員罷免案,通通沒有成功。
韓國瑜,又再一次被罷免
但還記得三金影帝吳朋奉在過世 前曾經發文問過:「台灣歷史上還沒有公民罷免誰成功過吧?」
是有的。
除了1993年前成功的案例,其實在 2017 年,也就是門檻下修後,有成功罷免的案例。
在2017年時,來自屏東縣南州鄉壽元村的村長,因為被村民認為坐領乾薪,所以遭到罷免。
因為村裡面人口很少,所以在贊成罷免 277 票下,成功被罷免,是台灣近代唯一成功被罷免的案例。
而這次在 6 月 6 日的高雄市長罷免,則是台灣歷史上第一位成功啟動罷免投票的縣市首長,也是韓國瑜人生第二次遭到罷免。
但罷免,真的是一個民主國家下的常態制度嗎?
但回過頭來,罷免真的是民主社會的常態嗎?
其實不是,在世界各國民主國家,其實採取罷免制度的並不是多數,台灣是少數民主國家中有罷免制度的。
原因在於若存在罷免制度,會導致如果在55波的選區,可能在選後馬上啟動罷免,造成政治人物受到各選區的利益牽制。
但也有人認為罷免本身要激起人民的投票慾望本來就較低,所以會成功必定是該政治人物表現極為誇張。
無論如何, 2020 年 6 月 6 日,大家也都在看,是否會過?而這或許也是一個補習,讓台灣人修一個罷免學分,仔細品嚐這個制度的滋味,了解他帶來的好壞。
後記
2020 年 6 月 6 日,韓國瑜罷免成功,成為台灣歷史上第一位被罷免的縣市首張。
2021年 1 月 16 日,王浩宇罷免成功,成為台灣歷史上第一位被罷免的議員。
2021 年 2 月 6 日,黃捷罷免失敗,繼續留任。
2021年 10 月 23 日,陳柏惟罷免成功,成為台灣歷史上第一位被罷免的立委。
參考資料
《〈時評〉反核運動與罷免修法》→台灣英文新聞
《 真的假的?罷免制度不是多數民主國家的常態?》,報導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mini-reporter-recall
《〈時評〉反核運動與罷免修法》,台灣英文新聞,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3043027
《坐領乾薪無作為 罷免新制第一個成功案例在屏東》,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3021165
首圖來源:報導者
*政治口水滿天飛,到底該怎麼看,來這裡找答案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