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伊平
2023-01-02發佈
2023-02-20更新
數位性暴力警世錄:小玉販賣換臉成人片,一審判決怎麼說?|智財科技
大家還記得網紅小玉的深偽影片事件嗎?一審判決在今(2022)年7月21日出爐了。事情發生在2020年間,小玉利用人工智能 「Deepfake」(深度造假)技術,製作「換臉成人片」上傳網路社群供民眾付費觀看,獲取千萬不法利益,嚴重侵害119位被害人的權益,其中不乏知名政治人物、網紅和藝人。被害人發現自己的臉部圖像遭到違法使用後,紛紛出面指控和提告。最後法院判決:小玉和莊姓助理,恣意利用個人資料,觸犯《個人資料保護法》等罪名,各判處五年六個月和三年八月有期徒刑,並沒收所有犯罪所得和犯罪工具。不少人覺得判太輕了,但你看過法院的判決理由嗎?用你五分鐘,掌握關鍵說法!
小玉們犯了哪些罪?
判決認定(註),小玉和莊姓助理製作並上傳影片(有被害人臉部特徵)到Google雲端,供會員或購買者付費瀏覽的行為,已構成數項犯罪。
具體來說,被害人的人臉特徵、姓名、藝名及網路暱稱等,都是足以讓大眾辨認被害人的「個人資料」,即受《個人資料保護法》的保障。而小玉和莊姓助理利用個資的行為,顯然已經超過蒐集個資的必要範圍,使瀏覽影片的人,可以從換臉影片輕易連結到特定個人,構成《個人資料保護法》所禁止的罪行。
此外,製作換臉影片的目的,在於凸顯淫穢、不雅的行為,用以刺激、滿足或挑起觀眾的性慾,屬於猥 褻影像,進而毀損被害人的人格名譽及社會評價,所以同時也違反《刑法》的「販賣猥褻影像罪」和「加重誹謗罪」。
上傳多少次影片,就該判多少個罪嗎?
這邊有個名詞叫作「一行為不二罰」,意思是對行為人同一個違法行為,原則上禁止重複處罰;反面來說,如果行為人有數個犯罪行為,就可以按照犯罪行為的次數來處罰。
那麼,如果小玉上傳換臉影片的行為有一百次,就可以判一百條罪名嗎?答案是不一定,還是要看法院如何認定上傳影片的行為數。
以常見的詐騙集團案件為例:被害人將款項多次匯入指定的帳戶,由車手分幾次提領後,再輾轉交給其他集團成員,而車手分次提領款項的行為到底算幾次呢?此時實務上多半認為:因為每次提領的時間差距短,每個舉動不會被視為獨立舉動,因此在法律上被評價為「一個行為」,只論以一罪。
於是小玉和莊姓助理上傳影片的行為頻率,就是認定關鍵。判決指出,部分影片是「分次上傳」,即在相當密集的時間之內、在相同地點犯罪,並反覆侵害各被害人的隱私,各行為之間的獨立性比較薄弱,難以在時間差距上強行分開認定,所以應評價為「一行為」,只論以一罪。
另外一些影片,由於每個影片的被害人不同,侵害了不同人的權益,犯罪時間可以區分,更是分別起意犯罪,就應認定為不同行為而分開處罰。
談完行為的次數,那 麼前面也提到,本件小玉觸犯了「非法利用個人資料罪(註二)」、「販賣猥褻影像罪」和「加重誹謗罪」共三個罪名,既然一個行為只能處罰一罪,到底該用哪條罪來處罰呢?
根據《刑法》規定,行為人如果以一個行為觸犯數個罪名,就要選擇「重」的處罰。意思是,看哪一個罪的刑度最重,就用那個罪處罰。
「販賣猥褻影像罪」」和「加重誹謗罪」的法定刑都是兩年以下有期徒刑,而構成「非法利用個人資料罪」則會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所以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的罪刑較重,就應該以「非法利用個人資料罪」的罪名來處罰。
綜合上面的討論,法院最後認為小玉和莊姓助理共有119個犯行,也就犯了119個「非法利用個人資料罪」。
法院決定刑度的因素是?
「非法利用個人資料罪」的刑度是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但法院卻只判小玉每個罪名五個月,這樣合理嗎?法院既然認定小玉犯了119個罪,小玉不是應該要坐牢595個月(5x119=595),為什麼最後只需要執行五年六個月?
這是因為《刑法》有「法定刑」、「宣告刑」和「執行刑」。「法定刑」就是法條本身規定的刑度,每個案件的狀況都不一樣,法院在審理案件後,會在法定刑的範圍內,定出「宣告刑」,也就是最後判決主文的記載。
這時,法院會依照《刑法》考量:犯罪時的動機、目的,犯罪的手段,犯罪所生的危險或損害,犯罪後的態度等因素,在法定刑的範圍內增減刑度。
法院認為:小玉和莊姓助理不用正常管道 賺錢,竟販賣合成被害人臉部的猥褻影像,破壞社會善良風俗,且網際網路具有快速散播的特性,猥褻影像一旦上傳之後,就很難阻止,嚴重影響被害人的身心名譽,行為惡劣。
但法院也指出:小玉和莊姓助理在偵查中和審判中都坦承犯罪,也試圖與被害人和解賠償損害,且小玉和莊姓助理都沒有前科,也就判每罪各處有期徒刑五個月。
「執行刑」則是在「數罪併罰」的情形時,法院會把刑度合併、一起執行。根據《刑法》規定,法院要在「各刑中的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的總刑期以下」的這個範圍內定刑期,但最多不能超過三十年。
回到本案,法院定執行刑的範圍就是「五個月有期徒刑以上、三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之間,所以法院最後定出的執行刑是五年六個月,確實還在裁量的空間內(註三)。
易科罰金有哪些條件?
通常最讓被害人感到不滿的,是被告做錯事竟然可以花錢消災,也就是「易科罰金」的制度。一般來說,法院若認為用罰金替代有期徒刑或拘役的方式,就足以讓被告知所警惕,就可能讓被告易科罰金,但首先要符合《刑法》規定。
根據《刑法》的規定,易科罰金有兩個條件,第一是,所犯罪名的法定刑不能超過五年,第二是法官判決的宣告刑不能超過六個月。
而小玉犯的「非法利用個人資料罪」的刑度是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且法院判決的宣告刑是五個月,確實符合可以宣告易科罰金的狀況。
不過,雖然判決宣告得易科罰金,但最終的決定權還是 在執行檢察官身上。因為罪刑的執行程序,是執行檢察官的權責。判決確定後,受刑人需要再向檢察官聲請,如果檢察官認為易科罰金很難矯正受刑人的行為,就可能不准易科罰金,那小玉就還是需要進監獄服刑。
結語:一審判決不是結果,未來發展有待觀察
針對判決結果,同是被害人的立法委員高嘉瑜受訪表示:影片已在網路上永久流傳,對於被害人來說是一輩子的傷痛,但法官僅判小玉五年半徒刑,相較於國外案例顯得太輕,表示會積極推動相關修法。但也有網友認為,此案判決比酒駕撞人或縱火案還重,似乎不太合理。
從判決理由中,不難察覺法官考慮到小玉沒有前科,且在法庭上完全認罪,所以宣告易科罰金,讓小玉有機會免於牢獄之苦。畢竟監獄刑罰不一定能夠達到矯正行為的作用,有時可能讓受刑人更難回歸社會,帶來更多社會問題。
事件發生後,大家開始注意到,如果沒有規範這類數位性暴力犯罪行為的專法,法院只能從現行規定找到處罰依據,而個人資料保護法、誹謗罪或是散布猥褻物品罪都是相對輕微的罪名,所以這也進一步促使行政院通過《刑法》第28章之1「妨害性隱私及不實性影像罪章」的草案,但修法結果是否足以嚇阻數位性暴力犯罪,還有待實務觀察。而強制影片下架的相關配套措施,讓影片不再繼續散布,更是被害人的殷殷期盼。
刑事一審判決並不是結束,目前檢察官已上訴,小玉在二審法院有可能被判得更重,另外還有一百多名被害人有權提起損害賠償訴訟(目前已有23件刑事附帶民事的損害賠償訴訟提出),小玉必須為自己做過的事情負責,而這將是一條漫漫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