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可以「收養」嗎 |法學白話文

呂冠廷

2024-06-01發佈

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可以「收養」嗎 |法學白話文

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可以「收養」嗎 |法學白話文
quotationmark image

收養、認領、領養,傻傻分不清楚嗎?趕快點進來!

quotationmark image

媒體人黃光芹因為飽受不孕症所苦,於是透過法律和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建立母子關係,一圓自己的媽媽夢,也帶給孩子完整的家庭。

就像俗話說:「生的請一邊,養的恩情較大天」,父母子女的關係,除了先天血緣之外,也可以透過法律程序與他人建立親子關係。

我國民法典中,跟與他人建立親子關係的制度,有「收養」與「認領」兩種;但其意義與適用對象都不太相同,以下先帶各位了解兩種差異!

何謂「收養」?

要與「他人」的子女建立親子關係,依《民法》規定,必須透過「收養」程序,這樣的關係也稱作「擬制血親」;換句話說,要與「他人的子女」建立親子關係,只能透過「收養」。

其次,所謂「他人」子女,除了完全沒有生物學上的血緣關係外,也可以是具有血緣關係之他人子女,但再依《民法》規定,如果要收養有血緣關係之他人子女,必須注意「輩分相當」的限制。

所謂輩份相當,指的是「相差一個輩分的旁系血親或姻親」(但超過旁系血親六親等及旁系姻親五親等的範圍,則不用管輩分相當的問題)。實務上,這制度也反映台灣早期常有將子女「過繼」給自己兄弟或姊妹的情況,比如中信兄弟投手教練王建民,其在法律上的父親,其實就是他血緣上的大伯──當年]透過收養程序,與王建民建立父子關係。

何謂「認領」?

依照我國《民法》規定,子女與父親之間,必須透過「婚生推定」的方式建立。

換句話說,在子女於母體受胎期間內,若有與母親有婚姻關係的配偶,這子女才會被推定是配偶的孩子,讓子女與配偶建立起「婚生子女」關係(註),子女才可享有繼承他方配偶遺產的權利,當然配偶也必須承擔起保護教養未成年子女的義務。

因此,如果母體受胎期間並沒有婚姻關係在身,與子女具真實血緣關係的父親,依法就必須藉由「認領」制度,承認其為自己子女,將沒有在婚姻關係存續中受胎的孩子,賦予子女有繼承父親遺產的等權利,父親自然也必須承擔後續保護未成年子女的義務。

認領之後,如果要到戶政機關更改非婚生子女的戶籍登記,使子女在戶籍上成為生父的子女,戶政機關會要求完成「認領登記」,否則戶政機關仍會要求子女報戶口時必須從母姓,而等到生父辦理認領登記後,才可以另外約定子女的姓氏。

如果有意願結婚的夫妻,建議可以先辦理結婚登記,再為子女報戶口,戶政機關也會基於《民法》規定,將子女視為生父的婚生子女,而省下「認領登記」的程序(註二)。

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可以「認領」嗎?

綜合以上內容,只能透過認領使親生父親與具有「血緣關係」的「親生子女」建立親子關係,如果要與「非親生子女」建立親子關係者,則需要透過收養。

除此之外,也常常聽到很多人說「領養」,但在我國的民法親屬編的制度下,只有上面提到的「收養」,和對自己親生子女的「認領」,所以就請大家留意這些用詞在法律上的區別啦!

【本文作者】

呂冠廷

東吳法律,跟 9m88 一樣學號都有 88(希望他今年金曲獎可以拿下女歌手獎)。除了看棒球之外,更喜歡旅行跟收藏唱片,期待未來的旅行中有某個轉角能和你們相遇,也期待我們一起站在富邦悍將拿下總冠軍的藍色彩帶下。

【本文核稿】

網站主編,王鼎棫

註:反過來說,婚生推定之父親也可能與子女沒有真實血緣,因此尚有「婚生否認制度」,藉由起訴否認兩者之間的親子關係。

註二:認領登記的方式目前有以下三種,認領人、被認領人、利害關係人(如子女生母)皆可至全國任一戶政事務所辦理認領登記:

1. 一般認領

由親生父母雙方要一同提出認領同意書(如由親生父親單獨申請者,應出具血緣證明文件)及認領人印章(或簽名)、戶口名簿、國民身分證及被認領人之戶口名簿辦理。

2. 判決認領

如子女與 親生父親的血緣關係有爭執,但經判決確定確實具有血緣關係者,認領人、被認領人、利害關係人也可持法院判決書及判決確定證明書,及認領人印章(或簽名)、戶口名簿、國民身分證及被認領人之戶口名簿辦理。

3. 撫育認領

如親生父親有撫育子女的事實,只要有給予子女生活上的照顧或任何費用的支出皆屬之,認領人、被認領人、利害關係人也可以持撫育證明文件及認領人印章(或簽名)、戶口名簿、國民身分證及被認領人之戶口名簿辦理。

*生活中有什麼看不懂的法律概念嗎?讓本頻道輕鬆有趣地告訴你。

【知識新聞的力量】

我們堅持為所有人免費提供內容,因為我們深知,閱讀新聞的機會,不應有任何門檻,尤其是當人權議題備受矚目的時候,這常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然而,如果您有能力,《法律白話文運動》提供高品質的解釋報導,是推廣法律及人權思想的重要力量,每個月不到100元,我們就能在「官網」、「Facebook」、「Instagram」、「Twitter」、「Line Voom」、「Podcast」、「Reels」、「TikToks」、「實體活動」上發佈,沒有比這個更划算的選擇了。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vertical logo

專注打造台灣法律文化的垂直媒體。

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社群媒體

文章投稿,請洽

editor@plainlaw.me

授權與商業合作,請洽

business@plainlaw.me

聯絡客服,請洽

support@plainlaw.me

未經同意,不得擅自利用本站內容。

Copyright © 2024 Plain Law Move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