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特教生打老師衝突,了解校園最缺的那塊拼圖:融合教育|公共倡議

李坤融、邱羽逢

2024-03-26發佈

從特教生打老師衝突,了解校園最缺的那塊拼圖:融合教育|公共倡議

從特教生打老師衝突,了解校園最缺的那塊拼圖:融合教育|公共倡議
quotationmark image

從題目中事件說明何謂融合教育,以及哪裡可以做得更好。

quotationmark image

近日,網路流傳一段影片,內容是台北市某高中一名特殊教育學生,疑與老師起口角,後來情緒失控,對老師狂飆髒話、拳打腳踢。內容曝光後,引發軒然大波。

近日社群媒體又流傳疑似當事老師的貼文,指稱那堂課是去代課,但事前沒被告知班上有特殊生的狀況。校方受訪坦承,交接訊息漏失,未來將修正並提醒同仁;台北市教育局表示,要求學校務必落實代課老師課務交接,包含特殊生與班級同學輔導注意事項。

而網友則認為,應將有攻擊反應的特殊教育生,隔離到特教學校或安置到特教班。

儘管融合教育,在國際上早被視為顯學且受廣泛支持,強調提供非隔離式的學習環境,讓特殊生和一般生在同一班級中一起學習;但為何現今仍能在網路上,聽見強烈反對的聲音?就連教育現場,也有教師多番提出異議,其中到底怎麼了?

流於形式的融合教育

對比台灣「特殊教育學系」的學生,其必修科目包含:特殊教育導論、評量調整、融合教育等專業課程,然而在目前新課綱中,不論是國小、國中、高中的「普通班老師」,在師資培育課程裡,特殊教育概論僅是眾多科目中的選修課程之一。

同時,許多非師培體系的代課代理老師,可能在專業養成過程中,從未接觸過特教知識或身心障礙學生,導致教師本身對障礙者的認識嚴重不足,也就容易引發一連串問題。

舉例而言,若任課老師未能充分理解特殊教育生,就有可能會認定特殊教育相關個案,應交由特教老師特別處理。

像是過去就有碩士論文指出:有些教師不相信身心障礙學生,透過融合教育,能讓其學習和社會發展有所進步;有些則認為,身心障礙學生就應安置在特教班。這讓許多實務現場特教老師感慨:融合教育只有特教老師,自己在融合。

回歸本次發生的爭議事件,台北市教育局指出:將派遣特教助理一同進入班級;而教育部長潘文忠也以此案件,再次說明:未來四年內將增加 1600 位特教助理員。

這些政策行動,其實仍然都在暗示一種隔離主義──將特殊教育,視為一種獨立專業議題,只該由特教教師負責,而普通教育則自然由一般班級管理。

但是這樣的管理方式,毋寧忽略特教老師與普通班老師需要合作,也忽略普通班教師需理解特殊教育學生的實際需求。

未來,若要避免前述個案再次發生,我們即該從整體教育體制思考,亦即:教育現場的老師,對於特教學生的理解是否足夠,普教老師與特教老師能否有更完善的合作,以及在普通班的班級經營內,該如何真正落實的融合教育,而非繼續給予特定標籤或業務,放在特殊教育師生的肩膀上。

被忽視的個別化教育計畫

本次案件失控的稻草之一,疑似來自老師向學生說「我跟教官或學務主任確認你有這個特權,那我就道歉」,進而引發學生的毆打行為。

許多人批評這是學生任性要求,是一個莫名其妙的特權。然而這種說法,其實忽略普通教師是影響身心障礙學生,在普通學校成功適應的關鍵因子。

這是因為根據目前《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每位特教生在入學時,都會參與「個別化教育計畫」(俗稱 IEP)。藉由學生家長、特教老師、普通班老師共同討論,提供針對性的支持和教育服務,滿足其獨特學習需求,並將這些需求提供給所有的任課老師,讓特殊教育學生可以更融入班級當中。

具體來說,IEP 的核心概念,旨在透過討論會議評估,理解特教生內在需求。這個過程,特別需要特教老師與家庭、普通班老師通力合作,讓普通班老師可藉由家庭與特教老師,理解學生的學習情形、校園適應、學習進度或個人不安等狀況,讓學生的校園生活可藉此獲得妥適安排與調整。

經過教學工作者與家庭的互相討論,讓特教學生可以逐漸適應普通班級,最終達成融合教育的目標。

然而,雖有 IEP 這樣的討論平台,但並非所有教師都有參與,也讓學生難以適應普通班的生活。從本案來看,回顧該名疑似遭毆教師的貼文,其表示:自己其實是代課老師,校方先前未告知班上有特教生,也未說明特教生的需求,或許更可以印證學校橫向連結的不足,也代表校方忽視 IEP 的重要性,這或許就是將來要改善的著力點之一。

理解社會本來就是多元

特權與合理調整,只有一線之隔,其關鍵在於「理解」。

所有的特教生終將長大成人,在一般社會當中,與你我共同面對未來;而社會本就複雜,如何讓被社會認為異常的人,能提早學會如何適應這個社會,也讓普羅大眾同感安心?我想關鍵仍在一般教師對特教學生的理解,以及是否透過逐步的合理調整,來增進學生的適應能力。

這雖然困難,但多元共融,並不是用說的就能實現,仍有待一起努力。

【本文作者】

李坤融(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自媒體創作者

邱羽逢(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研究所)

【本文核稿】

網站主編,王鼎棫

參考資料:

  1. 張蓓莉(2009)臺灣的融合教育,中等教育,第 60 卷第 4 期,8-18。
  2. 郭又方、林坤燦、曾米嵐(2016)臺灣融合教育的實施與展望,東華特教第 56 期,1-9。
  3. 鄭佩玲(2003)。台中縣國小教師對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本專欄「公共倡議」,希望跟大家一起討論各種公共政策,一起促成環境變得更好。

【知識新聞的力量】

我們堅持為所有人免費提供內容,因為我們深知,閱讀新聞的機會,不應有任何門檻,尤其是當人權議題備受矚目的時候,這常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然而,如果您有能力,《法律白話文運動》提供高品質的解釋報導,是推廣法律及人權思想的重要力量,每個月不到100元,我們就能在「官網」、「Facebook」、「Instagram」、「Twitter」、「Line Voom」、「Podcast」、「Reels」、「TikToks」、「實體活動」上發佈,沒有比這個更划算的選擇了。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vertical logo

專注打造台灣法律文化的垂直媒體。

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社群媒體

文章投稿,請洽

editor@plainlaw.me

授權與商業合作,請洽

business@plainlaw.me

聯絡客服,請洽

support@plainlaw.me

未經同意,不得擅自利用本站內容。

Copyright © 2024 Plain Law Move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