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滑十小時、被詐騙也沒關係?」國中生這樣用手機?教育第一線的觀察與對策!|公共倡議

王希

2024-06-25發佈

「一天滑十小時、被詐騙也沒關係?」國中生這樣用手機?教育第一線的觀察與對策!|公共倡議

「一天滑十小時、被詐騙也沒關係?」國中生這樣用手機?教育第一線的觀察與對策!|公共倡議
quotationmark image

社群媒體對台灣青少年的影響日益增長。從 YouTube 到 TikTok,吸引學生大量時間,其每日滑手機可達 8 小時,假日更超過 15 小時,主要用於遊戲、影片和聊天──這起因,滑手機是種「自己作主」、「逃避現實」的表現。種種狀況,導致青少年社群成癮、假訊息和個資外洩等問題。本文建議:教育部、教師和家長應加強數位素養教育,通過實際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科技,並強調親子陪伴、情感交流的重要性。

quotationmark image

近年來,網路社群成為影響青少年的重要場域,從 YouTube 到 TikTok(抖音)的短影音,吸引中學生的大量注意;網紅文化、社群成癮、網路假訊息,是否會對青少年造成負面影響,成為社會大眾擔憂的問題。

「學生每天花多少時間滑手機?」、「手機都在滑什麼?」這也是近年在每場演講中,我一開始就會問學生的問題。就讓我從近百場、超過 5000 名學生的經驗裡,跟各位分析我所體驗到的少年手機生活。

鳥瞰整體學生使用手機的圖像

以下是兩點結論。

  1. 國中生每天平均花將近 8 小時滑手機,假日甚至超過 15 小時。

  2. 主要目的是手機遊戲、滑 YouTube 和抖音影片、跟同學或網友聊天。

這當然不是非常嚴謹的調查,但確實反映出「手機使用」佔據了學生大多數的時間。以平均 8 小時來說,相當於每天放學後到睡覺前,就是在滑手機。而以人數比例來說,幾乎絕大多數學生使用時間每天都超過 5 小時,甚至大約四分之一的學生自稱超過 10 小時。

像是學生 A 就說:「我有時候也覺得滑整個晚上看的影片很廢,但是我也不知道還能幹嘛,而且美女跳舞和廢片就很好看啊。」

學生 B 也提到:「我每天都會開語音房,跟網友們聊天到天亮,我都會跟他們聊學校的事,他們也會講很多我不知道的事情。」

學生 C 更說:「老師好像有說,花太多時間看手機不太好,也有說一些詐騙什麼的事情,但那些是上課的事情,放學後我就只想一直滑,滑的時候就不用管爸媽和老師說什麼了。」

學生 D 一副不在乎地說:「我曾經被騙過遊戲帳號,但我覺得被騙也沒差,很多人都被騙過啊,有的人被騙得更慘。」學生 E 也湊合表示:「個資外洩就算了,我又不能怎麼樣,但是政府應該好好保護我們的個資。」

綜合前述,除了使用時間,我更在意的是學生們的使用目的與自我感受;從那些對談當中,可以歸納以下五個現象。

偏鄉學生的手機使用時間,反而更多

這是因為,許多偏鄉學生把手機當作接觸世界的管道,甚至產生一種「這樣就不會落後別人」的想法。但是,除了遊戲、看影片、聊天以外,實際上卻沒有更多使用手機的理由,也很少把「手機或網路」應用在學習用途之上。

當然,這種現象也不是只發生在偏鄉學生而已。這類投入手機使用的學生,其共通點就是較為缺乏自主想法──多數時候,就是跟著朋友們玩遊戲,或看看最近熱門的影片,甚至是交由演算法決定觀看內容,而不是自行搜尋特定想了解或知道的主題。

「上面有什麼就看什麼,也不記得最近看了什麼。」對於許多學生來說,滑手機彷彿成為了一種「故意為之的無意識行為」。

滑手機是種「自己作主」、「逃避現實」的表現

許多學生都講過「覺得很廢、但還是忍不住想滑」的想法,甚至也認為「在網路世界裡,爸媽和老師管不到」。在玩遊戲、看影片時產生的「自己是自由」的感受,導致他們持續熱衷「滑手機」這件事。

對於某些學生來說,滑手機也可能具有「逃避學習厭惡感」的功能。在這種前提下,課堂學習的知識與生活經驗完全斷裂;即使上課曾經聽過詐騙、假訊息、隱私、資安風險等數位素養的知識,課堂上學習單發下來也會寫,但下課開始滑手機就是另一回事。

在某次演講當中,我分享了包含抖音等社群或網路使用的資安風險,結束後聽到老師問好 幾個學生「是不是跟你們說過?你們還會用抖音嗎?」學生都說「我回去就砍掉抖音!」

但就在離開前,我卻聽到學生們私下聊天:「怎麼可能會砍,才不管勒,個資外洩就外洩,不然會很無聊」。

習慣被騙,覺得沒什麼大不了

在許多場的演講裡面,當我問到學生們是否有被騙的經驗,都會有許多學生覺得自己從來沒被騙過,但當我分享了許多實際案例後,他們就會「忽然想」起來。就我的觀察,這並不是什麼遭遇創傷後的失憶症──學生們會有這樣的反應,其實內心反映的是「這沒什麼大不了」。

網購被騙、玩遊戲被騙帳號、遇到朋友被盜帳號後的詐騙,每次演講總是能聽到許多學生們的 各種經驗。就像這是一種常態,令人擔憂的是,學生們往往未必會與父母或老師聊到這些經 驗,導致不斷循環在這樣的生活螺旋中。

習慣使用社群,卻不習慣使用數位工具

現今青少年普遍被稱之為「數位原住民」,在教育部「生生有平板」的政策下,學生們無論在課堂或回到家裡,都不乏有使用手機、平板的機會。學生們可能擅長使用社群,習慣拍照、錄影、修圖、剪片等圖像式操作,但同時也有相當高比例的學生,不習慣使用其他數位工具。

在演講或帶領工作坊之際,當我對學生分享如何查證網路訊息的同時,經常遇到學生們看著 google 發呆,完全不知道要搜尋什麼關鍵字。也有不少第一線的老師跟我分享,許多學生 不習慣使用電腦打字、不會用電腦文書程式或雲端文件,連課堂報告都是用 LINE 傳訊息給老師。

社群,是填補交友與情感需求的重要場域

曾經有位學生分享了他的手機使用經驗,他每天都用手機 8 小時以上,但他晚上 9 點就會跑去睡覺了。正當我納悶他哪來那麼多時間可以碰手機,他就接著說:「他都凌晨 2 點起來開語音房,接著會有很多陌生網友加入,一起聊天到天亮再去上課」。

這不是個案,而是許多學生數位生活的重要部分。他們並不害怕跟網友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情、想法,也認為可以從網友身上知道學校生活裡不會知道的事情。

好的,那對策是什麼?

我提出這些觀察,並不是要批評學生、也不是要危言聳聽,而是要正視青少年所處的資訊環境 ,才能尋找更好的因應方式。儘管教育部在 2023 年提出了「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但還沒有具體落實在教育現場。

經過一年後,社群成癮對青少年的衝擊,仍然令人擔憂。簡言之,可從三個面向著手改變:

  1. 教育部應針對學生數位素養能力,展開更全面的調查與研究。
  2. 老師應導入「議題教學」的模式,從生活經驗引導思考。
  3. 父母不能忽略社群成癮背後的真正問題是「陪伴」。

要釐清問題,第一步就是紮實的研究。關於青少年社群成癮的程度,以及不同學生的使用狀況,都應該有更全面的調查。其次,老師可以嘗試在教學現場中,改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來引導教學,讓學生思考滑手機的目的,進而培養相應的數位素養能力。

這樣的教學方式,正是台灣放伴教育協會近年來在各地學校推廣的「議題融入教學」。

我們每次與學生互動時,不會從指責或批評的態度開始,而是以尊重的態度和生活經驗 的實際案例切入,讓學生們在熟悉的情境下侃侃而談,說出那些老師們未必知道的經驗 與想法。

在這樣的情況下,才能讓學生們進一步思考,不會讓課堂知識與生活應用斷裂。

事實上,無腦滑手機、被社群綁架、對假訊息和個資缺乏防衛意識,這些問題並不只會發生在 青少年身上,即使是成人也可能身陷其中。不論年齡、背景,人們在網路社群與各種短 影音與訊息裡,其實是在尋找一種情感連結,反映的是陪伴的需求。

父母如果沒有意識到孩子需要陪伴,而在幼童階段以「手機育兒」或忽略青少年將手機作為探索世界的替代,而僅以禁止的方式限制孩子使用手機,終究無法培養其正確的數位素養能力。

類似的問題,也出現在當今的民主社會。政府在面對假訊息的危害、境外的民主威脅,也不應只用限制與禁止的手段,也必須發展理性的資訊判讀教育與感性的社會溝通工程,這些才有可能是防治資訊操弄長期有效的根本方法。

【本文作者】

王希

台灣放伴教育協會理事長、IORG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共同主持人。

【本文核稿】

網站主編,王鼎棫

*本專欄「公共倡議」,希望跟大家一起討論各種公共政策,一起促成環境變得更好。

【知識新聞的力量】

我們堅持為所有人免費提供內容,因為我們深知,閱讀新聞的機會,不應有任何門檻,尤其是當人權議題備受矚目的時候,這常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然而,如果您有能力,《法律白話文運動》提供高品質的解釋報導,是推廣法律及人權思想的重要力量,每個月不到100元,我們就能在「官網」、「Facebook」、「Instagram」、「Twitter」、「Line Voom」、「Podcast」、「Reels」、「TikToks」、「實體活動」上發佈,沒有比這個更划算的選擇了。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vertical logo

專注打造台灣法律文化的垂直媒體。

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社群媒體

文章投稿,請洽

editor@plainlaw.me

授權與商業合作,請洽

business@plainlaw.me

聯絡客服,請洽

support@plainlaw.me

未經同意,不得擅自利用本站內容。

Copyright © 2024 Plain Law Move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