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哈中經常出現的「取樣」,算抄襲嗎?|娛樂運動

吳沛恆

2021-10-08發佈

2023-12-06更新

嘻哈中經常出現的「取樣」,算抄襲嗎?|娛樂運動

嘻哈中經常出現的「取樣」,算抄襲嗎?|娛樂運動
quotationmark image

(筆者運用網路素材自行製作,原圖來自1965年的《World’s Finest Comics #1 …

quotationmark image

嘻哈中經常出現的「取樣」,算抄襲嗎?|吳沛恆

2021/10/image4.png

(筆者運用網路素材自行製作,原圖來自1965年的《World’s Finest Comics #153》)

「名製作人被爆抄襲 90 年代團體抄很大」、「韓國天團抄襲美國樂團抄好抄滿」,你一定看過類似的聳動新聞標題,也覺得這些被爆料的音樂有部分或組成元素 87% 相似,你可能也曾用抄襲、Remix 這些不確定的動詞去定義這些音樂。

其實整個流行是一個循環式的史觀,當風格發展到了一個瓶頸,人們便會從過去的流行當中去挖掘、尋找靈感,並融合新的元素發展出下一個階段的流行,好的樂句、音樂元素亦如是。

筆者從大學開始跳舞接觸黑人音樂,到後來老了、胖了跳不動轉戰音樂製作,中間受餽嘻哈文化良多(靠著它重拾對法律的熱情、交朋友、交女朋友、申請學校),所以這篇文章就是希望在一般主流大眾不甚了解該文化下,運用我在寫論文時讀過的文獻,有系統地推廣普及,作為次文化與社會通念之橋樑,進而教育創作者如何免除在創作之餘侵權風險的擔憂。

取樣基礎入門101:名詞定義

 

2021/10/image6.png

(筆者自行繪製)

本文章所指的取樣侷限於數位取樣(即同時運用到他人音樂、錄音著作之利用行為)對於坊間有許多論文將單純重製、改作他人音樂著作的利用型態本文不加以討論(否則那個歷史會拉回到古典樂時期,雖然我也是古典底,但文章勢必會開花)。所以像是翻唱(Cover)或是 Sample Recreating 這些只利用到原曲音樂著作(詞曲)的利用行為就不提。

常見的製作類型如下(但當然因為這些作品數量沒有多到一個定論,所以各自解讀有些許不同):

  • Mashup:將兩首不同的人聲伴奏完全不改變架構搭在一起。

  • Remix:運用原曲的人聲,不變動架構下重新編曲。還會常常聽到一個名詞叫做Bootleg,它與 Remix 的差別在於,後者沒有得到原作者人聲的分軌檔,是直接用原曲成品做改編,音質較差(冷知識分享,Bootleg 其實原文是指私釀酒,源自於美國禁酒年代大家會把威士忌藏在靴子裡掩人耳目,套用在現在就是未取得合法授權的重製改作)

  • Flip:運用原曲的人聲,但將主、副歌、間奏等順序更動,並重新編曲(通常在電子音樂的Drop會有很大的不同,所以特別把它從 Remix 拉出來成為一類)。

  • Sample:這個部分才是本篇文章所要討論的重點,詳細的內容讓我賣個關子。

取樣從何而來?

二戰結束後,因為電子樂器的發達,得以讓傳統樂器發出發展出無可限量的可能性。1981年,E-mu Emulator 的研發,讓人可以將聲音儲存、處理並在該機器上重播,因此有人戲稱:「這台機器的發明讓你不用懂音樂,只要會按按鈕就可以製作出一首全新的作品。」在當時許多人沒有錢或時間去擁有、學習實體樂器及錄音設備的背景之下,唯有蒐集一張張的黑膠唱片(嘿對!你沒看錯,以前的黑膠其實很便宜),有了這樣的器材,透過重組他人聲音的脈絡,去創作出自己所心目中理想樣子的作品。

2021/10/image8.jpg

(翻攝自Wikipedia)

取樣技術發展的初期,因為手法有限,所以普羅大眾對於該技術嗤之以鼻,認為其不過就是沒有任何創意的重製行為,更有超級 old school 的法院判決一開始就引用聖經的話告訴被告:「Thou Shalt Not Steal(汝不可偷盜)。」告誡被告應該先授權再取樣,以致人心惶惶,讓一部分的人會用把調高調低,或是把聲音調到小到不能再小試圖不讓一般人或原作者發現。(美國對於「未取得授權的著作就不會被著作權法保護」這個觀點,是跟許多其他國家如果日本、歐盟所不同的,台灣實務近年偏向美國的見解)

然而知名DJ Mark Ronson 在 TED 的演講中就提到:「音樂人取樣其實並不是因為太懶得去編寫自己的音樂,也不是為了要剽竊他人的成就(除了某些特定例外),而是在其中聽到了一些觸動他們的東西,而希望馬上將自己投入其中改造它…你在現實生活中不能與一線的大明星當麻吉,但是在音樂中你們卻可以一起演奏…」由此可見在創作者跟主流大眾間觀點的歧異。

礙於篇幅,本段只能概述取樣的發展史,如要了解更詳細的內容歡迎參考《嘻哈美國》這本神書(不過該書目前已經絕版,據我所知在國家圖書館還有一本藏書,筆者自己的中文版被前女友幹走分手後忘了拿回來,這邊公開徵求有緣人割愛啊啊啊)

2021/10/image7.png

取樣的步驟

  1. Dig

指製作人從一群黑膠唱片中挖掘一首歌的一小個段落。Netflix 自製的紀錄片《嘻哈演化史-金牌製作人》一集中,知名製作人 Teddy Riley 就形容當初因為資訊的不流通,擁有一張稀有的唱片就好像製作人間的軍備競賽一般。

  1. Chop、Lift

爵士界的勒布朗·詹姆斯- Rober Glasper 於《Jazz is the mother of hip-hop 》提到,Chop 是將取樣段落的排序切成片段,然後重新拼湊,如原本切割完後的順序是 1234,改作為 1324、1144、3424 等不同的排列組合;相反的,Lift就是擷取人家的 1234 的連續音符丟到你的作品當中,加入自己創意的程度相比之下較低。

  1. Flip

指的是將原本取樣作品的賦予新的風格,讓它聽起來變成一首截然不同感覺、風格的歌曲。這也同時是評價一名製作人於製作之過程中,在使用別人已用過的 Sample 段落時,有無加入創意、思想,若無,在嘻哈俚語稱之為「Biting」(即剽竊)遭人鄙視之行為。《Making Beats: The Art of Sample-Based Hip-Hop》一書在《取樣的道德》章節也提到:「做一件別人也做過的事情是沒有創意的,但若能對同樣的事物由不同層面著手而為新用,則反之。」

2021/10/image12.jpg

  1. Loop

將完成的片段在新作品中重複出現,並作細微抽拍、N 拍的變化。

取樣的類型範例

  1. Lift(整碗端來用)

雖然說沒有改變樂句,但是定義樂句的長短是沒有一定答案的。所以有些 Lift 可能只用一小段(e.g. Drake《0 to 100》便是只取樣了Adam Feeney《Vibez》的前四拍);也有不單純是用樂句而是連歌詞也一起取用,像是國蛋 GorDoN《飛行少女 Gina》編曲JO$H就在副歌的部分直接將原曲的副歌升Key作為新曲的副歌,如此要主張微量原則(詳後述)或合理使用(之前文章提到的小夫,我要進ㄌㄞ…)就有一定的難度。

2021/10/image13.jpg

  1. Chop(切到你阿嬤都不認識)

相較之下,同時期 JO$H 另一首編曲作品 – 國蛋 GorDoN《她教我過馬路》在副歌部分則是選擇將原曲切到根本聽不出她在唱什麼,也聽不出是哪一首歌(據 JO$H 本人表示真的是碎到連他自己也忘了是哪一首原曲),如此一來原作者不管是在樂句、作詞詞意都已經被解構而後重組,主張合理使用的可能性便大大提升,甚至連是否構成侵權都有相當大的討論範圍。但究竟需要Chop多細才能高枕無憂?一拍?兩拍?一個小節?其實也沒有定論。

2021/10/image1.jpg

 

講到這邊其實點出了一個素樸法感情的問題點:假如你自己有一首作品,創作者 A 只 Lift 了兩拍沒有變動,但那兩拍只要是有耳朵的人都可以聽得出來是你的作品;創作者 B 用了快四個小節,但是他 Chop 到再專業的人都無法把兩首歌連想再一起。今晚,你覺得誰比較要被打屁股?都機!!

著作權大反擊

在進入討論之前,得先確認取樣的內容是不是被著作權所保護,如果不是,那就代表隨便用、用到天荒地老,後面全部不用管;但如果很遺憾該內容是被保護的話,我們要檢視兩首歌會不會構成實質近似?如果沒有,也一樣打完收工可以回家洗洗睡了;但如果真的真的很不幸構成侵權,我們就來賭看看合理使用(小夫…進…)能不能過關!

2021/10/image11.png

(一)取樣內容是否為著作權所保護

完成一個作品要被著作權所保護,首要條件——創作者必須是人類!!(…別認為這是屁話,這其實是科學日新月異一個相當大的爭議點)入門款先看猴子的這張自拍照,美國法院認為因為創作的主體並不是人類,所以這張照片是不受到著作權法保護的。

2021/10/image9.jpg

(筆者翻攝自網路,啊反正沒有著作權就不多說了)

現在最夯的 AI 人工智慧,雖然在美國跟台灣其實也都是不受到著作權保護的(因為創作的是程式不是人類)但要特別注意如果創作的過程是人類把 AI 作為「工具」使用,就會有受到著作權保護,像是 2016 年 Sony 電腦科學實驗室發表的一首由電腦作曲的作品《Daddy’s Car》在作曲部分就是沒有著作權的,但該曲之作詞、編曲、混音都還是由人為完成,故有著作權保護無疑。

再來你必須是獨立沒有參考別人作品的情況下,加上當下你有意識在創造一個藝術作品。舉例來說台北市議員王世堅在太陽花學運時說出了一句「Over My Dead Body」被拿來狂改編成洗腦神曲,但王世堅議員在講出這句話時並沒有在創作一首音樂或語文著作的意識,所以不管怎麼用都不會有問題。

(二)著作權侵權

  1. 接觸原則

簡單幾句話帶過,就是原告要證明你有沒有聽過他的作品,美國、台灣實務上都有認為原告作品越有名,就越有可能舉證成功。

  1. 實質近似

簡單說就是這兩個作品像不像?音樂的部分通常是交由一般民眾,從取樣的質(重要度)、量(多少)來綜合判斷兩個作品是不是達到近似,所以並不是說用很少就不會構成近似,還要看是不是用了重要的地方。

美國法發展出了一個規則叫做微量原則(De Minimis)就算用了原曲在質的部分沒有辦法過關,但如果真的用超少,像是Beastie Boys的《Pass the Mic》取樣James Newton的《Choir》前奏,雖然一聽就知道是原曲,但因為只取樣了三個連續音,就例外不會構成侵權。

另外蹭一個時事熱度,前陣子過世的電影男主角 Chadwick Boseman 在他電影《黑豹》,由 Weeknd 與 Kemdrick Lamar 合唱的主題曲《Pray For Me》也於今年被控未經授權取樣 Yeasayer 的《Sunrise》開頭的一聲「嗚~」(惟聽起來《Pray》一曲副歌出現的是「啊~」),雖然後來 Yeasayer 撤告,但我相信假設進入法院審理程序,也是相當有可能構成本原則的。

但是微量原則的標準其實很浮動,也有判決主張連續六個音就母湯的,我自己認為這個不確定的標準其實還是跟一個樂句的長度沒有定論有絕大關係。

2021/10/image2.jpg

(三)合理使用

就算真的不小心構成侵權了,我國著作權法第 44 條以下,列舉了一些當你用這個作品是為了很崇高、冠冕堂皇之用時,可以不用取得授權,像是新聞報導、教學…等。但做音樂就是為了要賺錢啊,所以我們就用把這些沒有規範到的丟到第 65 條第 2 項共四款去綜合判斷處理:

  1. 利用之目的及性質,包括係為商業目的或非營利教育目的

大家常誤會一點,以為我不盈利、沒有商業收入,用了就不會怎樣,但這其實要跟下面四款做綜合分析的!

另外大家常常聽到「戲謔著作」(Parody)這個名詞,它就像是黑暗大法師,一但打出來有「很大」的機會可以構成合理使用(非絕對,還要綜合判斷下面三款)。像是最近很紅的曾伯恩改作劉樂妍的《TAIWAN》就是為了嘲諷原著作而加入了自己的「轉化」,在保護言論自由的大前提之下,不應給予過多的限制。

2021/10/image3.jpg

但這時候原著作人就可能跳出來主張著作人格權(Moral Right)的不當改作權(Right of Integrity)aka 青眼白龍,由於美國法律在對人格權的保護較少,所以鮮少相關的判例當兩個權利衝突的時候該怎麼處理。但歐洲Deckmyn v. Vandersteen判決就有結論,黑暗大法師強過青眼白龍(同花打得過Full House,除非你老爸變成了兔子),但是要成為黑暗大法師的前提:必須要從手牌拿到五張頭、手、腳才能使用,就像歐洲法院認為構成戲謔著作還必須符合:(1)原創性、(2)嘲諷性、(3)批判性、(4)區別性,這四個要件,才能夠主張。

另外轉化的多寡也決定了本款能不能夠成立的關鍵,所以在取樣時適度的 Chop、Flip 其實是有助於成立本款合理使用的。

2021/10/image10.jpg

  1. 著作之性質

這一點雖然跟取樣較無關,但國內很多大律師都不知道怎麼用就順便講一下,簡單說就是你取樣的東西創意程度高不高,如果只是事實的陳述、公共財的領域(像是你寫書引用了新聞報導,跟寫書引用了哈利波特的區別),相對而言就越有可能構成合理使用。

  1. 所利用之質量及其在整個著作所占之比例

基本上本款判斷跟前面侵權的質量判斷類似,只是落入合理使用的判斷,就必須參考其他款的要件,像是最著名的 Perfect 10 v. Amazon 量的部分雖然用了人家 100% 的作品,但加上第一款的轉化,而構成合理使用。套用在取樣創作者上,Kendrick Lamar 的《Loyalty》眾所皆知雖然取樣了 Bruno Mars《24K Magic》前奏的 talkbox 音色,但運用了 Reverse(倒著播放)、Chop 的技術將其「轉化」,就有相當大的可能主張合理使用(雖然我相信一定有事先取得授權),因此未來 Beatmaker 要 Sample、Lift 多少原曲?應該要加入多少變化?就可以用這個標準做為拿捏。

  1. 利用結果對著作潛在市場與現在價值之影響

我自己是主張資源共享這一派,認為從經濟學的角度去分析取樣跟被取樣的作品,應該是像互補財(咖啡跟奶精)是相輔相成的,Ricky James 當初控告 MC Hammer 的《U can’t Touch This》取樣其《Super Freak》,《U can’t Touch This》全球銷售量達 100 餘萬張《Super Freak》僅 30 餘萬,而《Super Freak》卻又在控告後幾年順勢發行了複刻版,雖然兩造在庭外和解,但到底是 Theft or Tribute?就交由你各位去思考了。

但當然原作者此時亦有可能跳出來主張的並非取樣人侵害其「聽眾市場」而是「授權市場」,這時要主張本款的可能性就比較低了。

2021/10/image5.jpg

愛的叮嚀

本篇所述是綜合了美國、歐洲及我國的學說、實務見解,真的碰到訴訟案件不一定能夠作為請求、抗辯的依據。但退步言之,提供的幾個判斷標準,不妨讓各位讀者作為互後創作時能夠自我檢視的一個標竿,像是如何合理運用別人的作品改作成自己的、尊重原作者的姓名標示權等,畢竟取樣本身便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可以看更遠,因此如何能夠達到被取樣的人以及取樣的人共同獲取最大的收益,一起成長一起進步,才是我從事這個專業領域的研究最樂見的情形。

 

(本文經作者與網站同意,轉載自Taiwan Beats)

本專欄「娛樂文創與IP的距離」:是由威律法律事務所的周律師及魯律師組成。兩位深耕智財領域,從過去服務影視、音樂、動畫、遊戲、設計、出版、媒體行銷、演藝、體育、授權、藝術、數位內容等娛樂及文創產業的經驗,體認並倡導IP議題的實用性與重要性。

【知識新聞的力量】

我們堅持為所有人免費提供內容,因為我們深知,閱讀新聞的機會,不應有任何門檻,尤其是當人權議題備受矚目的時候,這常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然而,如果您有能力,《法律白話文運動》提供高品質的解釋報導,是推廣法律及人權思想的重要力量,每個月不到100元,我們就能在「官網」、「Facebook」、「Instagram」、「Twitter」、「Line Voom」、「Podcast」、「Reels」、「TikToks」、「實體活動」上發佈,沒有比這個更划算的選擇了。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vertical logo

專注打造台灣法律文化的垂直媒體。

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社群媒體

文章投稿,請洽

editor@plainlaw.me

授權與商業合作,請洽

business@plainlaw.me

聯絡客服,請洽

support@plainlaw.me

未經同意,不得擅自利用本站內容。

Copyright © 2024 Plain Law Move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