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通り魔」現象剖析,為何列車隨機傷人事件會發生?|公共倡議

林佩君

2024-06-26發佈

從日本「通り魔」現象剖析,為何列車隨機傷人事件會發生?|公共倡議

從日本「通り魔」現象剖析,為何列車隨機傷人事件會發生?|公共倡議
quotationmark image

台中捷運近期發生隨機傷人事件,反映社會對精神健康與安全的挑戰。類似日本的「通り魔事件」,這些案件多因加害人社會不適應和精神疾患所致。台灣需借鑑日本經驗,加強前科者監管和心理健康宣導,並改善社會支持系統,防止類似事件再發生。

quotationmark image

今(2024)年 5 月底,台中捷運發生隨機傷人事件。根據中央社報導,一名家住南部男子,犯案當日上午,在中捷綠線列車上持刀攻擊乘客,造成 3 人受傷;警方獲報到場,將男子戒護送醫,後續依殺人未遂罪嫌偵辦。

對比日本,近年也頻傳隨機傷人事件,其中多起也是列車內所為;面對這 90 年代後頻繁出現的現象,犯案原因為何?是否有值得台灣人警惕的地方?本文將娓娓道來。

「通り魔事件」是什麼?

隨機傷人事件,在日本俗稱「通り魔事件」。根據日本警察廳的定義,這是指「在人們可以自由進出的場所,在沒有明確動機下,對不特定路人使用兇器,進行傷害或殺人的事件。」因此,也包含殺人未遂的行為。

自 1993 年起,警察廳都會公布「每年犯罪情勢」──透過以下圖表(經前述數據統整),可知隨機傷人事件經檢舉或移送的案件趨勢。從 90 年代以來,幾乎每年都有發生類似狀況,在 2008 年甚至高達 14 件。

在以上多起的隨機傷人事件中,根據中央社整理,近年發生於車廂內的案件像是:

2018 年 6 月,東海道新幹線車廂內持刀行凶,造成 1 死 2 傷。 2021 年 8 月,東京的小田急線電車車廂內持刀行凶,造成 10 名男女乘客分別受到輕重傷。 2021 年 10 月,東京的京王線電車車廂內持刀行凶,造成 17 名乘客受傷並在車廂內縱火。 2023 年 7 月,JR 關西機場線發生男子持刀在行駛列車內揮刀,造成 3 人受傷事件。

最近一起事件發生在 2024 年 1 月。於東京的 JR 山手線列車上,一名女子持刀襲擊乘客,造成 4 名男性受傷;其中 3 人重傷,被送往醫院救治。電車在秋葉原站緊急停車,警視廳當場以涉嫌殺人未遂的罪名,逮捕該名嫌疑人。

為何隨機傷人?日本人怎麼看?

類似案件層出不窮的情況下,日本政府便著手進行研究,希望基於實證調查,揭示背後動機,尋求更好的治安對策,消除社會大眾的不安。

根據渡邉和美於「新行動計劃之專家聽證會」( 新たな行動計画策定に関する有識者ヒアリング)的整理,犯案者的特徵如下:

  1. 以成年男性為主
  2. 多為無業者,佔 7 成
  3. 獨居或與父母同居者,佔 9 成
  4. 中學程度學歷者,佔 5 成
  5. 有犯罪紀錄者,佔 6 成
  6. 犯罪時多有精神疾患(包括人格障礙)者,佔 8 成

可知多數加害者,當時屬於社會不適應者或處於弱勢地位,並深受社會壓力影響。若要進一部探討動機,日本法務省的「研究報告」將已知動機分為以下六大類型:

對自身處境的不滿:為了釋放對自身處境或現狀的不滿、憤怒等情緒,進行無差別殺傷事件。 對特定人士的不滿:為了釋放對特定人士的恨意和憤怒,而殺害無關的人,藉以釋放怨恨。 自殺或渴望死亡:有自殺意願但無法實現的人,對無辜人進行殺害,以達到獲判死刑的目的。 逃避至監獄:由於生活陷入困境,想逃避至監獄生活,因此傷害群眾。 殺人的興趣或慾望:為了滿足對殺人的興趣和慾望,發動無差別殺傷。

法務省也根據上述資料進一步指出,無差別殺傷事件的犯人大多為男性,相較於一般的殺人犯,他們的年齡較低,高齡者較少。在沒有前科的人中,尤其是年輕人居多;而從動機來看,以「自殺或渴望死亡」型和「殺人的興趣或慾望」型的年輕人居多。

此外,許多人從就學或就業期間起,就無法建立良好友誼,交友能力存在問題。

總體而言,大多數人缺乏活躍的人際關係,處於被社會孤立的狀態,並過著較為窮困的生活。種種生活情境,都點滴讓犯罪者累積不滿。

附帶一提,相較於一般殺人事件,女性及小孩更容易成為隨機殺傷的被害者。

台灣的我們,可以注意什麼?

對比以上日本資訊,我們可以推測加害人多半是基於對社會的不滿,才會產生報復行動;若真要斷絕事件的再起,更應修補好社會安全網,而非只是放任憤恨無限推疊。

因此,日本為了預防事件再起,採取兩大面向的做法。

一、細心對待前科者

無差別事件的犯罪者中,不少人擁有前科,且擁有被拘留的經歷。而他們的前科中,多半包含了暴力罪行,甚至還有一些罪犯無法改善其暴力傾向,最終走向了無差別事件的歸途。

為了預防此類暴力再犯,須強化相關應對,像是慎重評估受刑者的暴力傾向,並制定適當的處遇計劃,並建立足夠的社會回歸支援系統──除了建立規範之外,也需加強相關單位之間的橫向連結。

二、健全社會全體的認知

犯罪者通常有失業、家庭問題、住居不穩定等困擾,因而讓其社交關係疏遠,而這樣的孤立可能導致偏執的想法,進而引發無差別傷人事件,因此防止孤立,對於這類事件至關重要。因此,社會全體必須有共同意願,一起打造「適合生活的場域」。

再者,許多犯罪者患有身心疾病,但很少有人在犯罪前接受專業精神治療。因此,有必要廣泛宣傳對心理疾病的正確認知,鼓勵並促進患者及早接受治療。

此外,犯罪者也可能因自殺企圖,捲動大眾掉入無差別殺傷事件。而部分意欲自殺的人士,在行為前即有可能表現出「遠離他人、粗暴行為、藥物濫用」等問題;向大眾宣導適切觀念,即有助於提高一般人對潛在犯罪的警覺,有利及時採取適當措施。

不論出於何種動機,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都應受到嚴厲譴責。尤其無辜的受害者,因極不合理的理由而受傷或喪生,對受害者及其家屬來說,都是難以原諒的罪行,也讓公眾感受到難以捉摸的恐懼。

不過,從前述日本的預防方針可知,比起單純檢討加害者,更重要的是:我們也應同時關注社會中種種的結構問題,那些漏洞可能都是造成加害者走向極端的根源。

因此,身處台灣的我們,也需要思考如何補足這些漏洞,防止類似事件發生。這包括加強對精神健康的關注和支援、建立更多包容與支持的社會環境、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務和資源等。

唯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預防無差別傷人事件的發生,保障你、我安全出門的每一天。

【本文作者】

林佩君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現職為日語 SEO 工作者,還是一名翻譯及家教,期望追逐數據的同時,還能保有以文字關注社會的熱情。

【本文核稿】

網站主編,王鼎棫

*本專欄「公共倡議」,希望跟大家一起討論各種公共政策,一起促成環境變得更好。

【知識新聞的力量】

我們堅持為所有人免費提供內容,因為我們深知,閱讀新聞的機會,不應有任何門檻,尤其是當人權議題備受矚目的時候,這常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然而,如果您有能力,《法律白話文運動》提供高品質的解釋報導,是推廣法律及人權思想的重要力量,每個月不到100元,我們就能在「官網」、「Facebook」、「Instagram」、「Twitter」、「Line Voom」、「Podcast」、「Reels」、「TikToks」、「實體活動」上發佈,沒有比這個更划算的選擇了。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vertical logo

專注打造台灣法律文化的垂直媒體。

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社群媒體

文章投稿,請洽

editor@plainlaw.me

授權與商業合作,請洽

business@plainlaw.me

聯絡客服,請洽

support@plainlaw.me

未經同意,不得擅自利用本站內容。

Copyright © 2024 Plain Law Move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