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稱股市特效藥?「當沖降稅」是什麼?為何財政部要停辦?|公共倡議

吳俊志

2024-06-10發佈

人稱股市特效藥?「當沖降稅」是什麼?為何財政部要停辦?|公共倡議

人稱股市特效藥?「當沖降稅」是什麼?為何財政部要停辦?|公共倡議
quotationmark image

過去政府對當沖非常好,甚至提供減稅優惠,但聽說這優惠要停了,這真的好嗎?

quotationmark image

不知不覺,台股步上兩萬點早就不是新聞了。投入股票的新鮮人,在本金不多的情況下,可能會對「當沖」感興趣。

什麼是當沖?以買賣股票為例,台灣的證券款交割是採「T+2 制度」,也就是當買賣股票,不是馬上付錢,而是在成交日(T)隔天起算的第二天早上十點前,再把要交易的錢跟股票放到交割帳戶裡面,這時才正式完成交割。

這也意味者,如果在扣款之前就把股票再次賣掉,是不是只要扣中間的差額就好呢?是的,而一般就把當天買賣股票稱為「當沖」(當日沖銷的簡稱)。

過去我們對當沖非常優厚,甚至提供減稅優惠,但聽說這個優惠要停辦了,這樣真的好嗎?

當沖降稅怎麼開始的?

雖然在台灣買賣股票的價差獲利,不用課徵「證券交易所得稅」(俗稱的證所稅),但交易本身還是要課徵證券交易稅(俗稱證交稅),券商也會收取買賣各一次的手續費。

而對當沖族的另一個誘因,是台灣的證交稅稅率為 0.3%(賣出的時候才會課),但如果進行當沖的話,賣出時的證交稅減半為 0.15%。

最初在 2017 年時,為了活絡股市而開啟了「當沖稅率」減半的做法,施行為期一年。但是一年又一年,降了之後就很難回的去了。於是租稅優惠只好不斷延長。

就在今(2024)年,金管會想爭取一次延長五年。因為,既然當沖不用本金,稅金又比較低,當然吸引散戶投入。問題在於,這是賺錢的情況,如果虧錢呢?沒有本金的風險,就是可能讓投資人忘記自己投入多少成本,因此槓桿越開越大。

當沖降稅的理由

當初推動當沖降稅,除活絡股市外,也希望讓「當沖交易」扮演「造市者」的角色。也就是說,透過大量交易,增加股票市場的流通性,自己的持股有辦法流通,也就提高其他投資人進入市場的誘因(註一)。

以降稅提高當沖比例,在效果上看起來是頗為顯著。當沖降稅施行前,當沖比例佔大盤比例約由 3% 逐年提高至 10%;而當沖降稅實施後則直接提高至 20%,目前當沖交易佔大盤的比例甚至高達 39%(註二)。

然而,當沖降稅並非都沒有疑慮。

首先,近年股市整體的成交量跟大盤指數都已創新高,是否仍需當沖交易來「錦上添花」?而股市成交量提高,證交稅自然也會隨之提高,有多少是當沖降稅的功能,又有多少是股市交易熱絡的必然效果?

其次,租稅優惠本身就會犧牲課稅的公平性,為什麼其他人賣股票要課千分之三,當沖交易賣股就只要課千分之一點五,難道同一筆交易,在當天賣出就會賺得比較少?也因為這樣的租稅優惠對其他投資人來說不公平,因此我們就必須要說服納稅人,這樣的優惠帶來足夠的效益。

在當沖降稅的例子中,就是藉由當沖交易的增加,連帶增加市場的流通性。那麼在當沖交易比例已經與其他國家相當時,這政策是否還有持續一次又一次延長的必要嗎?另外一方面,根據統計,當沖投資人的平均效益是虧損的,若當沖者主要都是自然人散戶,那麼降稅是否是鼓勵「韭菜」當沖,來增加市場的流動性呢?

跟其他國家比一比

這邊要從當沖的本質開始比較。由於證券交易市場的特殊性,固然本質也是「財產交易」沒錯,但其「交易頻率」遠遠高於其他財產交易。

舉例來說,很少有人一個月賣一棟房子,但一天十幾次股票交易卻相當常見,因此交易稅本身可能反而產生抑制流通的效果,因此在美國及日本就沒有課徵證券交易稅,而是課徵證券交易所得稅。

而英國雖然證交稅稅率跟台灣相同,但卻對當日買賣、高頻交易等「造市者」免徵證交稅。

但我們由於證所稅停徵,而且每次復徵都造成股市大跌,因此退而求其次,其功能只能讓證交稅來代替,所以也就導致證交稅較其他國家高,連帶的交易成本也較高,才需要對當沖降稅。

小結

若只從租稅優惠的必要性來看,其實當初降稅提高流通性的目的已經達到,此一「造市特效藥」,似乎就該功成身退。

但若我們認真檢討,其實當沖證交稅減半,是為了彌補證券交易成本過高帶來的流通性問題。

根治之道,似乎是捨證券交易稅,讓證券交易所得稅登場。而在政治現實無法達到的前提下,針對當沖設計特殊稅率,似乎可以增加流通性,也不失為一種必然調整。只是減半的對象,是否應適用所有的散戶投資人,鼓勵散戶來墊背,或可以考慮將當沖租稅優惠的範圍限縮,如同英國的制度一樣針對符合要件的造市者。

如此,一方面可以避免租稅優惠過度浮濫,另一方面也讓符合高頻交易的自營商可以扮演提供市場流通性的角色。

【本文作者】

吳俊志律師,晨心法律事務所

【本文核稿】

網站主編,王鼎棫

註一:金管會,調降當日沖銷交易稅之稅式支出方案評估報告,2018年3月,頁1。 註二:臺灣證券交易所,當日沖銷相關統計。

*本專欄「公共倡議」,希望跟大家一起討論各種公共政策,一起促成環境變得更好。

【知識新聞的力量】

我們堅持為所有人免費提供內容,因為我們深知,閱讀新聞的機會,不應有任何門檻,尤其是當人權議題備受矚目的時候,這常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然而,如果您有能力,《法律白話文運動》提供高品質的解釋報導,是推廣法律及人權思想的重要力量,每個月不到100元,我們就能在「官網」、「Facebook」、「Instagram」、「Twitter」、「Line Voom」、「Podcast」、「Reels」、「TikToks」、「實體活動」上發佈,沒有比這個更划算的選擇了。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vertical logo

專注打造台灣法律文化的垂直媒體。

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社群媒體

文章投稿,請洽

editor@plainlaw.me

授權與商業合作,請洽

business@plainlaw.me

聯絡客服,請洽

support@plainlaw.me

未經同意,不得擅自利用本站內容。

Copyright © 2024 Plain Law Move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