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工資越調越難過?看見制定《最低工資法》的刻不容緩|公共倡議

李坤融

2023-09-18發佈

2024-01-28更新

基本工資越調越難過?看見制定《最低工資法》的刻不容緩|公共倡議

基本工資越調越難過?看見制定《最低工資法》的刻不容緩|公共倡議
quotationmark image

調漲基本工資,為何會讓兩種人難過?為何現在就有必要制定《最低工資法》,想解決眼前什麼重大問題?

quotationmark image

收聽 Podcast

今(2023)年 9 月 8 日,勞動部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決議明年基本工資月薪調升為27470 元,調幅4.05%,時薪 183 元、調幅 4%。預估約 179 萬名月薪勞工、60 萬名時薪勞工可受惠,合計約 239 萬名,這也是總統蔡英文上任以來的工資「連 8 漲」。

消息公布之後,引發眾多民眾關注。因為過去幾年受到疫情影響,物價飛漲,生活費用節節攀升。許多民眾認為,儘管未能跟上物價上升的腳步,但薪水提高無疑是喜訊;然而,也有聲音指出,每當基本工資提升,物價也跟著上漲,難道漲基本薪資真的沒壞處嗎?

明明漲薪水要很高興才對,為何會有人聽到這種政策會不開心呢?這也跟《最低工資法》的倡議,很有關係,就讓本文說分明。

第一種的不開心:早具相對剝奪感的低薪勞工

我國目前約有 114 萬人,平常領取的薪水,僅達基本薪資的程度;提高基本工資,無疑等同為他們正面直接加薪。

然而,對於另外那些「薪資高於基本工資」,卻仍無法維持充裕生活水平的人們來說;這樣的調薪,可能會讓他們感到一股相對剝奪感──別人漲了,我還在原地踏步。我們不能忽視這一部分的群體,因為基本工資提升,拉高生活成本,進一步加劇他們早已背負的經濟壓力。

舉例來說,目前大學畢業生平均就業薪資為 2 萬 9 千元,雖高於基本工資,但這樣的薪水用在許多地方,應該也說不上有多寬裕的生活水準;且隨著近年物價成長,若薪資結構沒有跟著改變,也讓可支配的金錢所得實質減少。。

此外,在政府不斷號稱目前為「經濟最好的時刻」的背後,多項數據卻顯示台灣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像是2022 年行政院調查資料指出,目前貧富差距已達 6.15 倍,維持近 12 年高點,這些都讓相對剝奪感不斷累積。

第二種的不開心:弱勢的身心障礙者

另一方面,社會上也有一群人,他們可能因為個人因素,無法負擔最低基本工資要達成的工作量,進而缺乏工作機會。

這就像近期筆者曾訪談過的個案,他是透過「就業支援計劃」找到工作的身心障礙者。在工作場所中,他的能力雖然無法勝任大範圍的清潔工作,但仍能完成三分之二左右的工作內容;然而,因為他的身心條件,無法滿足基本薪資對應的工作量,最終還是被解雇了。

該名障礙者說:其實我可以工作,也很願意工作,只是比較慢而已,他很希望可以領少一點的錢,以減少對應的工作量,讓他至少可以出來工作,為自己賺取生活費並貼補家用。

從這個案例,我們也可以清楚看見:提升基本工資的同時,若無法靈活調整、分配工作量,可能對某些特殊群體造成反向排斥。

是時候推動《最低工資法》了

從前面的案例,我們能夠理解提升基本工資所面臨的代價。然而,這並不意味視情況提升基本工資不重要;基本工資這樣的設計,確實能夠要求雇主給予勞工最低的保障,幫助許多人維持基本生活所需,,但我們要理解他的侷限。

這樣的侷限,讓我們從基本工資的產地來看。根據現行的《基本工資審議辦法》,勞動部會邀集勞、資、政、學各界代表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議」,衡酌經濟成長率、就業狀況多項指標進行討論;然而,每次審議過程都呈現勞資「隔空喊價」的情況。

然而,面對這樣如同菜市場競逐的場面,政府應該可以有更積極的作為,像是提出更完善的薪資保障制度,讓這些數字可以確實被計算與檢驗,才能讓人民真正感受經濟成長與薪資調整的好處,並減少人民對經濟不平等的苦痛。

所以,就有人倡議所謂《「最低工資法》。

這樣的做法,近期可回溯至 2018 年。勞動部曾在同年提出《最低工資法》草案,但遲遲未能排入行政院院會審查;勞動部長許銘春表示,相關計算指標仍待釐清、討論,由於最低工資法不僅是勞工的基本工資,還涉及資方的運作成本,還需要待凝聚社會共識。

就在為文當下的九月中,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出席會議時也指出:為強化青年工作者權益保障,他會持續調高基本工資,完成最低工資法立法。賴強調,他比較強調制度性建立,對勞工保障比較大,且要建立公開透明的參與制度。。

放眼國際社會,包含美、英、德、日及南韓等主要國家,都設有最低工資專法,制度依不同國情而異,可分為「單一最低工資制度」與「多元最低工資制度」等;「單一最低工資制度」適用全體勞工,建立在全體勞工應擁有相同薪資保障的基礎;「多元最低工資制度」則考量不同區域或產業的差異,制定差異化最低工資標準。

針對最低工資立一部專法的目的,在於確保社會大眾能夠在最低限度下維持生計。因此,面對日益嚴重的經濟不平等,這也是我們能持續督促政府做更好的地方。

因應問題,設計對應處理的制度,這樣才能穩定讓不同產業別、不同族群身份,可以獲得最合時宜的保障與調整。期盼政府不只被動坐等待社會共識,也要主動出擊,來引領社會討論。

【本文作者】

李坤融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生,知識型自媒體創作者。

歡迎參觀以下網址:https://www.instagram.com/edgeproblem/

【本文核稿】

網站主編,王鼎棫

*本專欄「公共倡議」,希望跟大家一起討論各種公共政策,一起促成環境變得更好。

【知識新聞的力量】

我們堅持為所有人免費提供內容,因為我們深知,閱讀新聞的機會,不應有任何門檻,尤其是當人權議題備受矚目的時候,這常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然而,如果您有能力,《法律白話文運動》提供高品質的解釋報導,是推廣法律及人權思想的重要力量,每個月不到100元,我們就能在「官網」、「Facebook」、「Instagram」、「Twitter」、「Line Voom」、「Podcast」、「Reels」、「TikToks」、「實體活動」上發佈,沒有比這個更划算的選擇了。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vertical logo

專注打造台灣法律文化的垂直媒體。

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社群媒體

文章投稿,請洽

editor@plainlaw.me

授權與商業合作,請洽

business@plainlaw.me

聯絡客服,請洽

support@plainlaw.me

未經同意,不得擅自利用本站內容。

Copyright © 2024 Plain Law Move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