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俄戰爭周年分析】烏克蘭何以持久一戰?臺灣國際地位有何牽連?|國際瞭望

吳宗翰

2023-03-02發佈

2023-03-01更新

【烏俄戰爭周年分析】烏克蘭何以持久一戰?臺灣國際地位有何牽連?|國際瞭望

【烏俄戰爭周年分析】烏克蘭何以持久一戰?臺灣國際地位有何牽連?|國際瞭望
quotationmark image

一年前(2022)的此時,國際社會就俄羅斯是否會對烏克蘭發動戰爭依然爭論不休。彼時,俄羅斯藉軍演名義,不斷向烏克蘭邊界集結軍隊,形成包圍之勢。儘管如此,在當時多數的分析,甚至包括筆者身在基輔的友人們,都認為俄國只是持續它那自 2014 年以來的恫嚇行為,只是這次表現得更為激烈。然而,2022 年 2 月 22 日,普丁(Vladimir Putin)於克林姆林宮宣布承認烏東地區的頓涅茨克(Donetsk)和盧甘斯克(Lugansk)的獨立地位。24 日,普丁再宣布對烏展開「特別軍事行動」,烏俄戰爭自此正式開打!一年過去了,我們又該怎麼看?

quotationmark image

戰場情勢丕變,尚未見到終局曙光

事後證明,普丁在戰前嚴重低估烏國人民的抵抗韌性。俄國對烏的行動從一場預期的閃電戰轉變為曠日廢時的持久戰,無情絞殺參戰的士兵與無辜平民。截至 2023 年 1 月底,對於整個戰事發展有三階段、四階段或五階段之說。

這些區分主要是根據總體戰場的攻勢走向、主導方或是重要戰役作為節點。

首先,在2022年的 2 月底至 3 月期間,俄羅斯大舉向包括烏克蘭基輔在內的各地發動攻擊,並迅速佔領了超過烏國五分之一的領土,包括在烏北、烏東與烏南等地區。不過,由於俄軍始終久攻不下基輔,後勤補給又呈現吃緊狀態,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Sergei Shoigu)於 3 月 29 日宣布「作戰第一階段」結束,而後將努力投注在「解放頓巴斯地區」。

同年 4 月之後到 8 月之間,可謂是戰爭的第二階段。在這期間,整個戰事呈現劇烈的僵持狀態。俄國於 4 月 22 日曾宣稱,它的是目標是「全面控制頓巴斯地區和烏南」,以「建立通往克里米亞半島的陸路通道。」在這段期間,俄國也同時啟動它對佔領區的「俄國化」,包括於當地實施俄語教學、與俄國本土制度接軌等。

接著 8 月底時,烏軍開始新一波的集結,並於 9 月中旬取得突破性的成果。烏軍於當月中收復了東部的哈爾科夫地區,而後又在 11 月時在烏南地區收復了赫爾松,烏國士氣如虹。

然而,面對頹勢,普丁繼續以激烈形式回應。他首先在 9 月 21 日宣布自二戰以來國家首次進入「局部動員」狀態,緊接著,俄國炮製 2014 年的克里米亞經驗,在頓涅茨克、盧甘斯克、赫爾松以及扎波羅熱等所謂四地佔領區,發動「加入俄國」的公投,迨通過後於同月底宣布四地正式併入俄羅斯聯邦。

在那之後,雙方又進入幾個月的僵持。俄國在這段期間也開始改變策略,以大量導彈和無人機等方式,破壞烏國的關鍵基礎設施,企圖以此打擊烏國士氣。烏軍也還以顏色,大量在戰場上應用無人機,並零星地將戰場延伸到俄國本土。

2023 年 1 月中旬,戰況又出現了新變化。主要由俄國傭兵與獄中囚犯組成的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部隊為首,在付出極大代價的基礎上,取得俄國數月以來的首勝,奪下了蘇勒答爾(Soledar)。

俄軍之後分別在烏東與烏南地區推進,劍指巴赫姆特(Bakhmut),雙方大軍再次陷入膠著。意識到情勢危急,烏國政府呼籲盟友提供更大程度的援助,以免戰局再一次被逆轉。

綜觀這一年來的發展,俄烏雙方戰況起伏。俄軍雖有人數與裝備上的優勢,但烏軍在外來援助、社會團結與運用城鎮戰、不對稱戰得宜等因素下,有效牽制並反擊俄軍,是烏國能成功支撐至今的關鍵。

國際政經格局,受戰爭牽連劇變

假若普丁攻烏的動機,確實著眼於嚇阻北約向東擴張,這個努力顯然未有奏效。戰爭爆發以後,瑞典與芬蘭即先後宣布申請加入北約,揚棄多年的中立國路線。

北約與歐盟國家面對俄國的入侵行動,在避免戰爭進一步升級的考量下,先選擇祭出一連串的經濟制裁行動,降低或停止從俄羅斯進口能源,並將俄羅斯逐出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支付系統,使後者在全球金融市場的管道受限。

而在提供一連串的軍事與經濟援助給烏克蘭的同時,各會員國也不斷地調整對俄國的外交、政治與經貿關係,並大舉投高自身的國防預算。其中,波蘭的軍事預算成長六成,其軍費所佔國內總生產毛額從 2022 年的 2.4% 到 2023 年成長為 4%,為北約國家中增幅之冠。總體北約國家 2023 年的軍事支出也預計成長 26%。

換言之,俄烏戰爭讓各國劇烈提升軍事支出。

而在俄羅斯方面,戰爭爆發後,其在全球的政治、外交與經濟實力出現明顯變化。一方面,俄羅斯與白俄羅斯的政經軍結合越發緊密,大有合而為一的趨勢。另一方面,久陷烏克蘭戰場泥淖的結果,也使它疑似逐漸喪失對傳統中亞地區的話語權,這尤其顯現在普丁出席會議的待遇上──如 2022 年 9 月,撒馬罕(Samarkand)上海合作組織(SCO)的高峰會。

此外,受限於西方制裁而被迫向東發展的方向,更使得莫斯科與北京在國家權力關係上,出現質變。前者在過去一年內,更加倚賴後者的市場與支援,而中國也利用時機大舉進口來自俄羅斯的能源與天然資源。總體言之,戰事失利導致俄國的「大國地位」急遽衰落,俄中雙方則展現出後冷戰以來前所未有的緊密合作。國際社會尤其關注北京的動態。

俄烏戰爭對全球秩序的格局有極大的影響。多數國家基本上沿著「支持/反對或持中立」立場分成兩到三個陣營;區域間也在戰爭影響下,基於政、經、軍的條件重新整合。與此同時,戰爭的突兀爆發,中俄愈發緊密的靠攏,連帶促使全球對於臺灣地位與台海局勢的重視。

在此脈絡之下,臺灣在國際安全的能見度大為提升,臺灣與烏克蘭也經常被並列討論,在諸多場合也相互聲援彼此,矢言共抗威權政體。更不用說,近年中共以軍機、軍艦頻繁擾台,實施灰色地帶策略攻勢,加之行之有年的文攻武嚇;2022 年 8 月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中共以前所未見的規模於臺灣周遭舉行軍演,更是讓國際注目。這些種種,均是受到俄烏戰爭影響,或是在其脈絡下顯得更為緊迫。

北約與歐盟即將目光投向印太地區,對台海安全與解放軍挑釁(aggression)頻頻發出警語。戰事的延宕與劇烈變化,亦推動了烏克蘭的「歐洲化」路線,使其在 2022 年獲得了歐盟候選國的身分。此外,烏克蘭期盼加入北約似也有了曙光。2022 年 5 月於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呼籲和談的季辛吉(Henry Kissinger)也在今年一改立場,發言支持北約納入烏克蘭。

最後,戰爭對於全球經濟的打擊可謂致命。其引發顯現的全球通膨,為疫情後的全球經濟復甦蒙上深厚的陰影。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在 2022 年底提到,當年度的通膨率預估有 9.3%,而 2023 年整體歐盟通膨率將預估再達 7%。

隨著短期間高通膨而來的,是可預見的經濟衰退,這不僅是多數專家的共識,更已經一步步具體化為事實。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U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UNDESA)在今(2023)年 1 月 25 日發布的報告研判,全球今年經濟成長率將只有 1.9%,相較於 2022 年更為黯淡。

國際政經援助,是烏克蘭成功抗俄的關鍵

長期關注俄烏衝突,並自俄烏開打以來,始終逐日發布觀察報告的華府智庫「戰爭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War,ISW)認為,西方對烏克蘭的援助,深刻決定了這場戰爭的發展。

確實,如果烏克蘭沒有獲得外部不絕的經濟和軍事奧援,縱然頑強抵抗,恐怕也只能堅守如馬力波(Mariupol)的亞速鋼鐵廠(Azovstal)勇士,遑論反攻與收復失土。

根據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Ifw)的統計,截至 2022 年 12 月底,全球對烏克蘭的總體援助已經超過 1000 億歐元;其中,歐洲國家援助了 520 億,來自美國的援助有 480 億,其餘世界各地的總合約有 135 億。進入 2023 年,這個數字仍在增加中。從類別來看,美國主要是軍事援助,歐洲國家則以經濟和人道援助為主,並且以德國為援助最多的國家。

在軍事援助方面,西方國家除了提供情報資訊、人員訓練,來自北約的軍事裝備,對於烏克蘭扭轉初期劣勢至關重要。這些一波波的武器協助,一次次地提升了烏軍的素質,使其能力在短時間內有飛躍性的成長。在過去幾個月之間,來自盟國的刺針、標槍飛彈、「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HIMARS)以及無人機均創造了重大戰功,讓俄軍損失鉅大。

不過,俄國自1月以來的攻勢與勝利,使得烏國與其盟友不敢大意,使得後者終於答應提供先進戰車坦克給烏克蘭。《青年日報》的評論指出,目前位於烏東前線的烏軍,主要是以蘇聯時期的 T64 戰車與俄國 T90 戰車作戰。由於性能懸殊與後勤補給問題,烏軍抗衡的十分吃力。

在德國宣布將提供 14 輛豹 2 坦克之後,其他國家也跟進援助。目前已知在 3 月之前,烏克蘭將預計獲得近 300 輛的戰車援助(註一)。而在 2 月初,美國已經再加碼承諾援助名為「陸基小直徑炸彈」(Ground-Launched Small Diameter Bomb,GLSDB)的遠程火箭彈,而法國也宣布再提供 12 座「凱薩」(Caesar)自走砲。

若這些武器順利到貨,基輔軍事實力將繼續大為增強。

戰爭給臺灣的借鑑

戰爭爆發以來,從國際關係理論分析,俄國為何對烏發動攻擊的討論不曾停歇。其中最具話題性的,莫過於攻勢現實主義論(offensive-realist)長期指稱的「大國政治悲劇的結果」。

此派立場認為,北約的東擴刺激了俄國,被後者視為踩到無可容忍的紅線,因而導致俄國決定率先出手,或是報復。相似的論述,頻頻見諸俄、中媒體,正當化俄國的行為。普丁亦常在談話中表達類似立場,抨擊「西方的歹毒」。另一種視角,則是將俄國行動看作是所謂「修正主義國家」(revisionist state,見註二)挑戰自由國際秩序的實例。此種詮釋,意味著自由民主陣營需要更加團結抗衡中、俄等威權政體。不論何種角度,皆有其立論核心。

然而,除卻抽象的論辯,身處臺灣的我們從戰爭看到的,恐怕還有侵略者對文明的暴力蠻橫與慘烈破壞,以及難民流離失所、謠言假訊息、民眾每天躲避空襲、忍受有限水電與網路的不便。戰爭帶來的,除了反思戰爭本身,還有更多基於傷害與反制作為的經驗啟示。

自去年 2 月以來,臺灣公部門與社會,出現大量因應戰爭與建構韌性的研討活動。隨手舉例而言,有強化能源韌性、資安、海纜防護、太空低軌衛星網路等議題。此外,在動盪的大環境下,後備動員與服役期間的問題固然爭執已久,卻也動了起來;蔡政府即在去年底宣布自 2024 年起,將義務役的役期恢復為一年。

結語:難以樂觀的前景

隨著戰事僵持拖延,雙方軍隊反覆攻防,長期且劇烈的社會動員已引發民眾情緒緊繃。即使如此,俄羅斯依然頻頻增兵,大量徵召高加索地區少數民族參戰的做法,甚至已經引發當地民怨,而烏克蘭也積極備戰集結,並持續向美、歐尋求重型武器援助。

對於下一波戰爭走勢,有分析指出,戰場雖有勝負起伏,但普丁丁有意長期化戰爭,藉由所謂「烏克蘭疲勞」與資源消耗戰拖垮對手。另一方面,烏國政府官員、國際智庫與媒體則觀察到,俄軍持續在前線集結,為下一波攻勢做準備。普遍看法認為,今年春季來臨時,雙方將進行新一輪大規模對抗,彼時恐怕就是決戰時機。

然而一個更令人憂心的劇本,是普丁一年來言之鑿鑿的核威攝,會否在某種情況下轉變為核打擊。在 2 月 21 日的國情咨文中,他宣布俄國暫時中止參與 2010 年簽署的核武管控條約(New START),並不排除恢復核武測試。正是這個潛藏的顧忌,使得美歐對烏的支持始終取決於戰況而升級,但也因此導致戰爭更為冗長不定。

寫在烏俄戰爭屆滿周年前夕,但此刻所有的預測,都還未能引領我們看到戰爭結束的曙光。不論任一方最終獲勝,世界格局恐怕又是一番新貌。即使衷心期盼的烏克蘭贏得勝利,龐大的戰後重建成本、俄國於佔領區造成的永久性傷害,乃至失去互信基礎的國家間信任,我們實在沒有太多正面理由樂觀看待前景。

【本文作者】

吳宗翰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博士

【本文核稿】

網站主編,王鼎棫

註腳

註一:其中有美國將提供 31 輛 M1 艾布蘭坦克,英國提供的 14 輛挑戰者 2 ,德國提供的 14 輛豹 2、波蘭提供的 14 輛豹 2 與 60 輛 T72、加拿大提供的 14 輛豹 2、西班牙提供的 20 到50 輛豹 2、芬蘭提供的 14 輛豹 2、挪威提供的 14 輛豹 2、捷克提供的 90 輛 T72,與摩洛哥提供的 30 輛 T72 等。

註二:修正主義,在國際關係的權力移轉理論中,指涉意圖改變現有國際秩序的國家。近年來相關概念常見於分析中國崛起與美中的戰略競爭。

*本頻道「國際瞭望」,看膩台灣新聞重播了嗎?給想要知道國際事件的你,多一點選擇。

【知識新聞的力量】

我們堅持為所有人免費提供內容,因為我們深知,閱讀新聞的機會,不應有任何門檻,尤其是當人權議題備受矚目的時候,這常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然而,如果您有能力,《法律白話文運動》提供高品質的解釋報導,是推廣法律及人權思想的重要力量,每個月不到100元,我們就能在「官網」、「Facebook」、「Instagram」、「Twitter」、「Line Voom」、「Podcast」、「Reels」、「TikToks」、「實體活動」上發佈,沒有比這個更划算的選擇了。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vertical logo

專注打造台灣法律文化的垂直媒體。

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社群媒體

文章投稿,請洽

editor@plainlaw.me

授權與商業合作,請洽

business@plainlaw.me

聯絡客服,請洽

support@plainlaw.me

未經同意,不得擅自利用本站內容。

Copyright © 2024 Plain Law Move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