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個月的年終獎金,誰說了算|職涯生活

盧奕緁

2022-01-09發佈

2023-12-06更新

40個月的年終獎金,誰說了算|職涯生活

40個月的年終獎金,誰說了算|職涯生活
quotationmark image

堪稱今年最大方的公司,長榮海運今年的年終獎金──竟然高達40個月! 消息一出,網路上立馬湧現悔恨的百種貼文、甚 …

quotationmark image

40個月的年終獎金,誰說了算|法白商感情

堪稱今年最大方的公司,長榮海運今年的年終獎金──竟然高達40個月!

消息一出,網路上立馬湧現悔恨的百種貼文、甚至交友軟體上也紛紛吹起一股「我在長榮海運上班潮」。

(延伸閱讀:真狂!長榮年終有人領破千萬達82月曝

年終獎金,一直都是員工年末的希望;所有人都引頸期盼,能夠在寒冷的冬天拿到一點加菜金。

但你知道,年終獎金是誰決定的嗎?年終獎金可以想發就發嗎?

在乎年終獎金的各位,還不仔細看下去!

(在這邊先提醒大家,這篇文章是以公司法的角度討論;並不涉及勞動基準法下,年終獎金與工資的複雜爭議問題,詳情可參閱:1號課堂 | 什麼是「經常性給與與「恩惠性給與」?

年終獎金的天花板,由股東會決定

翻開公司法的規定,上面寫說:公司應視當年度獲利狀況的一定額度或比率定額,在章程規定分給員工的酬勞。

公司法也進一步提到,公司「章程」的內容,是由股東會決定的。也就是說,是股東們決定今年公司要分多少獲利給員工!

就拿長榮海運的公司章程來舉例,在第26條提到:「本公司年度如有獲利,應提撥員工酬勞不得低於0.5%」且這個「獲利」,是以長榮海運當年度的稅前利益下去計算的(而根據新聞報導,長榮在2021年累積前3季的稅後盈餘就高達1582.79億元!)

年終獎金該發多少?

雖然公司的章程已經寫好比率了,但畢竟公司的每年獲利狀況都不盡相同,而修改章程也不是件輕鬆事;因此章程通常都不會直接寫死,而是會保留一些彈性給公司的業務執行機關──董事會去做最後的決定。

就像前面提到的長榮海運,條文也是用「不低於……」的用字,方便公司因應每年的情況進行微調。因此,員工酬勞的決定過程大致就會是:董事會先評估當年度的獲利狀況,並提出符合章程的分派比率,最後向股東會報告。

公司虧錢,就不發年終了?

從剛剛的條文我們可以看到,公司在分派員工酬勞前,必須要優先填補以前累積的虧損,有利潤之後,始能發放。這是為了維護公司營運的健全,而設計的配套措施。

因此,雖然陽明海運也有高達8個月的年終獎金,但相較長榮海運的不手軟,原因還是出在財務的狀況上。

有點經驗的投資人應該還記得,陽明海運前幾年的財務狀況不甚理想,甚至在2016年,負債比超過8成,每股淨值低於6元,差點就被打入全額交割股(註一);好險是在公司方祭出財務結構改善方案、航運界景氣轉換下,才在2020年轉虧為盈(註二)。

而「年終八個月」的結果,除了陽明本身公股色彩濃厚,經營路線可能較為保守的原因外,還要注意一個點,那就是:良好的財務狀況為員工酬勞分派的前提要件!

總結來說,分派員工酬勞的前提,就是必須填補先前的虧損;而陽明海運前些年的營運狀況不佳,自然就會在發年終獎金時有所受限。

年終獎金常被拿來當作比較不同公司間營運能力、員工待遇的標準,但畢竟每家公司的體質、經營策略本就有所差異,並不能一概而論。

像是依照陽明海運的公司章程第18條,「本公司年度如有獲利,應提撥1% ~ 5% 為員工酬勞」雖然訂有上限,但其實最低成數甚至比長榮海運還要高呢。

最後祝大家,年終獎金拿滿拿好,尾牙紅包隨便抽隨便中!

(本次主筆|執行編輯 盧奕緁)

*本專欄「法白商感情」,每週一、四更新。星期一:財法名詞小學堂,星期四:分享創業、經營與投資相關法律資訊。

註一:陽明海運3年虧半個股本 內湖大樓18.89億元賣南山人壽

註二:陽明年終紅利傳上看30個月? 公司獲利分配員工獎酬規定有上限

本專欄「娛樂文創與IP的距離」:是由威律法律事務所的周律師及魯律師組成。兩位深耕智財領域,從過去服務影視、音樂、動畫、遊戲、設計、出版、媒體行銷、演藝、體育、授權、藝術、數位內容等娛樂及文創產業的經驗,體認並倡導IP議題的實用性與重要性。

【知識新聞的力量】

我們堅持為所有人免費提供內容,因為我們深知,閱讀新聞的機會,不應有任何門檻,尤其是當人權議題備受矚目的時候,這常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然而,如果您有能力,《法律白話文運動》提供高品質的解釋報導,是推廣法律及人權思想的重要力量,每個月不到100元,我們就能在「官網」、「Facebook」、「Instagram」、「Twitter」、「Line Voom」、「Podcast」、「Reels」、「TikToks」、「實體活動」上發佈,沒有比這個更划算的選擇了。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vertical logo

專注打造台灣法律文化的垂直媒體。

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社群媒體

文章投稿,請洽

editor@plainlaw.me

授權與商業合作,請洽

business@plainlaw.me

聯絡客服,請洽

support@plainlaw.me

未經同意,不得擅自利用本站內容。

Copyright © 2024 Plain Law Move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lly SEO